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2008年03月01日 2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3月1日電 (記者 於立霄)旨在增加林業碳匯、減緩氣候變暖的「生態科普暨森林碳匯」宣傳活動今日在北京啟動,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稱,林業碳匯措施成為國際公認的緩解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森林的資源庫、生物庫和能源庫,第一個森林資源碳匯儲備庫已經啟動。

  今日北京市民第一次接觸到一個全新生態名詞:「森林碳匯」,專家稱以後這個新名詞將會頻繁地出現在北京有關綠色奧運文件中,將豐富「綠色奧運」的科技內涵。

  北京林業專家在現場解釋說,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固定在植被與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

  這個先進的綠色理念已為北京不少官員所接受,市委書記劉淇就此問題做過批示。牛有成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全民應普及林業碳匯知識,提高公眾的林業碳匯意識,使林業碳匯在更大範圍內產生影響。

  據悉,北京今年將在房山區青龍湖營造2000畝碳匯示範林,初步估計可年均增加吸收固碳1000多噸,為北京日後開展林業碳匯項目積累經驗。

  據林業專家研究表明,北京市森林資源總碳儲量為1.1億噸。

  此次力推森林碳匯的生態科普宣傳活動歷時3個月,將穿越北京重要的政府機關、高等院校、商業街區等人口聚集區,動用150輛公交宣傳車,預計每天受眾將達到100萬人次。

編輯:邱觀史】

相關焦點

  • 湖北:森林碳匯開發 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中國園林網8月19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湖北省「林業碳匯開發培訓會」上了解到,湖北省將啟動森林「碳匯」開發工作,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使森林的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 綠色崛起 碳匯 其實不是新詞彙
    但若說到關於減少二氧化碳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新名詞和專業知識往往一知半解。現在,我們就暫時模仿央視《走進科學》,一起在碳匯知識海洋裡暢遊。碳匯知識知多少1997年12月,作為全球範圍內唯一目的在於抑制全球變暖的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的籤訂可謂一路艱難,命途多舛。
  • 山西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 減少碳排放
    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抵消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高瑞峰)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28日,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該省正式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旨在促進碳匯交易,提升國土綠化質量。據了解,此次造林碳匯開發試點對象為該省2013年以來的新造林。
  • 新研究提出地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
    2020-09-10 05:42:43 來源:科技日報樹木長得越快 壽命就越短新研究提出地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科學家通過數據模擬,預測了森林在氣候變化條件下儲存多少碳,並意外發現樹木長得越快其壽命就越短。
  • Xarbon林業碳匯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因此,應多渠道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增加造林和森林經營的投入,同時在現有的國家造林工程中,儘可能地考慮森林的固碳效果,把林業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森林碳匯對於多數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概念,森林碳匯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屬自然科學範圍。
  • 碳匯鏈以林業碳匯做背景 積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吸收並固定CO2的碳匯功能。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林業碳匯是增強森林碳匯功能、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全球溫暖化會引起植物個體水平上生理生態過程的變化,也會改變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水平上物種組成和結構的變化,最終可能引起一個地區生態系統類型的改變,並導致其生態系統功能發生轉變。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系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 種樹 固碳 賣錢——福建林業碳匯用市場化方式支持林業
    它指的是通過造林、森林撫育管理等活動,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部分額外增加的碳匯量,經核定後可參與碳市場交易,用以抵消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量。在種樹、固碳、賣錢閉環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賦能林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引發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熱情。但起步階段的碳市場,尚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局面。林業碳匯供給有餘,需求不足,「賣碳翁」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樹木長得越快,壽命就越短——新研究提出全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
    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版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科學家通過數據模擬,預測了森林在氣候變化條件下儲存多少碳,並意外發現樹木長得越快其壽命就越短。這一研究結果嚴重挑戰了對未來碳儲量的大部分預測,並為估算全球森林碳匯提供重要借鑑。目前在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已經在積極利用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溼地是陸地的天然「碳匯」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匯」在陸地上,森林和溼地就是天然實際上,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也是地球大氣循環的核心環節。海洋動物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自然過程來吸收碳,這些自然過程包括在它們的身體中儲存碳,以及將碳轉變成糞便沉入深海。例如,像鯨魚這樣的大型動物可以長期儲存大量的碳。一些海洋植物,例如海帶森林儲存碳的能力很強,在水獺等海洋動物的幫助下,海帶森林可以更加繁茂。其它脊椎動物,如魚類、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也能幫助鎖住大氣中的碳。
  • 科學網—揭示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受雙重影響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
  • 9.10|日報:地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境外遊重啟遙遙無期
    行業新聞新研究提出地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這一研究結果嚴重挑戰了對未來碳儲量的大部分預測,並為估算全球森林碳匯提供重要借鑑。低成本太赫茲收發器傳輸速度達115吉比特/秒 有望用於未來6G通信技術太赫茲頻段是一種新的頻率資源,有望用於未來的超高速無線通信——如第六代(6G)通信技術。
  • 科學家揭示土地利用調控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強度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碳循環研究中,遺失碳匯是熱點問題之一,而碳酸鹽巖風化碳匯是重要組成部分。
  • 世界主要河流能強化海洋"碳匯" 或助抗全球變暖
    世界主要河流能強化海洋"碳匯" 或助抗全球變暖 2008年07月22日 13: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7月22日電 一項最新的跨國研究顯示,南美洲第一大河亞馬遜河排入大西洋的營養物質,有助於大西洋形成可以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碳匯
  • 增加森林固碳潛力的途徑
    森林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同時也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改善人類生存環境(防治汙染、淨化空氣、降低噪音等)的直接作用者。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森林的葉片就開始利用太陽能固定大氣中的CO2,同時釋放氧氣。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該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乾旱區生態系統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結果顯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GPP具有相似的季節動態變化特徵,均在七、八月達到最高值(圖2);與植物GPP年際變化(15.1%)相比,土壤微生物GPP年際變化更大,達到76.1%,這說明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年際波動對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具有較大貢獻。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相較土壤微生物GPP,植物GPP對土壤水分和溫度變化更敏感,這可能與植物物候期有關。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0-11-20 青藏高原研究所 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一方面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而森林就是一個巨大的碳匯。」聯合國對於碳匯的定義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在國務院新聞辦12月1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億到8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