27年來累積少了75%,會飛的昆蟲為何會越來越少?

2020-12-02 網易科技

(原標題:27年下降75%,飛行昆蟲數量驟減為哪般)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對全國63個保護區進行縱向研究後得出結論:在過去27年裡,德國飛行昆蟲總數下降了75%。

報告稱,研究的目的是測算所有飛行昆蟲的重量,並以此來衡量「飛行昆蟲生物量」。科學家們對沙丘、草原以及森林等地區進行了調查,在27年的時間裡,他們利用帳篷收集了超過53.5公斤飛蟲。儘管在得出結論之前,他們預想到飛行昆蟲數量會有所減少,但如此極端的減少量「令人感到擔憂」。並且為何飛行昆蟲會如此大幅度的減少,依然不得而知。

什麼殺死了飛行昆蟲

在研究不同的德國保護區時,所有熱點地區都有類似的下降趨勢,這表明昆蟲數量減少與景觀變化無關。並且科學家們也不認為氣候變化是有效的解釋,模擬顯示,全球氣溫上升應該會促使飛行昆蟲數量增加,因為昆蟲生物量與溫度呈「正相關」關係。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飛行昆蟲數量急劇下降?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農藥使用、全年耕作、使用化肥增加以及農藝措施頻率更高等,可能是飛行昆蟲數量減少的一個合理原因。」

對此,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中國項目主任、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指出:「燈光的使用,會在夜間吸引昆蟲飛到光線非常強的地方,這也會殺死它們。」的確,近期《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人造光源以年均6%的速度在增長,這顯然已經對動物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般而言,夜間授粉昆蟲通常會受味道吸引,但視覺刺激也很重要,夜間昆蟲的眼睛通常對光很敏感。它們可能被夜間的人造光源晃得眼瞎迷失方向;另外一些則可能被光線所吸引,分散了它們的自然棲息地。

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昆蟲多樣性的下降,可能也與城市景觀隔離程度有關。以象鼻蟲為例,一旦被城市隔離帶孤立在一處單一的綠地中,不僅無法與同類溝通交流,萬一此地可吃的食物沒有了,想要「翻山越嶺」找到另一處「綠洲」,對弱小的昆蟲來說,其難度非常之大,它們往往在搬家覓食的途中就累死或餓死了。並且城市中遍布的水泥地面,也令昆蟲根本無處化蛹。

昆蟲大量消失有何影響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人類只能再活4年。」愛因斯坦曾經預言。其實除了蜜蜂,地球生態系統裡沒有螞蟻、蝴蝶、蜻蜓、蒼蠅、蟋蟀等其它昆蟲的後果也是非常危險的。

「從傳粉的角度講,昆蟲是非常重要的,80%的開花植物都需要動物來傳粉,而昆蟲又佔據了這些傳粉動物的大多數。因此,如果昆蟲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整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都會受到巨大影響。」解焱強調,而且飛行昆蟲不僅幫助植物授粉,還是其它物種的食物來源,其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到以它為食的鳥類及哺乳動物的生存。

在解焱看來,昆蟲之間是互相抑制的,如一些天敵昆蟲,其控制著其它食植昆蟲的數量,對維持生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如果這些天敵昆蟲的數量迅速下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出現問題。

急劇減少的又何止是昆蟲

昆蟲雖然小,但在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卻非常大,並且其在種類數量上也比較好統計,因此人們對昆蟲數量的減少格外關注。事實上,除了昆蟲,大部分自然保護地的物種數量都在減少,從大型的獸類、鳥類到水裡的魚類,甚至是生存在土壤裡面的土壤動物的數量也都在大量減少。說這些話時,解焱覺得很惋惜,也很無奈。

研究顯示,全球大約20%的脊椎動物被歸為「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之列,包括25%的哺乳動物、13%的鳥類、22%的爬行動物以及41%的兩棲動物。大約33%的軟骨魚(諸如鯊魚、鰩魚、灰鰩等)和15%的硬骨魚瀕臨滅絕。每年平均有52種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類朝滅絕上移一個等級。有些科學家認為,世界正在進行「第六次大滅絕」,人類要為此承擔主要責任,並應儘快採取相關保護措施。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侯維鋮_NT4124

