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一種遍布世界的節肢動物門昆蟲,這種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作為益蟲而存在的生物,它從幼蟲開始都是自然界中各種害蟲的天敵。據不完全統計,一隻蜻蜓在幼蟲階段一年就能吃掉幾千隻蚊子的幼蟲,而蛻變成成蟲的蜻蜓,憑藉著高超的飛行技能,一個小時就能吃掉近1000隻的蚊子和大量的蒼蠅。

蜻蜓在我國的分布十分廣泛,只要不是在高原高寒冷地區,幾乎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但不知從何時開始,以前蜻蜓滿天飛的景象現在似乎已經看不到了,那蜻蜓都去哪了呢,為何現在這麼少見?

環境原因
蜻蜓一生可以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幼年時期的水蠆,第二階段才是我們看見的具有飛行能力的成年蜻蜓。而水蠆除了可以幫助人類消滅害蟲,它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那就是被用於監測環境,如果在某一水源地發現蜻蜓幼蟲水蠆,那就說明這裡的水質狀況良好,反之該水質或多或少都已經受到了汙染。

根據這一特性,我們已經我想大家已經能明白蜻蜓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了,如今先不說城市本來就汙染嚴重的水源,就連農村地區由於大量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這些都會對水質造成難以逆轉的危害,而這也大大縮小了蜻蜓幼蟲的生存範圍,從而導致種群數量的減少。

再者,大量農藥的使用除了會直接給蜻蜓成蟲造成殺傷外,還會蜻蜓捕食帶有農藥的害蟲而造成間接殺傷,這也是蜻蜓減少的原因之一。另外,像酸雨的侵蝕、人工養殖動物的捕食以及乾旱都會造成蜻蜓數量的減少。

食客管不住的嘴
以上因素似乎都是時代發展和科學進步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結果,但如今已經有部分蜻蜓被端上餐桌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新事物的興趣也愈加濃烈,以前只想著能一天吃上三頓白米飯就滿足了,現在人們的嘴巴卻是吃得越來越廣,越來越挑了。

而蜻蜓包括蜻蜓幼蟲這種平均蛋白質含量極高的生物(平均蛋白質含量超過了豬肉、雞蛋等食物),已逐漸成為不少地方的「山珍美味」,油炸蜻蜓幼蟲、油炸蜻蜓串、烤蜻蜓這些看似花樣百出的蜻蜓大餐,還成了不少路邊攤和小餐館的「招牌」。

而一些人則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由於蜻蜓幼蟲對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所以人工養殖的存活率不高,這些人便直接把目光投向了野外捕撈,這對蜻蜓種群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裡面含有小雜魚以及小河蝦,這些蜻蜓幼蟲不像是人工養殖的
事實上,蜻蜓雖然富含蛋白質,可人類食用它對我們而言除了新鮮外也沒有多大的好處,本身油炸食品就不健康,就算補充了再多的蛋白質又如何,與其一次吃掉幾十上百隻油炸蜻蜓還不如吃一顆白水煮雞蛋來得健康。


想想以前就連不識字的農民朋友都會教導自家的小孩,不要去捉蜻蜓,它是益蟲,但如今這種益蟲卻成為人們的盤中餐……其實現在不只是蜻蜓的數量大不如從前,就連蝴蝶、青蛙和燕子這些在大多數人兒時裡面十分常見的生物,如今在不少地方似乎都已不常見。

總的來說,不管我們未來科技會發展到什麼狀態,但這都不能成為我們汙染和破壞環境的藉口,畢竟只有「留得青山在,才會有材燒」!不知道各位小夥伴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