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森林面積近40億公頃,佔地球陸地面積的30%左右。森林具有多種功能。作為生產者,森林為食物鏈的下遊提供食物來源。森林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同時也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改善人類生存環境(防治汙染、淨化空氣、降低噪音等)的直接作用者。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森林的葉片就開始利用太陽能固定大氣中的CO2,同時釋放氧氣。雖然森林和其他生命體一樣,通過呼吸作用釋放CO2,但當光合作用超過呼吸作用時,森林在不斷生產和積累生物質。所謂「森林碳匯」,就是指森林生態系統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CO2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CO2量減去因土壤和植物自身呼吸釋放到大氣中的CO2量。
每當提到氣候變化就必然提到森林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中,約有15%~20%是毀林導致的碳排放,並且因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匯,遠高於草地和農田的碳匯功能,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其目的之一就是抑制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無限制增加或使之保持在某一個水平以下。解決的途徑不外乎兩個,一是直接減排(工業)、二是間接減排(增加碳匯)。在增匯方面,自然生態系統,特別是森林固碳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如何充分發揮或提高森林的固碳潛力,是應對全球變化時應當予以高度重視的重大挑戰。
在提高森林碳匯時必須將森林、氣候與森林管理加以綜合考慮。既然毀林是引起溫室氣體增高的原因之一,那麼就應當禁止森林採伐,保護其現有碳庫資源;同時,如果將過去毀掉的森林加以恢復重建,可以增加碳匯潛力,起到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及其應對問題,採取一系列林業生態工程措施和行動,增加人工林面積,恢復森林植被。據最新的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森林面積約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36%,比上次森林清查增加了2.1%。森林植被的增加,提高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強度,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多重舉措中作用顯著。
為了提高中國森林碳匯,加強對現有森林的可持續性管理十分必要。保護現有天然林碳庫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禁止不可持續的採伐,預防林火與病蟲害,從而避免其碳匯功能的下降。通過集約化的營林措施(如適度間伐、擇伐並控制輪伐期、施肥、套植等)可以提高森林固碳能力。此外,提高林產品的循環利用效率,以及使用林產品代替高能耗、高碳密度物品,也可以起到間接增加碳匯的功效。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時報》 (2009-12-21 A2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