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球化學所等 |
揭示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受雙重影響 |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再華與柏林自由大學教授Georg Kaufmann團隊合作,探討了全球氣候和土地利用對碳酸鹽巖風化碳匯的控制機理,並預測了未來碳匯變化趨勢。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碳酸鹽巖風化碳匯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研究不僅有助於解決全球遺失碳匯問題,還能揭示該地質過程在未來全球碳循環中的地位。
劉再華表示,該研究建立基於氣候因子和人類土地利用影響的碳酸鹽巖溶蝕平衡模型,評估了過去50年來全球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強度的緯度分布。同時基於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第五階段(CMIP5)全球氣候模式,對本世紀末RCP4.5和RCP8.5兩種不同全球變化情景下的碳酸鹽巖風化碳匯進行了總體以及空間趨勢的預測。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從1950年的9.8%增加到2100年的17.1%,其中低緯度地區將是未來碳匯增長的最顯著區域。儘管低緯度劇烈的農業用地擴張和升溫趨勢將抑制碳酸鹽巖溶解的平衡濃度,但隨之增加的徑流將抵消這些負面影響,主導未來碳匯的增加趨勢。
「除了傳統關注的氣候因子,土地利用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在全球碳匯評估中應該予以特別關注。總之,碳酸鹽巖風化碳匯將在未來敏感地響應全球變化,應當被考慮到全球碳循環模型中。」劉再華說。
該研究提出了一個直接的正演模擬框架,為人類通過土地利用調控地質碳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3772-4
《中國科學報》 (2019-12-20 第3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