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紅蜻蜓越來越少都去哪了?它們還會回來嗎

2021-01-13 禹溪學長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雨過天晴,美麗的紅蜻蜓就會風中起舞,年少的你會約上三幾個小夥伴去追逐、去打鬧、去嬉戲……

可如今那種和諧的鄉村風景少之又少,甚至早已銷聲匿跡。因為我們共同追逐過的紅蜻蜓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喜歡的紅蜻蜓去哪了呢?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造成蜻蜓數量減少的原因

棲息地減少

蜻蜓對棲息地中的多種環境因子敏感,喬木隱蔽度、水體季節性、流速、水生植物群落等都會影響蜻蜓生存。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直接影響蜻蜓的生存與繁衍。對棲息地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城市建設導致許多池塘、湖泊被破壞或者消失。

生存環境的惡化

已經有研究表明殺蟲劑濃度顯著影響蜻蜓稚蟲的生長發育。城市排汙造成的水體汙染和空氣汙染,更是直接影響蜻蜓賴以生存的環境。汙染一方面不適合蜻蜓生存,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其發生基因突變,二者都會導致蜻蜓數量和種類的減少。

再者,蜻蜓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其生物、行為學特徵變化與氣候溫度的變化明顯相關。荷蘭蜻蜓學會2008年的研究表明溫度過高時蜻蜓數量會有所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所帶來的溫度和溼度變化,對蜻蜓數量也會造成影響。

棲息地減少和生存環境惡化固然是導致蜻蜓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但還有一種少有人知的因素對蜻蜓數量減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當今社會各種漂亮的玻璃窗、四通八達的馬路以及各式各樣的汽車,甚至水平的黑色墓碑等等都是蜻蜓減少的「利器」。

演化陷阱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蜻蜓在尋找水源時依靠的的水平偏振光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陽光照射到水面後的反射光就屬於水平偏振光範疇,而蜻蜓的眼睛對這種水平光的敏感性很強,也正是如此,蜻蜓通過感受偏振光的來源而找到水源。

有一點必須明確,在人類出現之前,世界上能產生水平偏振光的只有水而已,所以一直以來,水平偏振光是蜻蜓最信賴的標誌。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種能產生偏振光的人造物層出不窮。比如大面積玻璃窗、水平柏油路、太陽能板……

但更慘的是,像蜻蜓這種水生昆蟲,在它們喜歡的偏振光中更加青睞高偏振度的光(偏振光佔比較高的光),因為高度偏振的水平偏振光標誌著水更深。可怕的事情來了,上面提到的人造物所產生的偏振光有恰恰比自然水體產生的高出幾倍,尤其是那些越黑越光滑的表面,偏振度更高。

因此,黑滑平的人造材料也更吸引水生昆蟲。蜻蜓很容易受到柏油路、黑色塑料大棚、深色汽車、深色墓碑、深色玻璃以及太陽能板發出的水平偏振光的影響,最終溺死於黑暗之中。

更更更慘的是,蜻蜓具有超強的領地意識,如果它們覺得黑色光滑墓碑是棲息地之後,即使飛出去很遠很遠也會常回家看看的。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哇,蜻蜓好傻啊,原來漂亮是智商換來的」。

其實蜻蜓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一億年,且有化石證明幾億年來蜻蜓的身體結構一直是這樣,可以說是大自然中很成功的設計。可偏偏就是人類文明出現後,這種設計卻不靈驗了。科學家把這種沒辦法快速適應環境變化,使原本成功的生存技能成為毀滅自己的加速器叫做——演化陷阱。真是令人痛惜,嗚呼哀哉!

