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下雨天也少有蜻蜓了?因為人類欺騙了它們的感情

2020-12-03 中科院物理所

撰文 七君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小時候(我說的是我小時候也是你小時候)下雨前後會有很多蜻蜓,但是現在城市裡蜻蜓比較少見,哪怕是下雨也帶不出幾隻。蜻蜓作為環境指示生物,在全世界的數量都在下降。

棲息地的減少和汙染固然是導致蜻蜓數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但另一大因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那就是玻璃窗、馬路和汽車。

蜻蜓的童年是在水裡度過的,它們的爹媽也是在水上高難度比愛心生baby的,所以它們最中意的就是水景房。

呂宋灰蜻(Orthetrum luzonicum)比愛心。圖片來源:wikipedia

人類是靠眼睛找水,蜻蜓也差不多,但是它們依靠的是光的特殊性質:偏振光。

光在傳播的時候,還有這樣和傳播方向垂直的振動——

陽光相當於動圖左邊,是各種偏振光的大雜燴,沒有明顯的偏振。但是陽光照射到水面後的反射光往往是水平偏振光。蜻蜓就是依靠水平偏振光找到水源的,因為在人類出現前的世界,能產生水平偏振光真的就只有水而已。

根據根據菲涅耳方程,去極化的光(如陽光)照射到水平面上,反射光是水平方向的線偏振光。

所以,在演化的過程中,水平偏振光是蜻蜓最信賴的學區房標誌了。除了蜻蜓,大部分水生昆蟲,如蜉蝣、石蛾、虻、龍蝨也是利用水平偏振光找水源的。

柏油路面和汽車吸引了大量蜉蝣群集,蜉蝣壽命很短,只有幾日甚至幾小時,成蟲集體交配然後死亡。圖片來源:(DOI)10.1093/beheco/arx081

但是人類來了以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工業文明後出現了越來越多能夠產生偏振光的人造物,比如太陽能板、玻璃牆面、汽車玻璃、柏油路面,還有水平的黑色墓碑。

更慘的是,水生昆蟲喜歡高偏振度,也就是偏振光佔比比較高的光,因為偏振度和水深以及渾濁程度有關。淺水的偏振度比較小,高度偏振的水平偏振光標誌著深水。

和人造物的偏振度相比,自然水體的偏振度很低。自然水體能使30-80%的反射光成為水平偏振光,但是人造物可以使95-100%的反射光變成偏振光,也就是說偏振度可以達到95-100%。

越黑滑的表面,偏振度越高,這被稱為烏諾夫效應(Umow effect)。大家可以看到,幾種典型的人造物的偏振度比小水塘的更大——

不同人造物表面和自然水體(a)的偏振度的對比,顏色越深表示偏振度越大。圖片來源:(doi)10.1890/080129

因此,黑滑平的人造材料也更吸引水生昆蟲。蜻蜓很容易受到柏油路、黑色塑料大棚、深色汽車、深色墓碑、深色玻璃以及太陽能板發出的水平偏振光的影響,趴到上面嘿嘿嘿,最終逐漸走向滅門。

2006年,長期關注偏振光的生物影響的匈牙利羅蘭大學的昆蟲學家 Gyorgy Kriska 同事發現,黑色和紅色的汽車對某些蜻蜓特別有吸引力,雄蜻蜓在上面霸坑,雌蜻蜓在上面產卵。最終你家黑色轎車頂變成了蜻蜓一家的祠堂。

當然,被人造偏振光迷惑的不僅有水生昆蟲,一些脊椎動物,比如棕硬尾鴨 (Oxyura jamaicensis)、普通潛鳥 (Gavia immer)、褐鵜鶘 (Pelecanus occidentalis)等水鳥也常被發現在柏油路、停車場上一臉問號地瞎晃。

說幾個著名的偏振光連環屠場。

加州洛杉磯有個叫做拉布雷亞瀝青坑(Rancho La Brea)的自然地標。這個地方有天然的瀝青,水平瀝青反射的完美水平偏振光迷惑了從昆蟲到鳥類的大量動物。這些動物受到水平偏振光的誘惑紛紛前來赴死,它們的屍體掉在黑乎乎的瀝青坑裡,又吸引了其他掠食者和食腐動物,形成了一個死亡食物鏈。

