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晨報·少兒周刊·紅蜻蜓
兒時的味道
火星街小學五年級一班 吳雯婧
兒時的味道,美好,純真,回味悠長。每次想起那味道,舌尖上仿佛就有清流漫過,心底裡隨之會湧起很多的記憶……
兒時的味道,是枸杞的味道。小時候,我在老家生活。我最愛的是七月,那是枸杞豐收的季節。雖然炎炎夏日,酷暑難當,但只要聞到空氣裡悠悠的枸杞香,我們就會忍不住跑向田間地頭。小小的、豔豔的,如瑪瑙一般的枸杞,在綠葉之上招搖,飽滿地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輝,挑逗著我們的味蕾,牽絆著我們的腳步。
迫不及待地跑進枸杞叢中,誰都想摘到枝頭上那些最紅最豔的,夠不著,一人拿個小板凳。可是,濃密又帶刺的枸杞枝條,對我們總是充滿了敵意,一不小心,手背上、胳膊上,就出現了一道道的紅印兒。爺爺笑著說,摘枸杞也是有竅門的,手要往枝條的末端抓,那裡沒有刺,另一隻手就能迅速地將枸杞果完整地摘下來了。一試,這辦法果然靈驗。不一會兒,就摘了一小包了。
田野裡,葉子油油地綠著,枸杞亮亮地紅著,人們爽爽地笑著,時不時有麻雀飛來,好奇地看一眼,叫上一兩聲,拍拍翅膀飛遠了。這是勞動的快樂,是幸福的味道。
摘好的枸杞曬到院子裡,整個院子變成了紅色的海洋。傍晚,清風吹來,整個村莊便沉浸在枸杞的清香裡。
枸杞嫩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一點鹽,一點醋,再加一點香油,就成了讓人垂涎三尺的佳餚。曬乾的枸杞果可以泡茶、泡水,還能燉湯、入藥。就連枸杞枝的皮都能入藥,枸杞全身都是寶。它成了帶動鄉親們發家致富的大功臣呢,現在每家都靠它蓋上了新房,買上了小轎車。雖然過上了小康生活,但大家依然種枸杞,摘枸杞,因為枸杞就像我們的根一樣,我們信賴它,離不開它。
後來,我回蘭州上學了,但是枸杞的模樣、味道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
老師點評
「田野裡,葉子油油地綠著,枸杞亮亮地紅著,人們爽爽地笑著……」鮮明傳神的語言表現出豐收的喜悅,這樣的語言文章中隨處可見,如「小小的、豔豔的,如瑪瑙一般的枸杞,在綠葉之上招搖,飽滿地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輝,挑逗著我們的味蕾,牽絆著我們的腳步……」
不只語言鮮明生動,排比手法的應用,更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
迷人的小島
暢家巷小學四年級五班 徐藝航
今年暑假,我遊覽了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小島——鼓浪嶼。
我乘坐渡輪到達碼頭,登上這座小島。島上綠意盎然,我一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一邊看著美麗的風景,我的心情好極了!據導遊介紹,鼓浪嶼地處亞熱帶,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百分之四十,植物種群豐富,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光熱條件優越。
在島上我還有一個發現,那就是島上竟然沒有一輛汽車,就連自行車也是見不到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鼓浪嶼島上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遊客安全,禁止機動車、自行車等代步的交通工具,但是島上還是有觀光電瓶車可供遊客乘坐。所以自己開車是無法上島的,就連自行車也上不去。
邊走邊看,我們來到了一個叫作「百年鼓浪嶼」的紀念館。館內記載著鼓浪嶼的一段歷史:鼓浪嶼是中國最早的富人島、建有中國最早的汽水廠、中國最早的幼兒園「懷德幼兒園」也是建在島上的……在如此狹小的小島上,居然擁有這麼多的「第一」,這真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小島。
繼續向前走,我看到遠處一塊高大的巖石上有一座巨大的雕像,導遊告訴我,那個人是鄭成功,他是一個民族英雄。為什麼雕像會面朝大海呢?原來鼓浪嶼是鄭成功訓練水軍的地方。
沿著架在海上的迴廊,登上石階,我們來到了「鋼琴博物館」。博物館於2001年1月落成,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分上下兩層,兩座管樓,博物館裡共陳列了四十多架古鋼琴,其中還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最大的立式鋼琴;古老的手搖鋼琴……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從博物館出來,夕陽西下,照在人們的臉上、衣服上……眼前所看到的事物都變成了金色的。我們又返回碼頭,乘坐遊輪,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小島。想想今天的收穫,我不禁開心地笑了。
鼓浪嶼真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秋
城關區九州小學三年級七班 楊博超
每當看見書裡夾的那片小黃葉時,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在秋天的所見所聞。
從小我最喜歡的季節便是秋天了。人們常常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而在我看來,秋天不光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更是一個美麗的季節。秋天的風是秋天最忠實的通報員。聽,那譁譁的聲音正是秋風在向大地通知消息呢。秋天有一桶濃濃的香味。有蘋果香,有甘蔗甜,有蘋果酸……這些氣味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藏在果園裡、有的藏在公園裡、有的藏在田野裡,無處不在。
秋天,給大地帶來了一件非常好看的金黃和紅色相間的皮夾克。你瞧!這不,大地正穿著這件皮夾克照鏡子呢!咦,為什麼大樹媽媽在流淚呢?原來啊,大樹媽媽要和自己的葉子寶寶告別了。葉子寶寶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落在了地上去擁抱大地呢。這下可樂壞了大地媽媽。你看大地媽媽全身都變了樣,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金黃。當大多數花朵凋零了,可菊花仙子卻樂彎了腰,大地鋪上了一層彩色的地毯,那是一層閃閃發光印著落葉圖案的地毯。遠處的梧桐樹、楓樹的葉子像一個個小巴掌一樣開始搖晃起來,還真像正在和淘氣的秋娃娃招手歡迎呢。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經典代表作《山行》裡面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沒有春天的百花齊放,沒有夏天的驕陽似火,更沒有冬天的銀裝素裹,但是秋天卻是四季中所有付出得到回報的季節。秋天是不是值得我們留戀和讚美呢!