個人觀點:

由於上面的種種原因,美麗的蜻蜓確實少了很多,但它們真的會一直少下去直到滅亡嗎?不樂觀的說,對於它們的生存來說確實是極大的挑戰。要知道大部分自然選擇是以萬年為單位計算的。人類的創造能力則是以月甚至天為單位計算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蜻蜓的進化適應能力永遠追不上人類的創造力。

那麼,我們追逐的紅蜻蜓真的會隨我們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和蝙蝠都很少見了?它們都去哪了?
    相信許多小夥伴都已經發現了,近些年,蜻蜓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記得小時候,尤其在夏季的雨後,街道上總是能夠看到成群的蜻蜓飛舞,不客氣的說,如果手速快,你甚至能夠徒手捉住一隻蜻蜓,可見其數量之多。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除了回不去的童年外,原本夏季隨處可見的蜻蜓也慢慢的沒了蹤跡。
  • 白水洞或紅蜻蜓
    那隻紅蜻蜓。是的,那隻紅蜻蜓,出現在這個時段這個地方。恍惚是夏日某個節氣後的一天,時陰時晴的中午。地方就在白水洞,那條叫棠溪的山溪邊,一個挺起的褐紅色石頭上。石頭之所以挺起,是因為被山洪豎立,後來溪水線又降了下去。紅蜻蜓歇在石頭頂部凹處,一動不動。
  • 地球上的蜻蜓為什麼越來越少?它們被人類無意間騙去送死
    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見到它們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並不是因為人們遠離了鄉村,是蜻蜓總體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甚至還有走向滅絕的風險。一方面,環境汙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的問題是導致蜻蜓數量減少的關鍵;另一方面,人類的建築也對蜻蜓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 為什麼蜻蜓越來越少,幾乎看不到了?真正的罪魁禍首已經找到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剋的。它們互相依存,也互相克制,生活中的一切難題到最後都會有解決的辦法,不論多麼慘烈的弱肉強食,自然界的一切生靈都會得到平衡繁衍,看似雜亂無章,但又非常有規律的周而復始的進行著。這就是「自然法則」。
  • 如今的蜻蜓去哪了?原來多數進了人們的嘴
    說起蜻蜓,如果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還會記得,原先兒時在農村,每到秋高氣爽時,能經常看到蜻蜓漫天飛舞的場景。那時,很多農家孩子都曾有過拿著掃帚捕捉蜻蜓的經歷。然而現如今,這樣場景再也見不到了,因為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幾乎看不到蜻蜓了。因此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如今的蜻蜓都去哪了?
  • 兒時的蜻蜓(散文)
    記得小時候蜻蜓的種類是很多的,也叫不上學名,夥伴們中間口頭流傳著根據蜻蜓的形狀和顏色起的名字。身上青綠色的就叫做「老青」;身上有麻點的就叫做「老麻」。形體較大、尾巴一節黃一節黑的,我們叫它「黑鐵棍」;尾巴尖上有兩片突出的薄膜,停在那裡時會來回張動,我們叫它「咣咣鑔」。
  • 以前夏天漫天飛舞的蜻蜓都去哪了?
    尤其是下雨前後,成群的蜻蜓幾乎在村子的大街上隨處可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很少能夠看到了呢?它們都去了哪裡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在差翅亞目下一共有13個不同的科,在我國最常見的蜻蜓就是蜻蜓科(又稱蜻科)和晏蜓科(又稱蜓科)下的成員。該亞目所有科成員都有著比較接近的身體構造,它們身體都比較的細長,有兩對翅膀,前翅明顯大於後翅,休息時,翅膀平放在身體的兩側,與身體幾乎垂直。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蜻蜓只剩下一對翅膀,它照樣可以飛行(小時候試驗過)。
