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森林固碳潛力的途徑

2020-11-27 科學網

 

全球森林面積近40億公頃,佔地球陸地面積的30%左右。森林具有多種功能。作為生產者,森林為食物鏈的下遊提供食物來源。森林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同時也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改善人類生存環境(防治汙染、淨化空氣、降低噪音等)的直接作用者。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森林的葉片就開始利用太陽能固定大氣中的CO2,同時釋放氧氣。雖然森林和其他生命體一樣,通過呼吸作用釋放CO2,但當光合作用超過呼吸作用時,森林在不斷生產和積累生物質。所謂「森林碳匯」,就是指森林生態系統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CO2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CO2量減去因土壤和植物自身呼吸釋放到大氣中的CO2量。

 

每當提到氣候變化就必然提到森林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中,約有15%~20%是毀林導致的碳排放,並且因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匯,遠高於草地和農田的碳匯功能,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其目的之一就是抑制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無限制增加或使之保持在某一個水平以下。解決的途徑不外乎兩個,一是直接減排(工業)、二是間接減排(增加碳匯)。在增匯方面,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森林固碳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如何充分發揮或提高森林的固碳潛力,是應對全球變化時應當予以高度重視的重大挑戰。

 

在提高森林碳匯時必須將森林、氣候與森林管理加以綜合考慮。既然毀林是引起溫室氣體增高的原因之一,那麼就應當禁止森林採伐,保護其現有碳庫資源;同時,如果將過去毀掉的森林加以恢復重建,可以增加碳匯潛力,起到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及其應對問題,採取一系列林業生態工程措施和行動,增加人工林面積,恢復森林植被。據最新的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森林面積約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36%,比上次森林清查增加了2.1%。森林植被的增加,提高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強度,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多重舉措中作用顯著。

 

為了提高中國森林碳匯,加強對現有森林的可持續性管理十分必要。保護現有天然林碳庫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禁止不可持續的採伐,預防林火與病蟲害,從而避免其碳匯功能的下降。通過集約化的營林措施(如適度間伐、擇伐並控制輪伐期、施肥、套植等)可以提高森林固碳能力。此外,提高林產品的循環利用效率,以及使用林產品代替高能耗、高碳密度物品,也可以起到間接增加碳匯的功效。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時報》 (2009-12-21 A2 專題)

相關焦點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是除地質碳庫外最大的碳庫,也是參與大氣碳循環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約為4000萬億噸,年新增儲存能力約5億-6億噸。海洋在調解全球氣候變化,特別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效應方面作用巨大。人類活動每年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達55億噸,其中約20億噸被海洋所吸收,陸地生態系統僅吸收7億噸左右。
  • 【兩會南開之聲】朱坦委員——推行生物固碳減排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坦委員提出,發揮生物固碳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的作用是更好地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有效途徑。實行生物固碳減排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資金投入、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促進林業自身發展。二是強化林業機構建設,增加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三是開展林業碳匯項目,促進節能減排。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專家指出,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生態系統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增加森林面積,加強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可以增加碳吸收,那麼就增加碳匯。」李怒雲說。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為此,埃克塞特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團隊,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分析了使用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和森林固碳兩種方式可能帶來的效果。結果發現,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如果使用過多,或者使用區域不當,會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此外,這種方法還可能導致植被和土壤碳流失,並最終抵消這種策略取得的效果。
  • 我國森林資源的類別、特點及功能
    ㈣ 邊際效用 ⑴ 指的是每增加消費一單位物品所增加的能(效)力和作用。⑵ 指的是每增加消費一單位物品所增加的滿足度。⑶ 指的是每增加消費一種虛擬品所增加的滿足度。⑷ 指的是界限的能(效)力和作用。⑸ 指的是標準的滿足度。⑹ 指的是門檻的能(效)力和作用。
  • 去年全省森林與溼地固碳1338.49萬噸 釋氧2927.14萬噸
    本報訊(記者 王永鋒)9月11日,省林業廳對外公布《陝西省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治汙減霾功能評估報告》。評估結果顯示,2016年我省森林與溼地年固碳量1338.49萬噸,釋氧量2927.14萬噸;年吸收汙染物總量為116.43萬噸;全省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滯納空氣顆粒物堆積起來,若按八達嶺長城的截面標準計算,長達869公裡。
  • 森林生態系統獲取經濟收益的四種途徑
    要使森林生態系統產生足夠的經濟收益,不外乎有4條途徑,即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途徑、發展林下經濟的途徑、開展生態旅遊和文化康養(養生、養老、養病)的途徑以及以提供生態產品而獲得生態補償的途徑。    一、生產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途徑    這曾經是傳統林業取得經濟收益的主要途徑。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湖北:森林碳匯開發 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中國園林網8月19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湖北省「林業碳匯開發培訓會」上了解到,湖北省將啟動森林「碳匯」開發工作,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使森林的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2008年03月01日 2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3月1日電 (記者 於立霄)旨在增加林業碳匯、減緩氣候變暖的「生態科普暨森林碳匯」宣傳活動今日在北京啟動,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稱,林業碳匯措施成為國際公認的緩解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森林的資源庫、生物庫和能源庫,第一個森林資源碳匯儲備庫已經啟動。
  • 森林的固碳制氧作用及其影響因素
    作為一項重要指標,森林蓄積量能夠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以及健康程度,也直接反映森林的經營成效。森林在光合作用過程中,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分轉化成生物質並釋放出氧氣,因此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個作用被稱為森林固碳效應。森林固碳量影響因素如下:(1)森林固碳量隨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降水能夠促進植物生長,增加植物生產力和生物量,所以降水能夠促進森林生態系統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