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rbon林業碳匯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020-11-27 鳳凰網江蘇站

應對氣候變化,最有效的途徑是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間接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成本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選擇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要發展,通過植樹造林活動吸收二氧化碳,抵減部分工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減輕中國面對的國際減排壓力,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應多渠道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增加造林和森林經營的投入,同時在現有的國家造林工程中,儘可能地考慮森林的固碳效果,把林業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

森林碳匯對於多數國人來說還是一個新概念,森林碳匯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屬自然科學範圍。林業碳匯是指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經濟屬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植樹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績,森林碳匯在低碳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低碳經濟核心在於掌握利用包括森林碳匯在內的低碳技術,除了節能減排、無碳和低碳能源、循環經濟減排、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技術外,最值得重視的是生物固碳技術,也稱為生物碳匯功能。利用自然界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來吸收和貯存碳素,是控制和貯存二氧化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全球都已經認識到發展和保護森林是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最根本的措施之一,認識到減少森林損毀、增加森林資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發展和保護森林資源,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氣候變暖,對調節氣候產生良性循環。

Xarbon通過發展和保護森林,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減緩氣候變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亮點。2018年,Xarbon通過持續地開展造林和森林經營、控制毀林等措施,淨吸收和減少碳排放累計達2億噸。擁有森林面積達到50萬平方公頃。

樹木通過光合作用直接固碳,將空氣中二氧化碳吸收後變成有機碳,固定在植物體內各個部分,稱為樹木直接固碳。森林間接固碳是指森林產品固碳作用的延伸以及森林產品代替其他材料從而帶來其他材料生產過程中能源節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個方面。

據專家測算,生產同等重量的材料,水泥所需的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3~4倍;塑料所需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35~45倍;鋼鐵所需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50~60倍。二是木材代替石化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據測算,1 噸木材與500 公斤石油所釋放的熱量相當,而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卻少得多。

所以發展林業碳匯在發展低碳經濟中有著工業所沒有的優勢。這種優勢在於林業具有其他產業所不具備的一種重要資源——森林。森林是利用太陽能的最大的載體,它不僅能夠提供人們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質材料,而且還能夠真實地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實實在在的減排。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功能告訴我們,必須大力推進造林綠化,擴大森林面積,保護森林資源,不斷增加森林碳儲量,提高森林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

