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每逢雨過天晴,美麗的紅蜻蜓就會風中起舞,年少的你會約上三幾個小夥伴去追逐、去打鬧、去嬉戲……
可如今那種和諧的鄉村風景少之又少,甚至早已銷聲匿跡。因為我們共同追逐過的紅蜻蜓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喜歡的紅蜻蜓去哪了呢?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造成蜻蜓數量減少的原因
棲息地減少
蜻蜓對棲息地中的多種環境因子敏感,喬木隱蔽度、水體季節性、流速、水生植物群落等都會影響蜻蜓生存。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直接影響蜻蜓的生存與繁衍。對棲息地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城市建設導致許多池塘、湖泊被破壞或者消失。
生存環境的惡化
已經有研究表明殺蟲劑濃度顯著影響蜻蜓稚蟲的生長發育。城市排汙造成的水體汙染和空氣汙染,更是直接影響蜻蜓賴以生存的環境。汙染一方面不適合蜻蜓生存,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其發生基因突變,二者都會導致蜻蜓數量和種類的減少。
再者,蜻蜓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其生物、行為學特徵變化與氣候溫度的變化明顯相關。荷蘭蜻蜓學會2008年的研究表明溫度過高時蜻蜓數量會有所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所帶來的溫度和溼度變化,對蜻蜓數量也會造成影響。
棲息地減少和生存環境惡化固然是導致蜻蜓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但還有一種少有人知的因素對蜻蜓數量減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當今社會各種漂亮的玻璃窗、四通八達的馬路以及各式各樣的汽車,甚至水平的黑色墓碑等等都是蜻蜓減少的「利器」。
演化陷阱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蜻蜓在尋找水源時依靠的的水平偏振光的特性。簡單來說就是,陽光照射到水面後的反射光就屬於水平偏振光範疇,而蜻蜓的眼睛對這種水平光的敏感性很強,也正是如此,蜻蜓通過感受偏振光的來源而找到水源。
有一點必須明確,在人類出現之前,世界上能產生水平偏振光的只有水而已,所以一直以來,水平偏振光是蜻蜓最信賴的標誌。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各種能產生偏振光的人造物層出不窮。比如大面積玻璃窗、水平柏油路、太陽能板……
但更慘的是,像蜻蜓這種水生昆蟲,在它們喜歡的偏振光中更加青睞高偏振度的光(偏振光佔比較高的光),因為高度偏振的水平偏振光標誌著水更深。可怕的事情來了,上面提到的人造物所產生的偏振光有恰恰比自然水體產生的高出幾倍,尤其是那些越黑越光滑的表面,偏振度更高。
因此,黑滑平的人造材料也更吸引水生昆蟲。蜻蜓很容易受到柏油路、黑色塑料大棚、深色汽車、深色墓碑、深色玻璃以及太陽能板發出的水平偏振光的影響,最終溺死於黑暗之中。
更更更慘的是,蜻蜓具有超強的領地意識,如果它們覺得黑色光滑墓碑是棲息地之後,即使飛出去很遠很遠也會常回家看看的。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哇,蜻蜓好傻啊,原來漂亮是智商換來的」。
其實蜻蜓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一億年,且有化石證明幾億年來蜻蜓的身體結構一直是這樣,可以說是大自然中很成功的設計。可偏偏就是人類文明出現後,這種設計卻不靈驗了。科學家把這種沒辦法快速適應環境變化,使原本成功的生存技能成為毀滅自己的加速器叫做——演化陷阱。真是令人痛惜,嗚呼哀哉!
個人觀點:
由於上面的種種原因,美麗的蜻蜓確實少了很多,但它們真的會一直少下去直到滅亡嗎?不樂觀的說,對於它們的生存來說確實是極大的挑戰。要知道大部分自然選擇是以萬年為單位計算的。人類的創造能力則是以月甚至天為單位計算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蜻蜓的進化適應能力永遠追不上人類的創造力。
那麼,我們追逐的紅蜻蜓真的會隨我們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