相關焦點

  • 27年下降75%,飛行昆蟲數量驟減為哪般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科學家對全國63個保護區進行縱向研究後得出結論:在過去27年裡,德國飛行昆蟲總數下降了75%。報告稱,研究的目的是測算所有飛行昆蟲的重量,並以此來衡量「飛行昆蟲生物量」。科學家們對沙丘、草原以及森林等地區進行了調查,在27年的時間裡,他們利用帳篷收集了超過53.5公斤飛蟲。儘管在得出結論之前,他們預想到飛行昆蟲數量會有所減少,但如此極端的減少量「令人感到擔憂」。並且為何飛行昆蟲會如此大幅度的減少,依然不得而知。
  •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家燕去哪了?為何現在少了
    每年3~4月份,小燕子都會飛回我的家鄉,在空中翩翩起舞,捕捉害蟲、啄泥築巢、繁育後代。在小時候,春天的燕子成群結隊回來,村裡老人就愛念叨:「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當時我想,為啥小燕子要走呢?老人們告訴我,這裡冬季太冷了,小燕子飛去暖和的地方過冬去了。長大以後才明白,小燕子屬於夏侯鳥,每年秋去春來,要進行一次長途跋涉的遷徙。那麼,家燕去哪兒了,為何現在少了?
  • 為什麼現在蜻蜓越來越少,蚊子卻越來越多?總算找到原因了
    在以前農村,蜻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昆蟲!每到夏天,成群結隊的蜻蜓在大街和田野上飛來飛去,有的甚至都飛到了家裡!拿著一個大掃帚捉蜻蜓,成了很多小夥伴的童年樂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慢慢發現,每年蜻蜓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晚,數量也大大減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看不到蜻蜓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蜻蜓是一種生活在沼澤和池塘旁邊的昆蟲,蜻蜓幼蟲長成成年狀態至少要經過11次蛻皮,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長出翅膀,自由的在天空中飛行!不管是蜻蜓幼蟲還是成年的蜻蜓,都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生物!
  • 為何初夏白蟻多,冬季則少
    為何初夏白蟻多,冬季則少梅雨時節雨紛紛,附近白蟻滿天飛,往往到初夏,四周開始有白蟻紛飛。如不及時關窗關門,歐陽女士向白蟻防治工作人員說這種現象極為煩人。一到晚上就會有大量的白蟻飛到家中,常常飛到有亮燈處,哪為什麼到冬天白蟻難以察覺呢?
  • 1582年的人類歷史,為何少了10天?那10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是,如果我們翻開現行曆法,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類歷史在1582年的10月份少了10天。公元1582年,正值中國明朝的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10月4日那天過完,第二天的日子就跳到了10月15日。1582年的人類歷史,為何會少了10天呢?時間不可能被偷走,當然也不是曆法忘記了這10天,而是有原因的。
  • 農村野外的動物越來越少,為何野雞卻越來越多?看完心裡有數了
    這幾年因為化肥應用的愈來愈經常,需求量愈來愈多,像螳螂、蟈蟈、小青蛙、癩蛤蟆、小燕子等之前很普遍的野生動植物越來越低。還記得之前一來到夏季的夜裡,一直在蟈蟈的連聲鳴叫聲中進到夢境,可是如今卻非常少能聽見蟋蟀的叫聲。
  • 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中國人說出真相:急功近利
    隨著中國國際的加快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如今的國人就喜歡出國旅遊,以此來放鬆自己的疲勞的身心。因此很多國人都喜歡上了外國生活,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而在出國旅遊中,不少的外國景點深深吸引著中國人的眼睛,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如今為何來外國的中國人越老越少。
  • 蚊子的一生之敵「蜻蜓」,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蜻蜓的幼蟲叫水蠆(chài),也是生活在水裡,肉食性,以捕食小型水生昆蟲及它們的幼蟲為生,大部分都是一些蒼蠅或者其他害蟲的幼蟲,但水蠆最愛吃的還是行動遲緩的孑孓,是對我們人類切切實實有益的生物。但水蠆變成蜻蜓的時間就比較長,根據種類不同,短的要2-3個月,普通的要1-3年,最長的則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
  • 宇宙中的氫元素會耗盡嗎?恆星會不會越來越少?
    根據目前的科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肯定會越來越少,我們宇宙大約在100億年前經歷了恆星形成的高峰期,現階段恆星(主序星)數量會越來越少,這樣下去肯定會有恆星完全消失的一天。由於大質量恆星的壽命非常短,只有1000萬~1億年的時間,在經歷紅巨星階段後會以超新星的方式結束生命,同時產生許多金屬元素,然後形成星雲,星雲又在重力作用下塌縮,形成許多中小質量恆星,這些恆星的壽命從1億~1000億年不等
