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歷史九點半
自從人類發明了時間概念,時間就是不可逆的,每一分每一秒過去,都不可能再重來。時間不僅不可逆,而且它是按部就班,一天天數著過的。
但是,如果我們翻開現行曆法,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人類歷史在1582年的10月份少了10天。公元1582年,正值中國明朝的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10月4日那天過完,第二天的日子就跳到了10月15日。
1582年的人類歷史,為何會少了10天呢?時間不可能被偷走,當然也不是曆法忘記了這10天,而是有原因的。
眾所周知,包括中國在內的現行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採用的公曆紀年法,今年是公元2021年。公曆紀年法,又稱基督紀元,它以耶穌誕辰那一年為分水嶺,即公元元年,在此之前的年代稱為公元前,之後的稱公元後或公元。
而這個公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李籙時(Aloysius Lilius),在原有的儒略曆上修訂製定的新曆法,即格里曆。正是在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格里曆逐漸被普遍採用。
之前實行的儒略曆,一年也是劃分12個月,但月份天數卻有不同。儒略曆中,單數月是31天,雙數月是30天,2月平年29日,閏年30天,由此算出全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平均365.25天。
而實際上地球的公轉周期約是365.2422天,如此一來,儒略曆比實際天數每年會多出11分14秒。初看這個時間11分14秒,大家覺得可能微不足道,確實在儒略曆剛實行前期,時間偏差可以忽略不計。
但久而久之,時間差累積就越來越長。到了16世紀,兩者時間差足足多了10天,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歷史的實際時間比儒略曆計算的時間,已經多出了10天。這一時間誤差,會導致很多的不便,因此急需一套新曆法,格里曆由此誕生。
1582年2月24日,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就頒布訓令,將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這10天抹掉,10月4日那天過完,就直接跳到了10月15日,當然原有的星期還是保持不變。這就是為何1582年人類歷史會少10天的原因。
不過,格里曆的起源說法不一,也有說法認為,格里曆實際源於中國的授時曆。授時曆是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頒布實施的曆法。授時曆歷時4年,在北至西伯利亞的鐵勒,南至西沙群島,東西六千餘裡,南北一萬一千餘裡的廣闊中國土地上,建立27所觀測點,進行天文觀測,測出一年為365.2425天,比實際值僅誤差25.92秒。
到了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派遣使臣會見羅馬教皇尤金四世,將中國曆法傳播到歐洲,因精確度更高,從而被歐洲採用,推出了格里曆,但教皇卻對外稱是歐洲自己測出的。實際上中國的授時曆比歐洲格里曆早了300多年。
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法確認,不過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使用的仍然都是格里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