相關焦點

  • 種樹 固碳 賣錢——福建林業碳匯用市場化方式支持林業
    它指的是通過造林、森林撫育管理等活動,吸收並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部分額外增加的碳匯量,經核定後可參與碳市場交易,用以抵消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量。在種樹、固碳、賣錢閉環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賦能林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引發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熱情。但起步階段的碳市場,尚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局面。林業碳匯供給有餘,需求不足,「賣碳翁」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綠色低碳技術開發應用正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峰會期間,與會國內外代表和專家聯合署名的《長沙宣言——亞太低碳技術發展倡議》發布。   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開啟。碳交易背景下,企業如何抓住市場商機?湖南不少企業看中了「碳排放」的商機, 紛紛向低碳經濟要市場、找出路、謀發展。他們成為湖南低碳建設生力軍的同時,也為其他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鑑。
  • 綠色崛起 碳匯 其實不是新詞彙
    碳匯的出現既是全球工業化時代高能耗,高汙染的縮影,也是解除全球氣候困境的措施,更是人類下一步高速發展的選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碳匯林業不僅是海南林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生態省的必然選擇。而說起碳匯,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在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地球家園危在旦夕背景下,選擇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已成為最時尚的選擇。
  • 碳匯鏈以林業碳匯做背景 積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巴黎協議》全球195個締約方一致承認,以整條的形式規定林業在未來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地位,這充分說明,國際社會高度認可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維繫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在未來承諾期,林業活動仍將在溫室氣體減排增匯中發展重要作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全面保護森林及其他生態系統是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綠色發展作出系統部署,從6個方面展開,主要內容涉及綠色發展的空間載體、制度體系、產業體系等,明確要求「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溼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 山西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 減少碳排放
    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抵消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高瑞峰)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28日,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該省正式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旨在促進碳匯交易,提升國土綠化質量。據了解,此次造林碳匯開發試點對象為該省2013年以來的新造林。
  • 城鎮化低碳發展的國際經驗
    ;三是借鑑發達國家城市的發展經驗,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引導城鎮化低碳發展;四是構建公交導向的低碳交通體系,有效解決城市擁堵問題;五是強化城鎮化的低碳產業支撐,推動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六是強化城市治理機制建設,推動城鎮化發展向區域協調轉變;七是形成結構合理的城鎮化體系,推動形成大中小城市(鎮)相互配合、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
  • 2020年版中國林業碳匯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
  • 湖南省「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
    油茶產業領跑全國,第一部林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性法規順利出臺,率先對林木限額採伐制度進行改革,優材更替工程、林業信息化、政策性森林保險等項工作有效推進,國有林場職工養老保險和林業基層人員事業經費進財政等難題成功解決,為推動全國林業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戰略作用。   湖南林業在全省的戰略作用空前發揮。
  • 森林固碳效果監測與評估—發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
    發展林業,正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戰略選擇。    森林碳匯以最經濟、最直接、最快捷的優越性受到各國的矚目,並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和履行國際減排義務的重要途徑。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中國要大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 挖掘海洋固碳潛力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聚集地。據目前測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13%為陸地植被吸收,35%為海洋所吸收,而其餘部分暫留存於大氣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我們通常把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匯」,反之,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的區域稱為「碳源」。
  • 產業鏈視角下四川省低碳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我國的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仍存在極大的外部性,面臨著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農業產品產業鏈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對低碳農業標準化的發展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
  •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北京普及森林碳匯知識 首個資源碳匯儲備庫啟動 2008年03月01日 20: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3月1日電 (記者 於立霄)旨在增加林業碳匯、減緩氣候變暖的「生態科普暨森林碳匯」宣傳活動今日在北京啟動,北京市副市長牛有成稱,林業碳匯措施成為國際公認的緩解氣候變暖的有效途徑,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森林的資源庫、生物庫和能源庫,第一個森林資源碳匯儲備庫已經啟動。
  • 發展海洋低碳技術的幾點思考
    通過增加海洋的碳匯能力,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化石能源消費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發展海洋低碳技術,對實現我國40%~45%的減排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海洋的碳匯能力 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於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中。雖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鹽巖石的形式存在於地殼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幾乎處於靜止狀態,較少參與碳循環。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在化石能源仍佔據重要地位的階段,節能直接帶來三方面的效果:第一方面是對不可再生的煤炭和石油等資源的節約;第二方面是減少化石能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影響和汙染物排放;第三方面是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個「一石三鳥」的效果是同時產生的,它很好地表明了綠色環保和低碳發展在方向上的一致性。
  • 權威發布: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4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發展林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要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人民群眾生活環境美起來。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的主體、自然生態系統的頂層、國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資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生態文明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顯。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完成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進展報告》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中林業和草原相關內容。 二、加強資源培育,著力增加碳匯 狠抓林草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生產。印發了《關於推進種苗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林場發〔2019〕82號)。啟動了第一次全國林草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
  • 保護海洋生態 促進藍碳發展
    2.認識到海岸藍碳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可以從大氣和海洋中吸收大量的碳並將碳儲存在生態系統中,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3.突出濱海溼地提供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這些服務為當地社區提供社會經濟價值,並推動對濱海溼地的保護和修復。
  • 經濟每月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
    本期的論壇主題是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可以說,在應對全球變化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現在各國把綠色發展作為努力的方向,所以胡主席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地位,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的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是首次提出來的。
  • 2020中國林業產業與循環經濟發展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0中國林業產業與循環經濟發展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0-12-02 22:31:53 來源:財訊網 11月27日主題為:構建綠色生態發展 開拓能源綜合利用
  • 湖北:森林碳匯開發 固碳能力變得「有價」
    中國園林網8月19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湖北省「林業碳匯開發培訓會」上了解到,湖北省將啟動森林「碳匯」開發工作,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使森林的固碳能力變得「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