  • 為何好聽的歌曲越來越少
    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我想談談好音樂為何越來越少了,相信很多人會有這個疑問。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音樂,音樂有哪些表現形式。有點音樂基礎的朋友都知道音樂是由一些樂音按照一定的相互關係組織在一起的聲音藝術,但沒有基礎的朋友肯定想知道什麼是「樂音」。要理解樂音,就得先理解聲音。初中物理講過,聲音有四要素:高低,長短,色彩,音量。
  • 農村常見的灰喜鵲,為何變得越來越少了?其實和農村這些現象有關
    這樣的情景在農村十分常見,但是有些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近些年來這種鳥類明顯少見了,有些地方甚至很難再見到這種鳥,還有的朋友納悶這種鳥類是不是消失了。灰喜鵲數量變少的確已成為一種現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蚊子最大的「天敵」,8年才長大,肉少的可憐,也難逃吃貨的嘴!
    蚊子最大的「天敵」,8年才長大,肉少的可憐,也難逃吃貨的嘴!每年到了夏天以後就有很多的蚊子,尤其是在農村,樹木比較多的地方,蚊子的數量就越多,讓很多人都特別頭疼,想出了各種方法來防蚊子,但是效果卻不是很明顯,其實在自然界中,有一種昆蟲,那是蚊子最大的天敵,不過這種昆蟲,需要8年的時間才能夠長大,而且它的肉少得可憐,別看它小,消耗蚊子的能力卻很大,每隻一年都能消耗3000隻蚊子。
  • 如今農村其他動物越來越少,但野雞卻越來越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近些年許多農村地區的野雞越來越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雉雞雖然也會飛,但是它們很少飛,一般都是快速的奔走,如果人靠的太近,它們則會飛起來,不過雉雞的飛行能力不強,只能飛出十幾米。
  • 為什麼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
    據《大西洋月刊》凱特·朱利安(Kate Julian)的《為何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Why Are Young People Having So Little Sex?)一文,美國年輕人的性生活頻率相較於父輩一代大幅降低了,開始性行為的年齡也在推後。
  • 兒時的紅蜻蜓越來越少都去哪了?它們還會回來嗎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雨過天晴,美麗的紅蜻蜓就會風中起舞,年少的你會約上三幾個小夥伴去追逐、去打鬧、去嬉戲……可如今那種和諧的鄉村風景少之又少,甚至早已銷聲匿跡。因為我們共同追逐過的紅蜻蜓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喜歡的紅蜻蜓去哪了呢?
  • 集市上青蛙少了,成桶的這些幼蟲,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
    尤其是蜻蜓發現越來越少,一天去趕集,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在一個攤位前面,我能看到賣家在挑選剛撈出來的魚蝦,但是除了魚和蝦還有一種幼蟲引起了注意。就是這種昆蟲,問了一下他們才得知,這叫「水蠍子」,是蜻蜓羽化之前的幼蟲,看這些東西可以賣錢,這可是飯桌上的美味,含高蛋白。
  • 會動的樹枝?會飛的樹葉?來看看這些會擬態的昆蟲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這些昆蟲們,它們化身為「偽裝大師」與環境融為一體、模仿其他生物來迷惑天敵或捕食獵物,在人們感到神奇的時也不禁驚嘆它們的智慧。「會飛」的落葉——枯葉蛺蝶枯葉蛺蝶俗稱枯葉蝶,屬於蛺蝶科,枯葉蛺蝶屬。
  • 來深過冬的黑臉琵鷺變少
    但調查顯示,來到后海灣(深圳+香港)的黑臉琵鷺相比去年變少了。 昨日,來自臺灣、香港、澳門、上海、廈門、浙江、海南、遼寧莊河以及深圳等多地,從事黑臉琵鷺研究、保護的專家教授、技術人員等,齊聚一堂,探討黑臉琵鷺及棲息地保護現狀,以及棲息地管理與保護區建設、黑臉琵鷺的調查監測與救護、生態教育與科學普及等內容。
  • 為何擋風玻璃上的蟲子變少了?不是玻璃的問題,是昆蟲陷入危機了
    如果你發現這樣的景象似乎越來越少見了,這並不意外,幾乎全世界都差不多。科學家們留意到了這個現象,並認為這是影響我們星球的更廣泛的「昆蟲危機」的一個前兆。英國肯特野生動物信託基金會(Kent widlife Trust)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與15年前相比,衝擊在汽車前擋風玻璃上的昆蟲減少了50%。
  • 有翅膀不等於會飛,在有翅膀的生物中,最不應該會飛的就是昆蟲
    飛行的夢想對於人類而言,曾是如此的困難重重,但有很多生命,它們從一出生便能夠翱翔於天空,比如鳥類和昆蟲。既然說到了昆蟲,那麼昆蟲為什麼會飛呢?你可能會認為昆蟲有翅膀,所以當然應該會飛,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有翅膀並不等於會飛。最顯而易見的例子,鴕鳥和家養的雞就都不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