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譽為「五毒」之一,與毒蛇、蟾蜍、蠍子和壁虎一起,共享「放毒高手」的地位。家在農村的朋友們應該對蜈蚣早已習以為常,在房屋內外、房前屋後的角落、縫隙、洞穴或者磚塊石頭下面,總能看到它們的身形。蜈蚣不但以其細長的身軀和眾多的腹足讓人們印象深刻,而且它們的攻擊性較強,咬住目標之後還能釋放毒液,估計一些小夥伴就曾經有過被咬的經歷,那種疼痛勁估計久久難忘。
蜈蚣隸屬於節肢動物門唇足綱蜈蚣目蜈蚣科,分布十分廣泛,除南極洲以外其它大洲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形,全球現在的種類高達近3000種,基本上都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從身形來看,所有的種類都成扁平的長條形,長度一般在5-18釐米之間(有的巨型蜈蚣身長能突破40釐米),橫向直徑一般在0.4-1釐米之間,整個身體由環節構成,無論身長大小,一般都可以分為22節,除靠近頭部的第一節外,其餘每節下面都長有一對腹足,所以蜈蚣腳的數量為40隻,最前端還長有1對顎足。
蜈蚣頭部附近的第一對顎足,也被成為毒牙,末端呈倒勾狀,非常尖銳,可以比較輕鬆的刺穿獵物的皮膚,毒液順著顎足口注入到肌肉組織中。蜈蚣所分泌的毒液,外觀上呈現淡黃色,比較黏稠。科學家們多年來,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之所以蜈蚣能夠快速殺死比自身體重大10多倍的動物,主要原因就是其毒液中含有的多肽毒素SsTx,這是一種神經性毒素,能夠阻斷動物機體鉀離子通道KCNQ4正常功能的發揮。
正常情況下,鉀離子通道是機體細胞通透特異性的表現,使得鉀離子能夠通過質膜,而可以有效阻擋其它離子特別是鈉離子的通透。動物機體中特別是血管細胞和呼吸器官細胞中的KCNQ4,當與蜈蚣毒液中的多肽毒素SsTx結合時,使得細胞膜的電位迅速增加,從而出現「興奮」現象,導致血管收縮肌和呼吸肌產生刺激性的劇烈收縮問題,最終引發動物機體出現血壓劇烈升高以及呼吸系統受到抑制的情形,嚴重的可以在短時間內使被咬動物形成呼吸停滯、血管爆裂等後果,這也是蜈蚣毒素殺傷力的突出體現。
當然,與大部分的毒蛇相比,蜈蚣毒素的毒性還是普遍偏低的,對於人體來說,即使被咬住之後,也不會危及生命安全。如果被那些體型較小的蜈蚣所咬,很多情況下只會發生紅腫和瘙癢現象。假如被一些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大蜈蚣所咬,由於注入肌肉的毒素量較多,不但會引發紅腫和疼痛,而且多數還會伴隨著頭痛、噁心、嘔吐等現象,嚴重的會出現局部組織壞死、身體抽搐、昏迷等症狀。
據有關生物研究機構的研究資料顯示,蜈蚣的毒性普遍與蜈蚣的身型大小和身體顏色呈現緊密的聯繫,一般的規律是蜈蚣的身體越長毒性越大、身體顏色越深毒性越大。在現有世界3000種已經發現的蜈蚣種類中,體型最大、毒性最強的當屬東太平洋加拉帕格斯群島及其附近島嶼內的巨型蜈蚣,體長普遍在50釐米左右,身體呈現黑色,毒性在蜈蚣家庭中最為猛烈。除該種蜈蚣之外,生活在熱帶雨森地區的秘魯巨型蜈蚣、亞馬遜巨型蜈蚣、波多黎各巨型蜈蚣的毒性都比較強。
而在亞洲,毒性最強的蜈蚣則為同樣生活在熱帶區域的越南蜈蚣和馬來西來蜈蚣。分布在我國的蜈蚣,毒性較強的主要為紅巨龍蜈蚣(身長15-20釐米)和紅頭蜈蚣(身長10-15釐米),不過它們的毒性要比上述生活在熱帶地區的要小得多。以上我國兩種毒性較強的蜈蚣,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由於它們的毒性不怎麼大,被咬之後會有一定的疼痛感和灼熱感,一般不會出現噁心、嘔吐等問題。
這個時候,最好的應急處置方法,可以根據當時的條件選擇以下的方式進行組合處置。比如:立即用清水衝洗傷口,最好用生理鹽水或者肥皂水衝洗,不要使用酒精和碘酒塗抹(酒精和碘酒呈酸性,不能降低毒液的毒性);視情將傷口上端部位用布或者膠管紮緊,用力擠壓傷口或者用拔火罐壓出毒液;可以輔助塗抹一些驅蛇、驅蚊蟲的藥粉等。
當然,當面積較大,或者一旦出現腫脹程度嚴重、紫癜、頭痛頭暈等問題時,還是要立即就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