拉布雷亞瀝青坑 圖片來源:wikipedia

和瀝青坑類似,1996年發表在 Nature上的一篇論文發現,科威特的石油湖也成了昆蟲的死亡基地。

依賴偏振光尋找水源的昆蟲常常陷入人造偏振光的陷阱。a是廢棄石油坑洞表面的蜉蝣,b是黑色塑料大棚上的蜉蝣,c是玻璃窗表面的石蛾,d是黑色墓碑上的蜻蜓,e是紅色汽車頂上的龍蝨,f是在柏油路上產卵的石蠅。圖片來源:(doi)10.1890/080129

更更更慘的是,蜻蜓的領地意識賊強,它們巡山過後總是回到同一個地點定住。

蜻蜓覺得黑色墓碑不錯以後,就會常回碑具看看,2007年專注於偏振光研究的匈牙利生物學家 GBOR HORVTH 這樣記錄下了蜻蜓科的生物們對黑色墓碑的執迷不悟。後來生物學家不得不造了一個名詞出來描述生物對又黑又滑的物體的迷戀——偏振束縛效應(polarization captivity effect)。

你要說蜻蜓笨吧,還真不是,人家精了幾億年了。

蜻蜓出現在3.2億年前的石炭紀,比人類的歷史長80倍。那個時候地球上有許多巨型的節肢動物,蜻蜓老祖的翼展也達到了70釐米。

位於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巨脈蜻蜓(Meganeura monyi)標本,巨脈蜻蜓是3億年前的一種巨型昆蟲,和現代蜻蜓有親緣關係。圖片來源:wikipedia

也就是說,在恐龍出現前,蜻蜓就存在一億年了,什麼厲害的大隻佬沒見過啊。而且根據化石,幾億年來,蜻蜓的相貌沒有什麼變化,在人類出現前它們的身體是一種頗為成功的設計。

但是這樣的設計,卻在最近的幾百年裡不靈了。這種沒有辦法快速適應環境變化,原本的成功生存策略慘變殺戮工具的情況,叫做演化陷阱(evolutionary trap)。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確定人造偏振光是否能讓一個物種滅絕,但蒙大拿大學的生物學家 Bruce A. Robertson 和 Richard L. Hutto 在2006年發表在 Ecology 上的一篇論文中提出,水平偏振光對水生動物的吸引力是資料最為翔實有力的生態陷阱。因此在近10年裡,偏振光汙染成了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既然偏振光是水生昆蟲殺手,那能不能用它來滅蚊呢?

剛才我們說,雖然大多數在水裡產卵的昆蟲都依賴水平偏振光,但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也就是花蚊子是唯一一個(令人瘙癢的)例外。蚊子會用氣味和水蒸氣等線索找「產」地,所以偏振光對它們的用處並不大。

小蜻蜓對又黑又滑會發出偏振光的人造物瘋狂上癮到無法自拔不意外啊,某兩腳獸不也是嗎?

