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出現之前,巨型昆蟲統治著世界。當你抱怨餵蚊子咬時,要感謝今天的昆蟲比它們的史前祖先小得多。億萬年前的石炭紀,巨型昆蟲和節肢動物在地球上很常見。尤其是巨型蜻蜓和三米長的蜈蚣尤為出名。
從今3.59億年前開始,延續到2.99億年前的石炭紀是地質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因為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大部分煤炭都是這個時代所貢獻!石炭紀的其他特點也許大家並不在意,但這個時代極為茂密的植被和巨大的昆蟲實在是讓人記憶猶新!
地質學家認為,古生代末期大氣中的高含氧量是造成石炭紀生物體龐大的主要因素,根據地質學家的分析,石炭紀時代的最高含氧量相當於現代的1.5-2倍,整個石碳紀時代的平均氧含量達到了驚人的32.3%,為現代的162%!這個條件特別適合生物生長,因此各位印象中的小不點生物都長成了體型巨大的怪物!
雖然今天有100多萬種昆蟲,但真正的巨型昆蟲已經不存在了。它們為什麼消失了?
有兩個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氣候環境已經改變了。那些巨型昆蟲和節肢動物出現時,地球的空氣溫暖潮溼,並且含有更多的氧氣。在石炭紀和二疊紀,地球空氣中含有31-35%的氧氣,相比之下,今天空氣中只有21%的氧氣。
氧氣水平對昆蟲和節肢動物尤其重要,因為它們沒有肺。相反,它們依靠空氣流過身體上一系列叫做氣孔直接連接到需要氧氣的組織。
因此石炭紀之後氧含量急劇下降就是這個因素,逐漸到侏羅紀時代才逐漸恢復,但後期同類因素造成氧含量逐漸下降,一直維持到現代約21%的氧含量範圍!
還有另一個原因。隨著古代恐龍進化出飛行能力,最終成為鳥類,它們通過捕食和競爭來限制昆蟲的大小。
擔任對於人體來說,高含氧量的環境並不是適合我們生活,短時期內可能會因氧含量增加提高工作效率,但長期則會醉氧或者氧中毒,因此即使我們回到石炭紀,也必須要帶面罩,將氧含量降低到我們可以長期適應的條件才能正常工作!
其實即使沒有生活在遙遠的石炭紀,其實只要具備昆蟲生長的環境,巨大的昆蟲可以存在,說近一點的,在我們國家的西南邊陲,植被茂密的雲南熱帶雨林裡,生活的昆蟲大多體型都是我們平常見到的昆蟲的數倍。就連蚊子的個頭,也都比平常的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