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一到夏天,人們就會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好景象,每當雨過天晴,蜻蜓總會出現在水窪附近。
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見到它們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並不是因為人們遠離了鄉村,是蜻蜓總體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甚至還有走向滅絕的風險。
一方面,環境汙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的問題是導致蜻蜓數量減少的關鍵;另一方面,人類的建築也對蜻蜓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眾所周知,蜻蜓需要在水面產卵,因此雨天過後就會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蜻蜓找水並不是依靠直接的判斷,而是利用複雜的眼部結構尋找偏振光。
與其他偏振光不同,水面產生的往往是水平偏振光,在人類工業沒有取得巨大的進步之前,蜻蜓還是可以輕易分辨來自自然界的各種偏振光。而進入新時代後,玻璃、汽車甚至光滑的墓碑都可以產生水平偏振光,因此導致蜻蜓出現了錯誤的判斷。
科學家分析,越光滑的人造物體表面越容易產生水平偏振光,並且強度也有所不同,由於蜻蜓更喜歡乾淨的水體,所以它們也會選擇更高強度的偏振光。相比之下,自然水體產生的水平偏振光顯得更弱,無法吸引蜻蜓的關注,此外還有其他水生昆蟲也依賴這種繁殖模式,所以它們也在尋找水平偏振光。
這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昆蟲因為人造物體的出現而選擇了錯誤的生存區域,甚至它們的天敵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拉布雷亞瀝青坑,它的表面也十分光滑,以至於產生了高強度水平偏振光,很多昆蟲前赴後繼,它們的屍體粘附在瀝青表面,隨後還吸引了很多鳥類前來,最終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環境汙染問題可以通過人們的行動慢慢解決,而演化陷阱就需要生物自身去克服,如何在發展過程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人類探討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