  • 為什麼現在蜻蜓越來越少,蚊子卻越來越多?總算找到原因了
    在以前農村,蜻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昆蟲!每到夏天,成群結隊的蜻蜓在大街和田野上飛來飛去,有的甚至都飛到了家裡!拿著一個大掃帚捉蜻蜓,成了很多小夥伴的童年樂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慢慢發現,每年蜻蜓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晚,數量也大大減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看不到蜻蜓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蜻蜓是一種生活在沼澤和池塘旁邊的昆蟲,蜻蜓幼蟲長成成年狀態至少要經過11次蛻皮,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長出翅膀,自由的在天空中飛行!不管是蜻蜓幼蟲還是成年的蜻蜓,都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生物!
  • 蚊子的一生之敵「蜻蜓」,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的家裡,那時候並沒有什麼蚊香、驅蚊神器什麼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床上掛個蚊帳,但也防止不了蚊子從一些漏縫裡進來,我和小夥伴們就想了個辦法,去田地裡捕捉一些蜻蜓放進蚊帳,一是蜻蜓五顏六色的,很漂亮,二是大人告訴我們蜻蜓是專門吃蚊子的,正好一舉兩得,既能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又能消滅煩人的蚊子,所以,對於在田地裡亂躥捕捉蜻蜓這件事,我們也是樂此不疲。
  • 一生都是害蟲「天敵」,兒時5月很常見,如今50元一斤快絕跡了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這樣的動物,它一生都是害蟲「天敵」,兒時5月很常見,如今50元一斤快絕跡了。這就是蜻蜓,相信很多人對於它是不陌生的,為何說蜻蜓一生都是害蟲的天敵呢?當蜻蜓成蟲之後,它的主要食物就變成了蚊子、蒼蠅等成蟲了。所以可以這麼說,蜻蜓的一生都是害蟲的「天敵」。在兒時的時候,每年5月打油菜籽的時候,是蜻蜓最多的時候,那時候田野裡沒有了麥子和油菜,只有光禿禿的小草在農田裡,這可能是蜻蜓捕捉蚊子等害蟲最好的時候,成群的蜻蜓會在低空飛舞,仿佛要把這一片的蚊子全部抓完。
  • 紅蜻蜓錢金波:將做鞋的文化延伸到和諧文化
    浙江紅蜻蜓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錢金波出席並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陳蓉:據說錢總七歲的時候夢見過紅蜻蜓,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紅蜻蜓,是這樣嗎?錢金波:假如說要創一個品牌,事實上這個品牌的名字一定跟創始人的情節、跟他的童年故事會聯繫在一起。紅蜻蜓就是我兒童時候在楠溪江邊綠草地上追逐過的夥伴朋友。
  • 蜻蜓都去哪兒啦
    文\管道公司  曹吉祥    記得早些年,不管是農村,還是縣城,不管是田野,還是公園,平時有很多蜻蜓在身邊飛,尤其是暴雨來臨前,蜻蜓就像集會似的,黃的、綠的、紅的,五顏六色的蜻蜓成群結隊在低空盤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 文昌人兒時記憶裡的昆蟲等,還記得嗎?
    文昌話叫「神籠」,去捕捉它的時候,只要一碰到它,它的尾巴就會立即折斷,折斷的尾巴還會不停的動彈,很好玩……紅頭雷公馬,看到人離它比較近的時候,它會磕頭,據流傳雷公馬咬人時一定要等到打雷時才會鬆口。「蝴蝶飛呀就像童年在風裡跑」,每看到漂亮蝴蝶,忍不住要去追。
  • 尬尷的蜻蜓FM:IP越來越紅,平臺「顆粒無收」
