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蜻蜓為什麼越來越少?它們被人類無意間騙去送死

2020-12-03 科學探索說

筆者:三體-小遙

一到夏天,人們就會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好景象,每當雨過天晴,蜻蜓總會出現在水窪附近。

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見到它們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並不是因為人們遠離了鄉村,是蜻蜓總體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甚至還有走向滅絕的風險。

一方面,環境汙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的問題是導致蜻蜓數量減少的關鍵;另一方面,人類的建築也對蜻蜓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眾所周知,蜻蜓需要在水面產卵,因此雨天過後就會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蜻蜓找水並不是依靠直接的判斷,而是利用複雜的眼部結構尋找偏振光。

與其他偏振光不同,水面產生的往往是水平偏振光,在人類工業沒有取得巨大的進步之前,蜻蜓還是可以輕易分辨來自自然界的各種偏振光。而進入新時代後,玻璃、汽車甚至光滑的墓碑都可以產生水平偏振光,因此導致蜻蜓出現了錯誤的判斷。

科學家分析,越光滑的人造物體表面越容易產生水平偏振光,並且強度也有所不同,由於蜻蜓更喜歡乾淨的水體,所以它們也會選擇更高強度的偏振光。相比之下,自然水體產生的水平偏振光顯得更弱,無法吸引蜻蜓的關注,此外還有其他水生昆蟲也依賴這種繁殖模式,所以它們也在尋找水平偏振光。

這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昆蟲因為人造物體的出現而選擇了錯誤的生存區域,甚至它們的天敵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拉布雷亞瀝青坑,它的表面也十分光滑,以至於產生了高強度水平偏振光,很多昆蟲前赴後繼,它們的屍體粘附在瀝青表面,隨後還吸引了很多鳥類前來,最終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環境汙染問題可以通過人們的行動慢慢解決,而演化陷阱就需要生物自身去克服,如何在發展過程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人類探討的重點。