熱情的沙漠
靜寧路小學四年級一班 楊詠錡
一大早,媽媽神秘地告訴我,我們要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民勤沙漠,我很期待沙漠到底是什麼樣呢?我們很快準備好東西,乘坐大姨的私家車從武威市區出發向民勤縣駛去。
出了市區,沿途越來越荒涼,樹木也越來越少,到處是鵝卵石,在陽光照射下反射著片片黑光。我和表哥從開始的興奮變得昏昏欲睡了,車外傳來的只有「沙沙沙」的響聲。
突然,表哥喊道:「快看,沙漠」,我趕忙抬頭一看,遠處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波瀾壯闊,一望無際,金黃色的「海浪」一波又一波接連不斷,我是第一次看到沙丘也可以那樣好看,這樣壯觀。蜿蜒的馬路穿行在沙海之中,就像一條黑色絲帶飄掛在沙海世界裡,在這裡除了天空的幾片灰白色的雲彩外,整個視野裡只剩下沙的世界,沒有絲毫其他顏色和物體,當然像我們一樣意外闖入的客人除外。
到了近處,那一座沙丘,一個連著一個,高低不等。像排著隊緩緩前行的烏龜一樣,沙丘表面非常平滑,就像雕塑大師特意加工的一樣,媽媽告訴我,這位「大師」就是風。
我們脫了鞋,歡呼著衝上了沙丘,腳剛踩上去有點發燙。陷進去後感覺很涼爽,沙丘的沙子又細又綿,輕輕抓到手裡,用力一握沙子從十指尖流了出來,我們用沙子將自己埋起來,給自己降溫,感覺挺好玩的,我們盡情地玩耍,從沙丘頂一下子滑了下來,沙子也隨著我們流動,一陣風吹來,小沙粒立刻相互奔跑追逐起來,沙丘上一下子熱鬧了起來。遠處一隊駱駝在駝鈴聲中向我們走來,夕陽西下,沙漠風光是那樣的美麗、迷人。
大漠孤煙直,遊客興致昂,這就是我推薦給你的好地方。聽了我的介紹,難道你不覺得這是個好地方嗎?
樹之曲
民主西路小學六年級六班 門煊茗
我是地球母親的外衣,母親將我披上,又將我脫下,藏在身邊,然後再次穿上……
我是四季的孩子:春,讓我甦醒,給了我生長的空間;夏,讓我活躍,讓我有了成長的空間;秋,使我絢麗,給了我展示自己的機會;冬,使我內省,使我擁有了考慮自我的時間。
我是顏色的代言人,五顏六色的華彩,將我與世間裝點得很是絢麗、璀璨。
我是站崗的哨兵,平原山崗均有我的身影。
我是變化無窮的魔法師,使出我的手段,幻化成不同的樣貌以及絢麗多彩的顏色。
我是大自然的寵兒,我是精美的藝術品,我是保護水土、減少風沙、綠化環境、降低噪音的一大「利器」。
清早,晨風將我從熟睡中喚醒;傍晚,群鳥在我的身體上休憩;午夜,精靈們又在我的庇護下熟睡。
我出生時,天空中的「火爐」向我微笑;我成長時,黑幕上的無數「寶石」向我頻頻眨眼;我成熟時,掛線珠兒向我招手示意;我衰老時,蒼穹的白花對我感到惋惜……
我常常俯視眾生,對人世間的七情六慾、悲歡離合感到瑣碎。
我痛飲天上之瓊漿,聽著鳥雀的演說,看著蜂蝶表演的歌劇,感到無比清新、自在。我經常聽取光明的教誨,講述美好的寓言。我從不帶著傲然的孤獨的眼光看世界,而是俯身輕語,啟迪人類探究大自然的智慧。
知識點
擬
人
手
法
本期刊登的作文《秋》在描寫秋葉飄落的時候運用了擬人手法:「大樹媽媽要和自己的葉子寶寶告別了。葉子寶寶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落在了地上去擁抱大地……」大樹媽媽,葉子寶寶,把葉子與樹的關係擬人化,賦予樹和葉人的情感,生動描畫出秋葉離枝飄落的場景,依依惜別之情充溢字裡行間。擬人手法在文章中的應用就能起到如此點石成金的效果。
什麼是擬人?擬人,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修辭手段。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和名詞表現出來。譬如《秋》一文中的「大樹媽媽」「葉子寶寶」;大樹媽媽「哭了」,大地媽媽「樂了」等就是名詞和動詞用作擬人手段。
文章中運用擬人手法有什麼好處呢?擬人化的寫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又有了擬人化之後特有的具象效果。無情無感的物被賦予人的屬性,便於作者抒發感情,使人感到親切,有更強烈的感染力。擬人句還能增強語言美感和表現力,強調對這一事物的喜愛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把擬人手法與童話弄混,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經過想像、誇張、擬人等手法塑造藝術形象。童話通篇根據想像將物當作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思想和感情。擬人則是用寫人的詞句去寫物,這種手法又叫作「人格」,它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
編輯丨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