    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荔枝的月活用戶已經超過了蜻蜓FM。如今,喜馬拉雅和荔枝都放出了「籌備上市」的信號,而蜻蜓不僅沒有什麼動靜,而且,還在為繼續融資而努力。蜻蜓也曾經歷過和內容方的版權糾紛,其他平臺的問題只會更加嚴重。但是,蜻蜓現在的尷尬處境是:IP越來越紅,平臺「顆粒無收」。蜻蜓沒有UGC內容,合作大IP的燒錢模式是平臺流量的保證。
  • 集市上青蛙少了,成桶的這些幼蟲,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
    小時候鳥語花香,小河流淌,小荷才露尖尖角,倒有蜻蜓露上頭。現在的鄉村河水乾涸,這樣的場景很少見了。尤其是蜻蜓發現越來越少,一天去趕集,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就是這種昆蟲,問了一下他們才得知,這叫「水蠍子」,是蜻蜓羽化之前的幼蟲,看這些東西可以賣錢,這可是飯桌上的美味,含高蛋白。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幼蟲都被送上了餐桌,還沒來得及飛翔,就進入了人們的胃裡。相應的水裡的蚊子越來越多,蚊子的天敵沒了,所以就肆虐生長。
  • 春天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燕子窩還沒做好時,它們晚上都睡哪?
    春天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燕子窩還沒做好時,它們晚上都睡哪?文/農夫也瘋狂春分節氣已過,而在這個節氣有三候,其中一候就是「玄鳥歸」。這個玄鳥指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燕子。每年到了春分節氣,去南方越冬的燕子也基本飛回來了。而飛回來之後,它們第一件事就是修築一下老巢。就像我們離家以後回到老家,會先打掃一下衛生,修建一下房子。那麼有些燕子回來之後,如果它們的窩被人或者是自然破壞了,這些沒有窩的燕子在晚上會睡哪裡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小時候也常觀察燕子築巢,它們是非常勤勞的動物,也很喜歡在農民的屋簷下築巢。
  • 以前滿天飛的蜻蜓去哪了,為何現在這麼少見?部分被端上餐桌
    蜻蜓,一種遍布世界的節肢動物門昆蟲,這種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作為益蟲而存在的生物,它從幼蟲開始都是自然界中各種害蟲的天敵。據不完全統計,一隻蜻蜓在幼蟲階段一年就能吃掉幾千隻蚊子的幼蟲,而蛻變成成蟲的蜻蜓,憑藉著高超的飛行技能,一個小時就能吃掉近1000隻的蚊子和大量的蒼蠅。
  • 蘭州晨報·紅蜻蜓丨兒時的味道
    蘭州晨報·少兒周刊·紅蜻蜓兒時的味道火星街小學五年級一班 吳雯婧兒時的味道,美好,純真,回味悠長。迫不及待地跑進枸杞叢中,誰都想摘到枝頭上那些最紅最豔的,夠不著,一人拿個小板凳。可是,濃密又帶刺的枸杞枝條,對我們總是充滿了敵意,一不小心,手背上、胳膊上,就出現了一道道的紅印兒。爺爺笑著說,摘枸杞也是有竅門的,手要往枝條的末端抓,那裡沒有刺,另一隻手就能迅速地將枸杞果完整地摘下來了。一試,這辦法果然靈驗。不一會兒,就摘了一小包了。
  • 專訪紅蜻蜓「少東家」錢帆:皮鞋生意的「新」理解
    在專訪的這段時間中他談起皮鞋的款式和構思以及工藝和當下的潮流時滔滔不絕。  目前國內很多上市公司都站在了「二代接班」的關口上,而錢金波確實給了錢帆極大的自由度。  作為從海外留學回國的「紅蜻蜓」準接班人,錢帆在海外所開拓的眼界與年齡上的優勢確實給這家溫州老牌鞋企帶來了新的活力。  這種活力不僅體現在款式風格上,還在體現在具體業務的實操乃至理念上。
  • 夏天到了,蚊子來了,小時候到處都是的蜻蜓呢?
    作為專吃蚊子一類小昆蟲的蜻蜓近幾年卻是越來越少見了。蜻蜓是專吃蚊子之類的小昆蟲的,而且蜻蜓和蚊子有著不解之緣。蜻蜓的幼蟲和蚊子的幼蟲都是生活在水裡的,小時候蜻蜓幼蟲就以蚊子幼蟲及其他的一些小生物為食,經過最少1-3年最多6-8年之後,蜻蜓羽化,就在空中飛舞追逐,以蚊子等小蟲子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