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4月份,小燕子都會飛回我的家鄉,在空中翩翩起舞,捕捉害蟲、啄泥築巢、繁育後代。在小時候,春天的燕子成群結隊回來,村裡老人就愛念叨:「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當時我想,為啥小燕子要走呢?老人們告訴我,這裡冬季太冷了,小燕子飛去暖和的地方過冬去了。長大以後才明白,小燕子屬於夏侯鳥,每年秋去春來,要進行一次長途跋涉的遷徙。那麼,家燕去哪兒了,為何現在少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世間「精靈」。
「年年春天來這裡」的家燕,在寒冷的秋冬季節來臨之前,就會根據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變化,下意識的向南遷徙,一路飛翔,到適溫的地方越冬。它們常年在23℃~33℃左右氣候的環境裡生活,為此,它們每年根據氣候環境變化,遷徙至適溫環境下生活。所以你看,燕子冬季會飛往南洋、澳洲、南亞等熱帶地區越冬。在這種適溫環境下,燕子的食物來源蚊、蠅、蛾、蟻等,食物充沛,便於它們更好的生存,繁育後代,這是它們每年在北方秋去春來的主要原因。
在自然進化中,燕子不具備留鳥的生存能力。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它們的主食昆蟲無法供應它們生存,加上冬季寒冷的氣溫環境,根本沒有它們留下來的條件。它們不像留鳥,有高超的生存本領,食物來源廣泛,蟲子、植物的漿果、種子等都吃,雜食性強,耐寒能力出眾等條件。它們主要以吃昆蟲為己任,而且養成了飛行中捕食的習性。北方的冬季,北風蕭蕭,雪花飄飄,即便是留鳥麻雀、喜鵲、松雞等,冬季都需要在雪地裡刨食,生存環境條件比較惡劣。而燕子沒有進化出,在惡劣寒冬中生存的本領,從而進化出鳥類家族中長途遷徙的本領,用遷徙的徵途求得舒適的生存。
近些年來,我這裡春天回來的燕子,明顯感覺少了。記得以前春天來臨的時候,燕子成群結隊的回來過夏,房前屋後的電線上,成排築巢的燕子駐足小息,左鄰右舍幾乎家家戶戶的房簷下、或者屋子裡都有燕子窩。燕子是益鳥,在我們這裡燕子還被認為是吉祥鳥,「燕子住福地」,所以燕子在我這邊,很少受到人們故意的傷害。為此,燕子在北方可以很好的繁育後代,休養生息。但是,現在春天「穿花衣」回來的燕子,不像以前那樣成群結隊的多,而且在農戶家築巢的燕子也越來越少了。
有人說燕子少,是因為它們每年往返的長途遷徙,路途上難免會有折損;有人說人類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得燕子的生存環境惡化,比如昆蟲銳減,燕子食物來源減少;有人說,現在人們對燕子思想觀念轉變了,嫌棄燕子窩給家庭衛生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趕走了築巢的燕子;有人說燕子在南方一些地區,被有些人「吃」了,簡直不可思議;還有人說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燕子遷徙目的地有所改變等。這些諸如此類的說法,看著都有些道理,也許就是這些綜合性因素,使得燕子適宜的生存環境減少,才造成「年年春天來這裡」的燕子減少了!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秋去春來,你那裡燕子還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