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捉蜻蜓是許多小夥伴童年的美好回憶之一,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以前,麥子還是人工收割的,而收割之後還有一個碾麥子的過程,我們這成為「打場」,就是用碾柱(圓柱體的石頭)壓麥子的過程。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幾種在村邊的一個空場中,小孩子們也在這裡盡情的玩耍。其中,在「打場」的過程中,最有意思的就是用大掃帚撲蜻蜓了,而且在打場的附近,蜻蜓格外的集中。尤其是下雨前後,成群的蜻蜓幾乎在村子的大街上隨處可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很少能夠看到了呢?它們都去了哪裡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蜻蜓
蜻蜓的構造
蜻蜓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定義,廣義就是說所有蜻蜓目下的昆蟲都叫蜻蜓,包括束翅亞目下的豆娘以及間翅亞目下的中華昔蜓等等,而狹義上說蜻蜓只是蜻蜓目差翅亞目下的昆蟲,而我們常見和常說的昆蟲就是差翅亞目下的昆蟲。
在差翅亞目下一共有13個不同的科,在我國最常見的蜻蜓就是蜻蜓科(又稱蜻科)和晏蜓科(又稱蜓科)下的成員。該亞目所有科成員都有著比較接近的身體構造,它們身體都比較的細長,有兩對翅膀,前翅明顯大於後翅,休息時,翅膀平放在身體的兩側,與身體幾乎垂直。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蜻蜓只剩下一對翅膀,它照樣可以飛行(小時候試驗過)。
蜻蜓都長著一對大眼睛,這對大眼睛位於頭部的頂端,高度超過了背部,正是這種眼睛構造,蜻蜓不需要轉頭都能看到後方的情況。
所有的蜻蜓均為肉食性昆蟲,它們主要的獵物以蚊子、蒼蠅以及蝴蝶為主。雖然表面上看,蜻蜓沒有什麼殺傷力,但其實,蜻蜓有兩個強大的「武器」:
第一個就是它強悍的6隻足,從上圖我們就能看出,蜻蜓的足上布滿了細小的毛,其實這是蜻蜓的「利器」,這些毛叫做粗毛,非常的堅硬而且鋒利,對於沒有「鎧甲」包裹的昆蟲來說是致命的。
第二個是蜻蜓的大顎。蜻蜓的足雖然強悍,不過也只是為了能夠將獵物控制住,但是畢竟粗毛比較短,並不致命,所以蜻蜓的另一個「武器」就來了。蜻蜓有著發達的大顎,當它用足將獵物控制住之後,會用大顎迅速的撕咬對方(活吃)。
因此,別看蜻蜓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實際上它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昆蟲,不過由於它吃的獵物都是「害蟲」,所以蜻蜓是一種益蟲。
我國常見的蜻蜓
由於我國南北方有較大的氣候差異,所以在南北方分布的蜻蜓種類也不相同。不過有一種蜻蜓它在我國的各省基本都有分布,它就是黃蜻。黃蜻是差翅亞目蜻蜓科的昆蟲,它也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蜻蜓。從外觀上看,雄性黃蜻的體色以黃色偏紅色為主,而雌性黃蜻則主要以黃色為主,雖然黃蜻的雌雄外觀有差別,但是大小几乎一致,體長都在5公分左右。
在我國的華北地區,除了有黃蜻(全國分布)外,還有一種蜻蜓比較常見,它的雄性體色偏綠色,但是腹部為藍色,雌性體色也偏綠色,但是腹部呈白色,它就是長痣綠蜓。
在我國的南方除了有黃蜻外,比較常見的還有藍面蜻(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浙江一帶)、玉帶蜻(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蘇、福建等地)。
蜻蜓的習性
以上這些常見的蜻蜓除了分布有差異外,習性大都相同,它們都是肉食性昆蟲,而且主要的獵物也都差不多。還有就是,這些蜻蜓特別喜歡在下雨前或者雨後以及黃昏成群活動。這是因為,在下雨前受氣壓的影響,許多昆蟲都低飛,這非常有利於蜻蜓捕獵,而雨後,許多昆蟲也都喜歡飛出來尋找食物,並且在黃昏,更是昆蟲們的活躍期(飛行的小型昆蟲),因此,蜻蜓之所以會選擇雨前後和黃昏集體出動,其實是因為這三個時間段的昆蟲都比較密集。
除此之外,所有常見的蜻蜓都會「蜻蜓點水」,其實這個動作並不是蜻蜓在捕獵或者是喝水,而是為了將卵產在水中。在產卵的季節,蜻蜓們會集中在小溪或者河流附近活動,它們或將卵產在水中,或產在水中的植物上(小部分的蜻蜓種類會將卵直接產在地上,或者是枯木中,這樣的蜻蜓孵化期都比較長,它們需要等待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
蜻蜓卵的孵化期大都在次年,它們的卵大都經過寒冬的洗禮,到了第二年,蜻蜓的卵會在產卵地孵化,產卵地在水中或者水中植物上的蜻蜓還好說,那些產在乾旱地區的蜻蜓卵就只能等待一次大雨了,而且大雨必須形成許多低洼存水的地方,幼蟲才能活。因為,蜻蜓幼蟲的整個生長階段都是在水中完成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水蠆(chai).
