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五毒之首的蜈蚣一般長度也就在10釐米左右,即便是這樣看上去也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是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體長可達30釐米!然而加拉帕格斯巨人蜈蚣和地球歷史上的石炭紀額蜈蚣比起來可就差遠了。石炭紀的蜈蚣竟然長到了近3米長。真是太可怕了。
距今3.6億到3億年前的古生代bai石炭紀,在地質史上被稱du為「zhi巨蟲時代」,孕育出了一大批巨型節肢動物dao。其中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巨型蜈蚣」。
所謂的「巨型蜈蚣」,其實叫做節胸,屬於節肢門—多足亞門—倍足綱,而蜈蚣屬於節肢門—多足亞門—唇足綱,它們都不屬於一個綱的,親緣關係相當遠了。舉例來說的話,它們之間就類似於人類和魚的關係。
因此,節胸不是什麼巨型蜈蚣,它和馬陸同屬一綱,可以認為它們是一類古馬陸。節胸有大有小,小的種類只有幾釐米,大的種類有2.4米,半米寬。後者是根據在新墨西哥發現的足跡化石推斷的,這隻巨型節胸的腳印就像兩道平行的輪胎痕跡。巨型節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
巨型節胸雖然很大,但並不可怕。因為從化石看它們並沒有強大的口器,無法進行捕食,腸道內容物和糞便化石也表明了它們是一種以植物碎屑為食的食腐動物。
石炭紀同時生活著巨型昆蟲,當時已經出現的有翼昆蟲有蜻蜓和蟑螂,其他類群尚未出現。巨脈蜻蜓翼展有74釐米寬,它們就是石炭紀的老鷹,在空中盤旋,以其他節肢動物為食。
石炭紀巨型蜘蛛的傳說,源自1980年在阿根廷發現的一個化石,這個化石呈現出了一個體長40釐米、腿寬50釐米的大型蜘蛛。然而,2005年,曼徹斯特大學的蜘蛛專家保羅·賽爾登重新檢查了這個化石,他發現這根本不是蜘蛛,而是一隻帶有硬殼的海蠍(板足鱟)。截至目前,蜘蛛體型紀錄的保持者仍然是1965年在委內瑞拉發現的巨型食鳥蛛,石炭紀尚未發現比現代蜘蛛更大的種類。
石炭紀時期陸地上確實有巨型蛛形綱動物,不過不是蜘蛛,而是蠍子。肺蠍長達70釐米,在當時是可怕的殺手,其毒刺足以放倒一些四足動物了。
石炭紀為什麼能成為「巨蟲時代」?
石炭紀成為巨蟲時代,和當時的富氧環境有直接關係。當時的情況是,蕨類和裸子植物已經在陸地上繁盛,出現了大片的熱帶雨林,但是卻沒有以活的植物為食的動物,節肢動物只能吃死去的植物碎屑。再加上石炭紀的氣候溫暖、溼潤,有利於蕨類植物大面積蔓延,它們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就越來越高了。
節肢動物在海裡本來是用鰓呼吸的,它們登陸之後就換了一套呼吸系統。昆蟲的外骨骼上布滿了微小的氣管,可以將氧氣直接輸送到組織內部,而無需經過循環系統。這種體表擴散型的呼吸,對於小型動物來說特別高效。因為越小的動物,其表面積/體積比就越大。因此,正如我們看到的,昆蟲大多是一些小不點。
但石炭紀的環境與今天不同,當時的大氣中氧氣濃度特別的高,達到了35%,是地球有史以來氧氣濃度的巔峰期,今天只有21%。這麼高的氧氣濃度足以供養昆蟲走向大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