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受雙重影響

2020-12-06 科學網
中科院地球化學所等
揭示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受雙重影響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再華與柏林自由大學教授Georg Kaufmann團隊合作,探討了全球氣候和土地利用對碳酸鹽巖風化碳匯的控制機理,並預測了未來碳匯變化趨勢。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碳酸鹽巖風化碳匯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研究不僅有助於解決全球遺失碳匯問題,還能揭示該地質過程在未來全球碳循環中的地位。

劉再華表示,該研究建立基於氣候因子和人類土地利用影響的碳酸鹽巖溶蝕平衡模型,評估了過去50年來全球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強度的緯度分布。同時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五階段(CMIP5)全球氣候模式,對本世紀末RCP4.5和RCP8.5兩種不同全球變化情景下的碳酸鹽巖風化碳匯進行了總體以及空間趨勢的預測。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從1950年的9.8%增加到2100年的17.1%,其中低緯度地區將是未來碳匯增長的最顯著區域。儘管低緯度劇烈的農業用地擴張和升溫趨勢將抑制碳酸鹽巖溶解的平衡濃度,但隨之增加的徑流將抵消這些負面影響,主導未來碳匯的增加趨勢。

「除了傳統關注的氣候因子,土地利用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在全球碳匯評估中應該予以特別關注。總之,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將在未來敏感地響應全球變化,應當被考慮到全球碳循環模型中。」劉再華說。

該研究提出了一個直接的正演模擬框架,為人類通過土地利用調控地質碳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3772-4

《中國科學報》 (2019-12-20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土地利用調控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強度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碳循環研究中,遺失碳匯是熱點問題之一,而碳酸鹽巖風化碳匯是重要組成部分。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新聞—科學網
    新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及流域   張行勇攝 化學風化在全球物質循環及碳消耗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磨蝕、粉碎、凍融等冰川作用帶來大量的新鮮物質暴露從而影響化學風化過程,但是目前對冰川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示蹤研究較少。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碳酸鹽風化對山麓冰川流域河水化學主導作用明顯
    新疆東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及流域   張行勇攝 化學風化在全球物質循環及碳消耗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磨蝕、粉碎、凍融等冰川作用帶來大量的新鮮物質暴露從而影響化學風化過程,但是目前對冰川條件下的化學風化示蹤研究較少。為此,在全球變暖趨勢下,開展冰川流域化學風化研究對探究短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快速響應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高海拔山麓冰川流域受生物過程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小,為研究冰川環境下Mg(鎂)同位素組成受控機制及化學風化過程提供了有利條件。
  • 科學家揭示珠江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來源—新聞—科學網
    劉再華團隊選取珠江流域作為研究區,利用雙碳同位素方法,結合水生植物生長和傳統水化學特徵,揭示了河流中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來源及其控制機制。他們發現,流經碳酸巖為主的珠江流域的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D14C均偏負; 溶解無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D14C具有明顯季節變化,雨季偏重,旱季偏輕;在空間變化上,從上遊到下遊呈偏重趨勢。
  • 深埋碳酸鹽巖儲層成因被揭示
  • 地球環境所發現冰期-間冰期流域侵蝕風化與印度夏季風同步變化
    地表巖石/礦物風化被認為是維持地球宜居性和不同尺度碳循環平衡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基礎理論前沿之一。但是,巖石風化與高原隆升、氣候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存在較多爭論,特別是季風盛行的青藏高原周邊。
  • 經典地質圖集,徹底搞明白碳酸鹽巖
    作為沉積巖的重要組成部分,碳酸鹽巖屬於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類。沉積巖碳酸鹽巖主要在海洋中形成,少數在陸地環境中形成。古代廣闊海洋中形成的碳酸鹽巖,約佔地表沉積巖分布面積的20%。碳酸鹽巖碳酸鹽巖碳酸鹽巖碳酸鹽巖有哪些種類?又具有什麼特徵?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準確限定陸源輸入到海洋的Mo同位素組成是運用Mo同位素準確反演地質歷史時期全球海洋氧化和缺氧事件的重要前提。
  • 科學網—揭示珠峰區硫循環特徵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
  • 增強風化策略可減輕大氣CO2和海洋酸化
    風化是巖石的化學分解,它是碳循環中重要且非常緩慢的一個環節,最終會使CO2被鎖定在海底的碳酸鹽中。通過在陸地上分布粉狀矽酸鹽巖石,人為促進這種碳匯,這有助於抵消人為CO2排放。
  •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2008年03月01日 2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3月1日電 (記者 於立霄)旨在增加林業碳匯、減緩氣候變暖的「生態科普暨森林碳匯」宣傳活動今日在北京啟動,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稱,林業碳匯措施成為國際公認的緩解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森林的資源庫、生物庫和能源庫,第一個森林資源碳匯儲備庫已經啟動。
  • 大氣氮沉降提高我國毛竹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大氣氮沉降對毛竹林淨碳匯效益的影響特徵和作用機制。 據介紹,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大氣氮沉降量激增,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中突出的科學問題,科學家預測今後幾十年內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成為全球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而我國南方地區已成為世界三大氮沉降中心之一,並呈現出進一步加重的趨勢。
  • 綠色崛起 碳匯 其實不是新詞彙
    然而,雖然《京都議定書》還在艱難磨合中,其內容卻包含了世界最完整的「碳匯」知識。所謂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根據清除氣體的主體的不同可劃分為森林碳匯、海洋碳匯等。而碳源是指碳源被定義為從大氣中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有趣的是,碳匯與碳源相互對立,卻又能相互轉化。簡單舉例,人們一般都認為森林是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