沒錯上圖中,這個長得與蜻蜓截然不同的就是蜻蜓的幼蟲水蠆了。與蜻蜓不同的除了外觀外,還有生存環境,水蠆是一種在水下生活的昆蟲,在第一次孵化時,這個小傢伙還是沒有腿的。但是,過沒一會,水蠆的第一次蛻皮就開始了,由於第一次蛻皮沒有腿部,所以非常的快,等到蛻皮完成後,水蠆就擁有了6條腿,而且它的眼睛也變得很大(終於和蜻蜓有共同點了)。
水蠆至少有經歷8次以上的蛻皮才能成蟲,而在蛻皮的過程中,它的體型越來越大,直到長到與蜻蜓的體型類似(3-5公分),在最後一次蛻皮時,水蠆會離開水,爬到水生植物上去,像蟬的若蟲一樣,破殼而出,然後展翅高飛,成為真正的蜻蜓。
蜻蜓變少的原因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會說:就問蜻蜓為什麼變少了?你說這麼多幹嘛?其實,上面我們之所以用大篇幅去介紹蜻蜓,是因為一方面可以讓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蜻蜓,一方面是因為蜻蜓變少的原因就藏在上面的介紹中。
有人認為蜻蜓的減少與人們的捕殺有著很大的關係,其實真相併非如此,因為以前,野外也分布著大量的蜻蜓,但是,現在依然非常少見了。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呢?有三個方面:
01 環境的變化
在我們小時候,尤其是農村,人少土地多,即使在村子裡,一場大雨過後也有許多地方會形成小池塘一樣的水域。其次,以前,許多地方的河流和小溪都是涓涓流淌,生生不息的,但是,近些年夏季(蜻蜓繁殖的季節),雨水較少,讓蜻蜓失去了許多繁殖的場地。這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
02 農藥的使用
以前農作物的病蟲害比較的少,農藥使用也比較少,但是,現在農業的病蟲害比以前要嚴重很多,這就造成了農藥的大面積使用。農藥主要對付的是害蟲,而蜻蜓主要以害蟲為食,所以一些吃了被農藥噴灑後的莊稼的昆蟲被蜻蜓吃掉,就等於變相的殺死蜻蜓。這也是蜻蜓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03 現有水源的利用
在當下,許多地區乾旱比較嚴重,尤其是在北方地區,近些年(除了今年)夏季一直都是比較乾旱的,而乾旱時,野外的水源就被利用的比較頻繁,所以水域的縮減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這一點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而那些不用來灌溉的池塘也大都被利用了起來(主要以養魚為主)或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而在蜻蜓的幼蟲期,它們在水中最大的天敵就是魚類,並且它們對水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這也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
總結
蜻蜓的繁殖離不開水,一旦水域減少,就會嚴重影響它們的生存,而且在幼蟲時期,水蠆在水中也有諸多的天敵,能夠成功孵化的本身就少,如果僅存的水域中用來養殖魚類或者被汙染,無疑就讓蜻蜓遭受了滅頂之災。
雖然蜻蜓到現在依然有,不過比起以前來少了至少有90%了。不過,那些降雨相對較多、汙染較少的地方,還是能夠看到小群的蜻蜓飛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