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球科學:海草固碳能力遠超森林

2020-12-06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6月20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每平方公裡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儲更多的碳,這意味著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據報導,一個全球聯合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儘管海草佔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裡卻可容納多達8.3萬噸的碳。一個典型的陸地森林每平方公裡可存儲3萬噸碳,而海草的存碳量是其兩倍以上。

地球上的海洋是一個重要的碳匯,可讓來自人為和自然排放源的二氧化碳不進入大氣中。而科學家發現,每年埋存在海洋中的碳有超過10%是被海草吸收的。

除了固碳,海草也會在沉積物進入海洋之前對其進行過濾,保護海岸線免受洪水和風暴的破壞,為魚類、甲殼類和其他具有重要商業價值的物種提供棲息地。

推薦閱讀:

北極森林擴張或致凍土下二氧化碳釋放

重慶將加速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城區

聯合國氣候機構推出新的碳排放測算方法

廣東:朱小丹到龍川縣調研森林碳匯工程建設並植樹

(來源:遼寧日報)

相關焦點

  • 濱海溼地固碳能力如何?研究:遠超陸海生態系統,潛力巨大
    濱海溼地「藍碳」生態系統單位面積的固碳能力遠超陸地和海洋。在最近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一項工作中,研究者利用全球613個樣點的數據,首次系統估算了全球濱海溼地的碳埋藏速率、分析了影響固碳速率的因素,並對未來80年中濱海溼地的固碳情況進行了模擬預測。
  • 湖北:森林碳匯開發 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中國園林網8月19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湖北省「林業碳匯開發培訓會」上了解到,湖北省將啟動森林「碳匯」開發工作,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使森林的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 海草,水下星球的純美外套
    不少海洋生物,包括綠海龜、儒艮、海牛、海膽和螃蟹都以海草為食。海草同時還是各種各樣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家以及產床,包括難以捉摸的海馬。棲止時的海馬,利用尾部具有捲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纏附在海草的莖枝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他物體上,隨波飄搖,愜意自然。
  • 增加森林固碳潛力的途徑
    全球森林面積近40億公頃,佔地球陸地面積的30%左右。森林具有多種功能。作為生產者,森林為食物鏈的下遊提供食物來源。森林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同時也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改善人類生存環境(防治汙染、淨化空氣、降低噪音等)的直接作用者。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森林的葉片就開始利用太陽能固定大氣中的CO2,同時釋放氧氣。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大氣氮沉降帶來的施肥效應,既可提高森林的生產力進而增加其固碳能力,又可激發/減少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增加土壤碳儲量,部分抵消/加強其固碳效應,已成為陸地生態系統反饋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到全球科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缺乏的溫帶森林和北方森林,對於氮沉降如何影響普遍磷缺乏的我國南方亞熱帶森林仍不清楚。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專家指出,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生態系統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增加森林面積,加強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可以增加碳吸收,那麼就增加碳匯。」李怒雲說。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真核浮遊植物具強大固碳能力
    最近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真核浮遊植物的固碳能力可和眾所周知的藍綠藻類原核生物相媲美,其固碳總量接近海洋浮遊植物固碳總量的一半。 過去一直認為,在大部分海洋表面透光區都可見的藍綠藻主宰著海洋的固碳領域,其固碳能力在海洋浮遊植物中首屈一指。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碳和其他有機物質,從而起到固碳的作用。藍綠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們沒有細胞核,故有別於真核細胞。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現在國際上控制全球升溫的方案中都包含使用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策略,即通過生物能源作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這些作物作為燃料進行發電等提供能源,最終實現碳的捕捉及封存。但這種方法需要佔用大量土地來種植生物能源作物。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人民網北京10月30日電(趙竹青)「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印尼群島珊瑚礁三角區海草草甸告急—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全環境科學》上。 研究人員研究了廣闊的印度尼西亞群島間海草草甸所面臨的威脅。印度尼西亞群島是著名的地處西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三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珊瑚礁三角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因被譽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中心地帶」而聞名,而海草草甸則被視為「海洋的草原」。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碳中和 資料來源:氣候變化研究進展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攝影/章軻說起碳減排,多年來,人們將主要精力放在高碳行業的壓減、改造和提升上,比如壓減煤炭消費總量,淘汰鋼鐵、水泥、建材等產能,能源轉型和打造低碳產業上,而對於碳匯的關注度很少。
  • 中科院報告:量化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PNAS此次發表的專輯名為Climate change, human impac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共發表了該項目的7篇研究論文成果,全面、系統地報導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
  • 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
    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更易監測  Evelyn Zhang • 2020-10-19 17:45:30 來源:前瞻網
  • 最新研究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