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8月29日消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碳匯的出現既是全球工業化時代高能耗,高汙染的縮影,也是解除全球氣候困境的措施,更是人類下一步高速發展的選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碳匯林業不僅是海南林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生態省的必然選擇。而說起碳匯,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
在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地球家園危在旦夕背景下,選擇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已成為最時尚的選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環境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識。在近些年堅持不懈的大力宣傳下,低碳漸漸被大多數人所認識。但若說到關於減少二氧化碳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新名詞和專業知識往往一知半解。現在,我們就暫時模仿央視《走進科學》,一起在碳匯知識海洋裡暢遊。
碳匯知識知多少
1997年12月,作為全球範圍內唯一目的在於抑制全球變暖的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的籤訂可謂一路艱難,命途多舛。不僅遭到了這個星球上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嫌棄,還歷經了八次馬拉松式談判,自從1992年各國政府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來,各國政府互相推諉,像菜市場買菜的大媽一樣不停地討價還價,斤斤計較。然而,雖然《京都議定書》還在艱難磨合中,其內容卻包含了世界最完整的「碳匯」知識。
所謂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根據清除氣體的主體的不同可劃分為森林碳匯、海洋碳匯等。而碳源是指碳源被定義為從大氣中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有趣的是,碳匯與碳源相互對立,卻又能相互轉化。
簡單舉例,人們一般都認為森林是碳匯。殊不知森林如果遭到砍伐焚燒等人類行動,就會遵循辯證法的原理轉化成碳源。但這絲毫不能減弱森林的碳匯功能。佔陸地總面積三分之一的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佔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因此,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的覆蓋率是實現碳匯最經濟、最直接、最方便的方式。而基於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目的所進行的加強森林管理,減少毀林,提高森林的質量等等增強森林碳匯的林業活動屬於林業碳匯的範疇。但生態價值屬性並不是林業碳匯的全部。
要想真正理解林業碳匯,我們還需要加入一個新概念。那就是碳貿易。碳貿易是指減排權交易系統。其具體解釋為一方憑購買合同向另一方支付以使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或獲得既定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權的行為。簡單而言,《京都議定書》規定的各國二氧化碳減排量成為了大宗的虛擬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買賣交易。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類似「來一升二氧化碳」的話語。碳貿易不僅是林業碳匯的社會經濟價值屬性,還幫助個人、企業實現碳中和。個人和企業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生產活動中成為碳源。如果每個人都種植一棵樹,那麼就能抵消掉由於呼吸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就實現了碳中和,企業亦然。
低碳發展大家好
若把世界上的國家都當成因為二氧化碳而「發高燒」的地球母親的孩子,那麼,面臨母親生病的困境,每個孩子的處理方式、思維模式可謂五花八門,皆不相同。有些孩子選擇置之不理,有的則選擇採用碳匯經濟的藥方。
碳匯與碳源相互關係及其變化所形成的對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影響的經濟,便是碳匯經濟的具體意義,簡單而言,就是要實現碳資源的節約與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提高相結合。
這幾年來,全球碳匯經濟發展迅猛。2005年,歐盟碳交易市場正式投入經營。自運行以來,歐盟碳交易市場共有25個國家和12000多家企業加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伴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強制性減排的規定使得整個國際市場的碳匯價格呈現上漲趨勢。利益永遠是最好的發動機。價格的上漲將帶動投資熱情,從而擴大碳匯市場。
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卻一直強調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承擔減排任務。我國早已引入履行《京都議定書》的任務。據山東省德州市發改委宣布,2012年上半年該市3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成功獲批,獲得國外資金317.8萬歐元。資金的流動是交流加深,技術的普遍提高,還有深入人心的環保意識都迫使企業向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
綠色崛起少不了
林業碳匯不僅是林業發展的新方向,也是碳匯經濟的重要內容。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雲博士曾表示:「大力發展碳匯林業不僅吸收了二氧化碳,還起到了增加農民就業與收入、幫助農村脫貧解困、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等多種效益,是多功能林業的具體體現。」在當前政策與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推動林業碳匯恰逢其時。
繼全球受理成功註冊的清潔發展機制再造林項目在廣西成功建設後,碳匯林的巨大生意效益和經濟價值得以凸顯,全國各地的碳匯林項目紛紛開展。今年4月,首都碳匯林項目在門頭溝正式啟動。除了碳匯林項目的建設,其落實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國首個高速公路嘉興碳匯林建設和研究工作自開展以來,已完成了初步的工作,進入碳匯計量和監測階段,很快便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
在當前全球變暖,世界普遍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大背景下,海南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節能減排的戰略號召,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作為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的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綠色崛起掀起了全省建設林業、保護環境的熱潮。大規模的綠化寶島保林、造林行動為森林碳匯的發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也提供了有利契機。
綠色崛起的實現,依託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的完整。其核心內涵是綠色、低碳、包容性發展。若想在實踐中成功運行綠色崛起的理論,作為根本保障的林業,必須充分發揮其關鍵特殊的作用。過去,人們大多將目光聚集在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生態服務範疇中,而忽略了其市場價值。隨著碳匯林業等概念的出現,森林生態服務逐漸價值化、市場化。
海南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周亞東介紹說,海南地處熱帶,氣候高溫多雨,植物生長迅速茂盛,發展碳匯林業具有無可比擬的生態優勢。在海南省陵水便有一片碳中和林。2012年,全國首個縣級碳匯專項基金會陵水碳匯專項基金會正式成立。基金會的成立為碳匯造林提供了資金的保障,也是海南省重視碳匯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碳匯林業的發展是海南生態建省,打造國際旅遊島的必然選擇。「通過碳匯,林業的多重經濟效益得到發揮,將為海南帶來大量的經濟收入。」周亞東說。
他認為,碳匯交易市場是碳交易最為關鍵的一部分。只有進入交易市場,碳匯的價值才能夠實現。海南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活動,由於缺少必要的計量,無法進行碳交易,致使碳匯經濟價值流失。因此,積極引進碳排放交易機制是發展碳匯經濟的當務之急。要關注森林碳匯,倡導經濟生活,在海南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十分必要。
推薦閱讀:
海南發展碳匯林業得天獨厚 成綠色崛起的新財富
海南:以戰略眼光發展碳匯林業
海南加強林業建設 森林碳匯能力持續增長
企業參與林業碳匯 中國碳市場可期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