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確實,在當下,老鼠無論是在城市裡還是在農村的數量都比以前要少太多太多了.記得以前在農村老家,院子裡經常會有老鼠出沒,它們大白天的就敢在人的眼皮底下啃食玉米,而且除非你走到離它特別近的位置,否則它只是警惕的看著你,一點害怕和要逃走的意思都沒有,簡直是囂張至極。但是,現在雖然老鼠還是我們最常見的動物之一,但是比起以前來確實少了很多很多了,而且以前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還經常能聽到貓頭鷹「嗚~嗚~」的叫,現在也很少能夠聽到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老鼠真的少了嗎?
老鼠是我們最常見的動物,它們遍布世界各地,僅僅是種類就有超過1000多種,數量更是多到無法統計,它們無孔不入,偷吃糧食、毀壞財物、還攜帶著一些致病菌和病毒,因此它們位列「四害」之首。
從人類誕生之初,就沒停止過與老鼠之間的戰鬥,因為老鼠最早在距今約4700萬年就出現在了地球上,而它們之所以能夠在許多遠古生物滅絕的前提下生存至今,就是因為老鼠集基數大、繁殖能力強,食性雜、適應能力強等特點於一身。因此,即便是在全民滅鼠的前提下,老鼠的數量也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但是,奇怪的是近些年在我們生活區域內活動的老鼠確實少了很多。難道老鼠真的變少了嗎?
其實並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使在農村地區,原本的土房子也幾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紅磚水泥的房子,這讓原本在屋子裡挖洞生存的老鼠無洞可挖,所以,它都跑到了院子了。
其次,院子裡現在也不適合老鼠居住了。因為以前農村的院子裡都放著許多的糧食,這讓老鼠有著源源不斷的食物來源,但是,現在的糧食大都從地裡收回來簡單的一晾曬就賣掉了,這就造成了原本老鼠的聚集區-院子,沒有食物可吃了。而且,現在的院子大都也用水泥硬化了,這讓老鼠也是無法打洞了。
最後是大街上。以前的農村缺少有效的規劃,到處都是柴火垛,非常的亂,這也給了老鼠棲息的環境。但是,現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和進行,農村街道的路面硬化都基本結束,再加上原本的一些柴火垛等髒亂的地方也都被清理了。
因此,我們看到的在我國生活區附近老鼠的減少,其實是因為食物相對短缺以及可以供老鼠棲息的環境越來越少導致的。事實上,它們不在我們的附近活動就跑到了田野裡或者是一些比較髒亂的環境中(比如養殖場附近、垃圾場附近等等),數量並沒有明顯的減少。
貓頭鷹為什麼少了?
在農村生活過的小夥伴對貓頭鷹的叫聲肯定都不陌生,不過,一直以來貓頭鷹都被人當成是「不祥之鳥」。在農村地區就有「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的說法,其實,這是對貓頭鷹的誤解,因為人去不去世不是貓頭鷹說的算的,不管它是笑還是叫,都與它無關,而且它存在的本身還是一種「益鳥」。不然在古希臘的文化中,它也不可能是雅典娜的使者,也不可能是智慧的代表。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比起以前,貓頭鷹的叫聲確實越來越少聽到了,那麼,它們都去了哪裡呢?
首先,貓頭鷹是典型的肉食性鳥類,它們的主要獵物就是「四害」之首的老鼠,這也是它們被稱為「益鳥」的原因。而在人與老鼠長期的鬥爭中,有一部分的貓頭鷹成為了犧牲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鼠藥曾經是我們對付老鼠主要的方法之一,而吃了老鼠藥的老鼠不一定第一時間就會死亡,而此時的老鼠如果被貓頭鷹發現並吃掉,那麼,貓頭鷹被毒死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其次是被迫轉移。貓頭鷹越來越少有很大的原因是跟隨著老鼠轉移了「主戰場」,畢竟現在人類的活動區內很少有適合老鼠生存的地方了,所以,它們大都轉移了。而把老鼠作為主要食物的貓頭鷹同樣也跟著獵物轉移了,這就像東非大草原每年一次的大遷徙一樣,食草動物們為了尋找更好的棲息地踏上了遷徙之路,而食肉動物們沒辦法也得跟著遷徙,不然就會餓死。
最後是棲息環境的改變。貓頭鷹大都棲息在一些高大的樹木之上,而在以前,農村地區高大的樹木比比皆是,但是近些年這些大樹基本都被砍伐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小的樹苗,這樣就使得貓頭鷹能夠棲息的樹大幅度減少,這也是貓頭鷹叫聲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結
我們看到的老鼠減少並不是真的少了,只是因為它們慢慢遷出了人類的主要活動區,原因主要是因為在人類的居住區內很難挖洞且食物減少的緣故,而貓頭鷹少是真的少了,因為它們適合棲息的樹木減少(產卵、育雛都是在樹洞中完成的)、「誤殺」(吃了吃了老鼠藥的老鼠),再加上跟著食物遷徙,最終讓我們很少再能聽到它們的叫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