動圖來源和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YyhyCkwVHWygVWtc/

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編輯:米老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蜻蜓和蝙蝠都很少見了?它們都去哪了?
    其實,不僅僅是蜻蜓,還有一種會飛的哺乳動物,原本也是在傍晚的時候經常能夠看到的,但現在也很少見到了,它就是蝙蝠。那麼為什麼蜻蜓和蝙蝠會越來越少了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蜻蜓都「飛哪去了」?
  • 地球上的蜻蜓為什麼越來越少?它們被人類無意間騙去送死
    筆者:三體-小遙一到夏天,人們就會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美好景象,每當雨過天晴,蜻蜓總會出現在水窪附近。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見到它們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並不是因為人們遠離了鄉村,是蜻蜓總體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甚至還有走向滅絕的風險。一方面,環境汙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的問題是導致蜻蜓數量減少的關鍵;另一方面,人類的建築也對蜻蜓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 為什麼農村現在除了鳥多,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都少了?
    正如題目說的那樣,"農村除了各種鳥,現在越來越多外,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卻越來越少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事實上,任何動物的生存與發展,都與它們的生物圈,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些動物生存的生物圈內,食物,天敵,生存環境,氣候條件等,越適合於它們的生存與發展,那麼它們肯定就會越來越多。反之它們就會越來越少。當然,這些物種的現狀,其形成的原因,事實上跟我們人類的活動,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先說說鳥為什麼現在多了吧。在過,有一段時間,我們能看見的各種鳥類也很稀少。當時是由於鳥類的食物,以及其生存的環境不利等原因造成的。
  • 為什麼現在蜻蜓越來越少,蚊子卻越來越多?總算找到原因了
    在以前農村,蜻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昆蟲!每到夏天,成群結隊的蜻蜓在大街和田野上飛來飛去,有的甚至都飛到了家裡!拿著一個大掃帚捉蜻蜓,成了很多小夥伴的童年樂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慢慢發現,每年蜻蜓出現的時間越來越晚,數量也大大減少,有的地方甚至已經看不到蜻蜓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蜻蜓是一種生活在沼澤和池塘旁邊的昆蟲,蜻蜓幼蟲長成成年狀態至少要經過11次蛻皮,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長出翅膀,自由的在天空中飛行!不管是蜻蜓幼蟲還是成年的蜻蜓,都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生物!
  • 蚊子的一生之敵「蜻蜓」,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面對不計其數的蚊子,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買點蚊香,殺蟲劑,或是打開空調躲在屋裡,但並不足以將其消滅,雖然蚊子是一種對於生物鏈沒有存在感的生物,有它沒它都無所謂,但對人畜來說這玩意太討厭了,人類一直很想滅絕它。但蚊子體積微小、數量巨大、繁殖力強、分布廣泛、適應性極強、變異迅速、耐藥力強,滅絕它貌似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人類辦不到的事,卻有一種生物能辦到,那就是蜻蜓。
  • 兒時的紅蜻蜓越來越少都去哪了?它們還會回來嗎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雨過天晴,美麗的紅蜻蜓就會風中起舞,年少的你會約上三幾個小夥伴去追逐、去打鬧、去嬉戲……可如今那種和諧的鄉村風景少之又少,甚至早已銷聲匿跡。因為我們共同追逐過的紅蜻蜓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喜歡的紅蜻蜓去哪了呢?
  • 為什麼蜻蜓越來越少,幾乎看不到了?真正的罪魁禍首已經找到
    它們互相依存,也互相克制,生活中的一切難題到最後都會有解決的辦法,不論多麼慘烈的弱肉強食,自然界的一切生靈都會得到平衡繁衍,看似雜亂無章,但又非常有規律的周而復始的進行著。這就是「自然法則」。蚊子可以說是一種人人喊打的生物了,不但會吸食血液,還會傳播各種疾病,為了消滅他們也是煞費苦心,其實自然界中就有一種滅蚊高手「蜻蜓」,蜻蜓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後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脈也稍有不同。休息時四翅展開,平放於兩側。稚蟲短粗,具直腸鰓,無尾鰓。
