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蜻蜓這種食蟲小動物,曾經也稱霸過地球,你可能不信。看著寸許長的小蜻蜓,薄薄的羽翼、細細腿腳,怎麼也不像能主宰地球的動物。其實,早在3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一種體型巨大的蜻蜓,也就是現在蜻蜓的祖先——巨脈蜻蜓,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空中霸主,它們盛極一時,在當時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強者。
巨脈蜻蜓起源
在石炭紀時期,海洋環境中的生物持續向陸地進化,迫於海洋生存的壓力和陸地原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動物開始進軍陸地。第一批走上陸地的脊椎動物祖先——海納螈,搶先上岸,佔盡優勢。在千百萬年來,其他原始動物也不甘落後,為了發展生存,紛紛進化出適應陸地生活的身體結構。
在石炭紀中後期,天空中出現一群體長可達0.75米長的遠古昆蟲,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巨脈蜻蜓。巨脈蜻蜓的出現,改變了當時許多動物頗為」安逸舒適「的生活,而巨脈蜻蜓也用它們的實力譜寫了地質史上頗為傳奇的一頁。
晚石炭紀,空中是昆蟲的天下
早在石炭紀之前,昆蟲就已經存在。在那之前,昆蟲作為食物鏈底端的生物,只能低調的活著,每天都惶惶不可終日,東躲西藏好不悽慘。然而,當時的昆蟲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它們也有稱霸地球天空的時候。大自然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在於會讓那些有準備的物種讓登上舞臺、展現天賦,奔向成功。石炭紀的某一時期,就這樣平靜而又不平凡的來臨了,平靜是因為對所有動物來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平凡是因為對昆蟲來說,屬於它們的時代到來了。
每個物種都有活下去的權利,盡力而活,活出精彩,才不枉自然界的選擇。正是由於自然的作用,在石炭紀時期,氣候溫暖溼潤,森林茂密,沼澤遍地都是,從北極圈到南極圈處處都是蕨類植物、木賊植物以及體型巨大、形狀怪異的石松科樹木,有些樹木能長到50米高。植物繁茂,光合作用強度大、產生的氧氣便多,在當時的大氣環境中氧氣含量一度達到30%以上。得益於大氣含氧量的原因,昆蟲也繁盛起來。
而在巨多昆蟲中、體型最大、最為致命的昆蟲是巨脈蜻蜓,地質研究表明:」巨脈蜻蜓,是地質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昆蟲「。上文提到,在石炭紀時期大氣中氧氣含量高、密度大,這些條件更利於巨脈蜻蜓飛行,使其肌肉運作效率達到更高水平。正是由此原因,巨脈蜻蜓一步步走上強者之巔,成為昆蟲種類中的王者。
巨脈蜻蜓的生活習性
作為飛行技術嫻熟的空中霸主,巨脈蜻蜓一天當中大多數時間都在空中度過,它們揮動有力的雙翅,或飛行或滑行,使用銳利的雙眼在空中尋找獵物。和老鷹一樣,巨脈蜻蜓也會獵食穴居的小動物,它們發現獵物以後,俯衝而下,使用強有力的腿爪牢牢抓住獵物,然後衝向空中,開始進食。
有趣的是,巨脈蜻蜓一生中大多數時光都是在空中度過,它們很少停止飛行。只有當需要交配和產卵時,它們才會落在地面。據科學研究發現,巨脈蜻蜓產卵孵化的幼蟲體型也有0.3米長,和它們父母一樣,小小的幼兒也是無比貪婪的掠食者。巨脈蜻蜓一般生活在澇漬地帶附近陡峭的洞穴中,當它們飢餓需要進食時,它們便出來獵食蜘蛛、昆蟲和一些小型的兩棲動物。
巨脈蜻蜓奇特的繁殖方式
生物都需要繁殖,這是本能,也是延續物種的需要。和其他物種不同的是,巨脈蜻蜓由於身體構造的不同,它們繁殖方式也比較奇特。和現在蜻蜓相比,巨脈蜻蜓的生殖器位於尾巴末端,而現代蜻蜓的生殖器則靠近頭部位置。通過對現代蜻蜓的研究,蜻蜓在交配時,可能會吃掉配偶。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對生殖器位置不同的巨脈蜻蜓交配方式提出很多假設。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雄性巨脈蜻蜓在交配時被吃掉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為了規避風險,雄性蜻蜓可以讓雌性個體進入睡眠狀態,然後趁機交配,這樣它們就能在雄性個體醒來之前逃到安全的地方,而避免被吃掉的厄運。
巨脈蜻蜓的宿命
巨脈蜻蜓作為石炭紀和二疊紀早期的巨型蜻蜓之一,這些龐然大物並不都是肉食性動物,和恐龍一樣,有肉食性恐龍,有植食性恐龍,這種蜻蜓也不例外,有些巨型蜻蜓僅以植物果實為食物。在巨脈蜻蜓稱霸地球天空千萬年後,大約在2.9億年前,世界氣候發生巨變,當時氣候有溼潤溫熱變得乾旱而寒冷,大量森林覆滅,為了生存,巨脈蜻蜓體型開始變得更小。但是,縱然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蜻蜓依然能夠適應當時地球氣候的變化,種群數量不少反增。
包括蜻蜓在內的昆蟲是生命進化史上最成功的範例之一。最古老的昆蟲體長僅有幾毫米,科學研究發現,在昆蟲幾毫米時,它們就長有翅膀,具有飛行能力。到3.3億年前,大多數昆蟲都能夠飛行,石炭紀晚期森林中布滿了爬行、穴居和會飛的昆蟲。其中很多昆蟲,如蜻蜓和蟑螂,直到今天依然能夠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