相關焦點

  • 兒時的紅蜻蜓越來越少都去哪了?它們還會回來嗎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雨過天晴,美麗的紅蜻蜓就會風中起舞,年少的你會約上三幾個小夥伴去追逐、去打鬧、去嬉戲……可如今那種和諧的鄉村風景少之又少,甚至早已銷聲匿跡。因為我們共同追逐過的紅蜻蜓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喜歡的紅蜻蜓去哪了呢?
  • 集市上青蛙少了,成桶的這些幼蟲,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
    小時候鳥語花香,小河流淌,小荷才露尖尖角,倒有蜻蜓露上頭。現在的鄉村河水乾涸,這樣的場景很少見了。尤其是蜻蜓發現越來越少,一天去趕集,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就是這種昆蟲,問了一下他們才得知,這叫「水蠍子」,是蜻蜓羽化之前的幼蟲,看這些東西可以賣錢,這可是飯桌上的美味,含高蛋白。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幼蟲都被送上了餐桌,還沒來得及飛翔,就進入了人們的胃裡。相應的水裡的蚊子越來越多,蚊子的天敵沒了,所以就肆虐生長。
  • 為什麼現在蜻蜓越來越少,蚊子卻越來越多?總算找到原因了
    在以前農村,蜻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昆蟲!每到夏天,成群結隊的蜻蜓在大街和田野上飛來飛去,有的甚至都飛到了家裡!拿著一個大掃帚捉蜻蜓,成了很多小夥伴的童年樂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慢慢發現,每年蜻蜓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晚,數量也大大減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看不到蜻蜓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蜻蜓是一種生活在沼澤和池塘旁邊的昆蟲,蜻蜓幼蟲長成成年狀態至少要經過11次蛻皮,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長出翅膀,自由的在天空中飛行!不管是蜻蜓幼蟲還是成年的蜻蜓,都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生物!
  • 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和蝙蝠都很少見了?它們都去哪了?
    相信許多小夥伴都已經發現了,近些年,蜻蜓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記得小時候,尤其在夏季的雨後,街道上總是能夠看到成群的蜻蜓飛舞,不客氣的說,如果手速快,你甚至能夠徒手捉住一隻蜻蜓,可見其數量之多。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除了回不去的童年外,原本夏季隨處可見的蜻蜓也慢慢的沒了蹤跡。
  • 蚊子的一生之敵「蜻蜓」,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的家裡,那時候並沒有什麼蚊香、驅蚊神器什麼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床上掛個蚊帳,但也防止不了蚊子從一些漏縫裡進來,我和小夥伴們就想了個辦法,去田地裡捕捉一些蜻蜓放進蚊帳,一是蜻蜓五顏六色的,很漂亮,二是大人告訴我們蜻蜓是專門吃蚊子的,正好一舉兩得,既能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又能消滅煩人的蚊子,所以,對於在田地裡亂躥捕捉蜻蜓這件事,我們也是樂此不疲。
  • 為什麼蜻蜓越來越少,幾乎看不到了?真正的罪魁禍首已經找到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剋的。它們互相依存,也互相克制,生活中的一切難題到最後都會有解決的辦法,不論多麼慘烈的弱肉強食,自然界的一切生靈都會得到平衡繁衍,看似雜亂無章,但又非常有規律的周而復始的進行著。這就是「自然法則」。
  • 為什麼現在下雨天也少有蜻蜓了?因為人類欺騙了它們的感情
    蜻蜓就是依靠水平偏振光找到水源的,因為在人類出現前的世界,能產生水平偏振光真的就只有水而已。根據根據菲涅耳方程,去極化的光(如陽光)照射到水平面上,反射光是水平方向的線偏振光。所以,在演化的過程中,水平偏振光是蜻蜓最信賴的學區房標誌了。除了蜻蜓,大部分水生昆蟲,如蜉蝣、石蛾、虻、龍蝨也是利用水平偏振光找水源的。
  • 為什麼現在老鼠少了,貓頭鷹也少了?它們去了哪裡?
    從人類誕生之初,就沒停止過與老鼠之間的戰鬥,因為老鼠最早在距今約4700萬年就出現在了地球上,而它們之所以能夠在許多遠古生物滅絕的前提下生存至今,就是因為老鼠集基數大、繁殖能力強,食性雜、適應能力強等特點於一身。因此,即便是在全民滅鼠的前提下,老鼠的數量也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 為什麼農村現在除了鳥多,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都少了?
    正如題目說的那樣,"農村除了各種鳥,現在越來越多外,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卻越來越少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事實上,任何動物的生存與發展,都與它們的生物圈,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些動物生存的生物圈內,食物,天敵,生存環境,氣候條件等,越適合於它們的生存與發展,那麼它們肯定就會越來越多。反之它們就會越來越少。當然,這些物種的現狀,其形成的原因,事實上跟我們人類的活動,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先說說鳥為什麼現在多了吧。在過,有一段時間,我們能看見的各種鳥類也很稀少。當時是由於鳥類的食物,以及其生存的環境不利等原因造成的。