  • 現在農村為什麼鳥多,蛇青蛙蜻蜓卻很少了?這個原因最主要
    導讀:農村現在除了鳥多,像蛇、青蛙、蜻蜓等很多東西都少了,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是人類改變了這個環境。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食物鏈某方面斷了,那麼緊接著就會帶來的一些動物減少或者是滅絕。像蟲子,青蛙,蜻蜓,這些都屬於食物鏈的最底層,而鳥類和人類是上層。
  • 為什麼現在老鼠少了,貓頭鷹也少了?它們去了哪裡?
    但是,現在雖然老鼠還是我們最常見的動物之一,但是比起以前來確實少了很多很多了,而且以前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還經常能聽到貓頭鷹「嗚~嗚~」的叫,現在也很少能夠聽到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老鼠真的少了嗎?
  • 為什麼石炭紀的巨型蜻蜓有1米長,現在的蜻蜓卻那麼小?
    石炭紀時期出現過非常多的巨型昆蟲,除了巨脈蜻蜓外,還有千足蟲和巨大的蠍子,因此石炭紀又被稱為「巨蟲時代」。其中一種名為「巨脈蜻蜓」的昆蟲,體型不僅達到了0.95米,還成為了當時的天空霸主,要知道在現在,蜻蜓別說成為天空霸主了,就連體型都縮小了很多。那麼,為什麼石炭紀會出現近1米的巨型蜻蜓呢?
  • 為什麼石炭紀的蜻蜓體積龐大,現在的蜻蜓卻那麼小?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中,蜻蜓一直是孩子們玩耍嬉戲的摯友,雨後初晴的下午,一群小夥伴追趕著蜻蜓,追逐打鬧,好不樂哉,只可惜它們身體輕盈且飛行速度太過迅捷,所以一般很難抓住。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在曾經的石炭紀,地球上還存在著體積達1米的蜻蜓,這就是巨脈蜻蜓。
  • 為什麼下雨天時,蚊子不會被雨滴砸死
    為什麼下雨天時,蚊子不會被雨滴砸死時間:2020-05-17 06: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下雨天時,蚊子不會被雨滴砸死 5月16日螞蟻莊園每日一題的答案是什麼?小雞寶寶考考你,大象一般是通過什麼方式防曬的 大象皮厚不怕曬 泥地裡打滾兒?
  • 蜻蜓都去哪兒啦
    文\管道公司  曹吉祥    記得早些年,不管是農村,還是縣城,不管是田野,還是公園,平時有很多蜻蜓在身邊飛,尤其是暴雨來臨前,蜻蜓就像集會似的,黃的、綠的、紅的,五顏六色的蜻蜓成群結隊在低空盤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 集市上青蛙少了,成桶的這些幼蟲,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
    小時候鳥語花香,小河流淌,小荷才露尖尖角,倒有蜻蜓露上頭。現在的鄉村河水乾涸,這樣的場景很少見了。尤其是蜻蜓發現越來越少,一天去趕集,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就是這種昆蟲,問了一下他們才得知,這叫「水蠍子」,是蜻蜓羽化之前的幼蟲,看這些東西可以賣錢,這可是飯桌上的美味,含高蛋白。難怪蜻蜓是越來越少,幼蟲都被送上了餐桌,還沒來得及飛翔,就進入了人們的胃裡。相應的水裡的蚊子越來越多,蚊子的天敵沒了,所以就肆虐生長。
  • 為什麼蚜獅背這麼多東西?蜻蜓之前為什麼在水下?蜻蜓吃什麼?
    2/7、蜻蜓是一種遠古時期就存在的昆蟲,在3億年前就有蜻蜓,而人類的出現只在300萬年前。我們知道動物的進化路線是由水至陸地,水躉(蜻蜓幼蟲)在水中生長和發育,這或是蜻蜓保持了遠古生物時的特徵?這是我的猜想。對這個問題,也可這樣作答,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蜻蜒點水"的畫面,這其實是雌性蜻蜓將卵產在水中的生殖行為。
  • 瀋陽為啥少見蜻蜓飛? 蜻蜓博士為你揭秘
    「『螞螂螞螂』飛,底下有人追;『螞螂螞螂』落,底下有『好賀兒』。」兒時的我們曾常常念起這首歌謠。「螞螂」也就是蜻蜓,曾幾何時,它們在城市低空成群「起舞」,街頭巷尾處處都有它們的身影。可近年來,瀋陽似乎難覓它們的蹤影。蜻蜓都到哪裡去了?隨著人蚊大戰不斷升級,不少瀋陽市民心中充滿著疑問。
  • 小時候到處都是的蜻蜓,現在到哪裡去了?
    題圖: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夏天又來了,可是蜻蜓為什麼越來越少了?棲息地破壞蜻蜓對棲息地中的多種環境因子敏感,喬木隱蔽度、水體季節性、流速、水生植物群落(主要是挺水植物)等都會影響蜻蜓類群。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直接影響蜻蜓的生存與繁衍。
  • 3億年前的蜻蜓和現在的鷹鷲那麼大,當時的地球有何不同?
    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蜻蜓低飛,不風即雨」或者「蜻蜓高,曬得焦;蜻蜓低,雨迷迷」等等有關於蜻蜓的諺語。這或許是我們對於蜻蜓的第一印象,它們雖然體型不大,但卻有預測天氣的能力。當然了我們小時候也常喜歡將它們抓住,很是調皮的折斷它們的翅膀。
  • 為什麼下雨天,網速會變慢?
    因為網絡在傳輸的過程當中會有損耗,所以實際的速度都要比理論值低。02為什麼Wi-Fi容易被幹擾上過網的都知道,家裡的網絡總是時快時慢的,特別是下雨天的時候,我總覺得是不是信號塔給雷劈了,網絡怎麼突然變得這麼慢。
  • 蜻蜓
    在夏天的傍晚,成群結隊的蜻蜓來到我們身邊,它經著烈日的幹烤,來幫我們捉害蟲,讓我們得到好生活。讓我們不會因為害蟲的幹擾,而失去自己的情趣。有時候,有的小朋友吵著鬧著要捉蜻蜓。大人們也會被孩子的吵鬧而去捉蜻蜓。蜻蜓的只數越來越少,最後在天黑中,失去蜻蜓的蹤影,蚊子也越來越多,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