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蜻蜓的種類是很多的,也叫不上學名,夥伴們中間口頭流傳著根據蜻蜓的形狀和顏色起的名字。身上青綠色的就叫做「老青」;身上有麻點的就叫做「老麻」。形體較大、尾巴一節黃一節黑的,我們叫它「黑鐵棍」;尾巴尖上有兩片突出的薄膜,停在那裡時會來回張動,我們叫它「咣咣鑔」。有的蜻蜓遍體通紅,我們就叫它「紅芹椒」;有的除了身上紅,翅膀上還有兩塊更紅的色塊,我們就叫它「紅芹椒背包袱」。還有一種蜻蜓周身黢黑,翅膀寬大,形狀就像蝴蝶,我們管它叫「黑膏藥」,或者叫「黑老鴰」。
每年初夏,蜻蜓開始出現,到了盛夏,各種各樣的蜻蜓就都會齊了,簡直像盛大的蜻蜓舞會。在路上,在林邊,在花草叢中,在池塘水面,到處都可以看到蜻蜓飛舞。蜻蜓飛行的技巧很高,快的時候像利箭,「嗖」地一聲掠過去,讓你難以看清;慢的時候則能快速扑打著翅膀,停留在原地,就像直升飛機。那「黑膏藥」,由於體型的緣故,不光飛不快,一旦來了較大的風,還被風吹得上下飄搖,就像漫天飛舞的黑色花瓣。蜻蜓累了的時候,會找個地方落腳歇一歇,在樹枝上,在蘆杆上,在荷尖上,平著、豎著都能休息。於是就有了那著名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蜻蜓剛一落下的時候,翅膀還是水平的,過一小會兒,那翅膀就會一點一點往下降,等翅膀降到斜下方了,我們的蜻蜓就睡熟了。
蜻蜓求偶的時候,會瘋狂地互相追逐。一旦情投意合了,兩隻蜻蜓會把身體結合成一種奇怪的姿勢,在空中邊飛行邊進行交配。交配完成後,雌蜻蜓會找一處水面產卵,只見它震動著翅膀,保持身體相對穩定,然後把尾巴一下一下地伸到水裡,把卵產下去,形成「蜻蜓點水」的奇觀。那時候,我們把這種好玩兒的情景叫做「蜻蜓打水」,有口訣為證:「老青老青,打水念經;老麻老麻,打水喝茶"。我們還會捉一隻蜻蜓,最好是雌蜻蜓,用細線栓好,找一根竹竿挑著,到水邊誘捕蜻蜓。具體做法是,晃動手裡的竹竿,把細線那一端的蜻蜓來回甩動,求偶的蜻蜓就會撲過來,抱住那只可憐的蜻蜓求愛。這時候,我們就停下手裡的動作,把那隻抱得緊緊的蜻蜓捉住。那傻瓜,還在激動著呢,就成了我們的俘虜。
蜻蜓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許多新奇、遐想和快樂。
可是,現在,我們的蜻蜓都到哪兒去了呢?
作者簡介:
宋桂忠,濟寧醫學院工會退休幹部,平時喜讀書,喜欣賞書法,偶爾寫點小文字給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