  • 現在農村為什麼鳥多,蛇青蛙蜻蜓卻很少了?這個原因最主要
    導讀:農村現在除了鳥多,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都少了,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是人類改變了這個環境。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食物鏈某方面斷了,那麼緊接著就會帶來的一些動物減少或者是滅絕。像蟲子,青蛙,蜻蜓,這些都屬於食物鏈的最底層,而鳥類和人類是上層。
  • 蜻蜓都去哪兒啦
    因此有諺語,「蜻蜓飛得低,不颳風就下雨」、「蜻蜓低處飛,出門帶蓑衣」。而且諺語就像天氣預報似的很準,很多農民以此規律進行農作物管理和安排出行。    對於下雨前蜻蜓為什麼要低空飛,有的說是下雨前,空氣溼度大,蒼蠅、蚊子等小蟲的翅膀沾上了水分,由於増加了重量而不能高飛。蜻蜓為了捕捉這些小昆蟲,就會貼近地面,低飛盤旋,容易捉到這些害蟲。
  • 巨蟲時代誕生的巨脈蜻蜓,翼展70cm的石炭紀空中霸主!
    在遙遠的石炭紀,三億多年以前,地球上有一種巨無霸蜻蜓,它們翅膀展開後有70釐米長,輾轉在密林間,隨便揮一揮翅膀,就能帶走半樹的枯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了解的主角,巨脈蜻蜓。在遙遠的石炭紀,動物剛剛登陸大地,進化出的翅膀讓蜻蜓的世界上升了一整個維度,其他生物只能在水中廝殺、陸地拼咬的時候,巨脈蜻蜓揮動著靈動的翅膀飛上了天空。
  • 四川發現「侏儒蜻蜓」,是世界上最小的蜻蜓
    這種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小的蜻蜓,外表還是非常漂亮的,它們的雄性和雌性的眼睛顏色不同,非常容易辨認,雄性的侏紅小蜻包括眼睛在內,都是亮眼的鮮紅色,而雌性的侏紅小蜻除了鮮紅色的身體之外,它們的眼睛是黃褐色的。
  • 2.5億年前的巨蟲時代,蜻蜓體長能達到一米,可以載著人類飛行
    可是在石炭紀時代,遠古巨型蜻蜓算上翅膀,長度將近1米,是現代蜻蜓的20倍左右。如此巨大的蜻蜓能夠載著一個人飛行。相信大家都看過《地心歷險記》這部電影,其中主人公無意中掉入地底世界之後,那裡的昆蟲也是異常巨大,蜜蜂有小狗大,載著主人公飛行。科學家介紹,在當時,遠古巨型蜻蜓的食物是陸地上的生物,以及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兩棲生物,它們可以食肉動物。
  • 蜻蜓
    在夏天的傍晚,成群結隊的蜻蜓來到我們身邊,它經著烈日的幹烤,來幫我們捉害蟲,讓我們得到好生活。讓我們不會因為害蟲的幹擾,而失去自己的情趣。有時候,有的小朋友吵著鬧著要捉蜻蜓。大人們也會被孩子的吵鬧而去捉蜻蜓。蜻蜓的只數越來越少,最後在天黑中,失去蜻蜓的蹤影,蚊子也越來越多,怎麼辦呢?
  • 以前夏天漫天飛舞的蜻蜓都去哪了?
    尤其是下雨前後,成群的蜻蜓幾乎在村子的大街上隨處可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很少能夠看到了呢?它們都去了哪裡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在產卵的季節,蜻蜓們會集中在小溪或者河流附近活動,它們或將卵產在水中,或產在水中的植物上(小部分的蜻蜓種類會將卵直接產在地上,或者是枯木中,這樣的蜻蜓孵化期都比較長,它們需要等待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
  • 如今農村其他動物越來越少,但野雞卻越來越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且不說已經剩下不足30頭的野生東北虎(我國境內)和已經野外滅絕的華南虎,就單看我們身邊,以前隨處可見的蜻蜓、漫山遍野的野兔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就是最好的證據。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近些年許多農村地區的野雞越來越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蜻蜓,遠古的霸主為何淪落至此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蜻蜓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昆蟲之一了,它們捕食蚊子,蒼蠅等害蟲,是一種有益於人類的昆蟲,在人們眼中這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不過你們知道嗎,在遙遠的史前時代,蜻蜓可以說是空中霸主之一。
  • 蜻蜓老祖宗為什麼如此彪悍
    遠古空中「霸主」到底有多大 蜻蜓是一種古老的昆蟲,最早可追溯到3.2億年前。 分類學上,蜻蜓總目分為已經滅絕的古蜻蜓目、原蜻蜓目,以及現代的蜻蜓目三類。從時間上看,三者是順序演化的關係:古蜻蜓目僅生存於晚石炭世早期;原蜻蜓目出現於晚古生代並於三疊紀末滅絕;蜻蜓目出現於二疊紀,侏羅紀發生輻射,後代一直延續到今天。
  • 為什麼石炭紀的蜻蜓體積龐大,現在的蜻蜓卻那麼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中,蜻蜓一直是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摯友,雨後初晴的下午,一群小夥伴追趕著蜻蜓,追逐打鬧,好不樂哉,只可惜它們身體輕盈且飛行速度太過迅捷,所以一般很難抓住。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在曾經的石炭紀,地球上還存在著體積達1米的蜻蜓,這就是巨脈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