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昆蟲的體型都是比較小的;不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些體型較大的昆蟲。提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蟲,說法眾說紛紜,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是竹節蟲,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種蟲類的體形長得極像竹子,最大的可以長到62.4cm。
不過要說史上最大的昆蟲,要不是科學家發現了它們的化石,可能永遠難被人知曉了,這種被人們稱之為巨脈蜻蜓的大傢伙:「巨脈蜻蜓 ( Meganeura )」: 約在 3 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出現,大概和海鷗一樣大,雙翅展開約有 65 公分長。 昆蟲通常不能長到這麼大,科學家仍在尋找他能長到如此巨大的原因。

現存的蜻蜓種類翼展最大能達到16釐米,最小的蜻蜓種類翼展只有2釐米左右,而這種遠古蜻蜓的化石,尺寸達到了頂峰,身體長度可以達到240釐米左右,是那個世代當之無愧的天空霸主。要知道在如今,蜻蜓別說成為天空霸主了,就連體型都縮小了很多。

為什麼石炭紀會出現近1米的巨型蜻蜓呢?又是緣何會滅絕呢,是否和恐龍滅絕的原因有關?之所以會出現巨蟲時代,其實和生活的環境離不開關係。當時的地球整體氣候溫暖、 溼潤,遍布著沼澤和森林。高大的喬木享受著上層空間的陽光雨露,而以蕨類植物為主的灌木則佔據了森林的下層領地, 伴隨著植物的繁茂, 昆蟲、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很久之前的科研研究發現:最早的生命起源於海底,因此石炭紀時期的昆蟲的最早祖先也是來源於海底,後來伴隨著大氣層的形成,能夠隔絕大部分紫外線和太陽風,於是早期的遠祖生物從海洋來到陸地。而海洋的生物基本上都是用鰓呼吸的,因此這些海洋生物演化成昆蟲後,並沒有使用肺呼吸因為它們並沒有肺,所以是通過骨骼,形成一個個微小的氣管,通過氣管把氧氣注入其中,現代的蜻蜓依然使用氣管呼吸。
石炭紀時期植物眾多,植被覆蓋繁密,因此空氣中的氧含量達到了歷史以來最高峰35%,而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氧氣含量只有21%。
在如此密度的氧氣含量及生存環境的影響下,當時的古生物有條件朝著體型更大的方向發展。氣候溫度高,有利於加快新陳代謝,也更有利於快速增長組織結構,形成巨大的體積。遠古時期植物繁茂,光合作用強度大、產生的氧含量密度更大,在當時的大氣環境中氧氣含量一度達到30%以上。得益於當時大氣含氧量的關係,昆蟲也繁盛起來。
在遙遠的石炭紀,動物剛剛登陸大地,進化出的翅膀讓蜻蜓的世界上升了一整個維度,其他生物只能在水中廝殺、陸地拼咬的時候,巨脈蜻蜓揮動著靈動的翅膀飛上了天空。除了吃一些昆蟲以外,巨脈蜻蜓也會襲擊兩棲類小型生物。而從其衍化出的捕食能力及兇猛度來推算,假設巨脈蜻蜓並未滅絕而繁衍至今,那麼人類也可能會成為其攻擊的目標,可以說在天空中可以叱吒一方無可匹敵。
巨脈蜻蜓在二疊紀早期(大約2.9億年前)走向滅絕,基本可以確定是在「石炭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滅絕的,在那個階段,大約有30 萬種巨型昆蟲因此而滅絕。目前比較多的說法之一是由於當時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減少而造成的,也有一些說法是環境的變化使其食物來源出現稀缺,最終在無生存條件下而造成種群的覆滅。隨著環境的改變,光合作用導致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濃度降低,於是全球溫度也開始下降,森林面積大幅度銳減,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開始減少,沒有了充足的氧氣,食物也越來越少。巨脈蜻蜓不得不縮小體型適應環境,從此不復往日雄風了。最終巨蜻蜓和當時的巨蟲時代,徹底在地球上被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