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石炭紀,三億多年以前,地球上有一種巨無霸蜻蜓,它們翅膀展開後有70釐米長,輾轉在密林間,隨便揮一揮翅膀,就能帶走半樹的枯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了解的主角,巨脈蜻蜓。

巨脈蜻蜓生活在石炭紀的密林中,它們的身體結構跟現代蜻蜓比較類似,只是生殖孔的位置有一些區別,從化石反應的情況來看,它們的生殖器分布在尾巴末端的位置,而現生蜻蜓的生殖器則靠近頭部一些。

另外,巨脈蜻蜓的複眼也是它的一大利器,每隻複眼上有近30000個小眼睛,可以在不轉頭的情況下看到身體的各個方向,而遇到移動的物體時,還能根據相對位置變化判斷它們的運動速度,有了這樣的眼睛,它們才能在捕食和逃生時靈活應對,制霸天空。

而且巨脈蜻蜓的口器也十分發達,主流觀點一般認為它們以體型較小的動物為食,包括其他蟲子,魚類,兩棲類等等,可是有證據卻顯示它們也會食用植物果實和汁水。

除了眼睛和口器外,翅膀也是它們能夠成為巨無霸物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遙遠的石炭紀,動物剛剛登陸大地,進化出的翅膀讓蜻蜓的世界上升了一整個維度,其他生物只能在水中廝殺、陸地拼咬的時候,巨脈蜻蜓揮動著靈動的翅膀飛上了天空。

從此它們不用再擔心被水中或者地面的動物捕食,還能把卵產距離大型生物較遠的淺池裡,讓幼蟲在相對安全的前提下成長發育。而由於體型相對較大,它們的幼蟲在水中也是很有威懾力的,經常會捕食一些幼小的魚類。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也有一些疑問:為什麼巨脈蜻蜓長的這麼大?他們為什麼不能長得更大?他們後來為什麼「變小」了?以後還會出現嗎?
我們來一一給大家解答這些問題。
首先,為什麼當時會有這麼大的昆蟲?是因為空氣中含氧量的關係。
在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植物成了地球陸地上最成功的開拓者,森林遍布全球大部分陸地。在廣袤植被的蔭蔽下,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也迅速攀升,達到35%,是如今大氣氧氣濃度的近2倍(真可謂遍地都是天然氧吧~)。

而由於蜻蜓是用腹部的氣門和延伸的氣管來進行呼吸的,含氧量的飆升會加速它的呼吸和代謝,加上充足的食物和前面提到的幾大優勢,它們的體型就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擴張,並最終定格在與氧氣濃度相適宜的70cm。

至於他們為什麼不能長的更大,有一個比較主流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昆蟲是利用遍布全身的氣管把氧氣帶給各個細胞的,也就是說,在相同的體積下,氣管表面積越大,能輸送的氧氣就越多。
可是如果體積增加一倍,它的氣管表面積卻增加不了這麼多,這就會導致部分氣管缺氧,當然不利於體格生長。

以球體為例,一個半徑為r的球體,表面積是4πr平方,體積是πr立方,可一旦它的半徑變為2r,表面積變為16πr平方,是以前的四倍,體積卻變成了8πr立方,是以前的八倍,體積變大了八倍,表面積只變大了四倍,這氧氣輸送當然沒法保障,自然就會「缺氧」,長不大啦。

後來,由於光合作用導致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於是全球溫度也開始下降,森林面積大幅度銳減,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開始減少,沒有了充足的氧氣,食物也越來越少,這樣以來,巨脈蜻蜓不得不縮小體型適應環境,從此不復往日雄風了。

至於以後會不會再出現這麼大的蜻蜓,科學家給出的解答是應該不會,不過不排除特殊情況。因為人類的存在,地球表面森林面積正在逐年減少,含氧量不會再有大幅度提升的趨勢,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說,巨型昆蟲應該不會再出現了。

在國內大家沒這個眼福見到巨脈蜻蜓的化石了,它的化石最早在法國被發現,現在正存放在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有機會去法國觀光的朋友們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哦~

宇宙洪荒浩瀚無垠
慶幸 我們誕生在這顆星球
古生物真好玩兒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古生物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