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8日~9月1日,2018「藍碳倡議」國際會議在中國山東省威海市召開。本次會議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藍碳倡議」(保護國際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共同發起)工作組聯合主辦,威海市海洋漁業局和威海南海新區管委會承辦,浙江大學、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和北京市朝陽區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協辦。
來自13個國家的100多位藍碳科學、管理和政策領域的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並在會上達成如下共識:
1.認識到海岸藍碳生態系統在海岸帶可持續發展中的多重價值,包括維持海岸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減緩氣候變化和支撐社會經濟發展。
2.認識到海岸藍碳生態系統,包括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可以從大氣和海洋中吸收大量的碳並將碳儲存在生態系統中,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3.突出濱海溼地提供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這些服務為當地社區提供社會經濟價值,並推動對濱海溼地的保護和修復。
4.認識到人類活動造成了海草床、紅樹林和鹽沼的退化和喪失,亟須採取有效措施遏制這種趨勢並積極恢復藍碳生態系統。
5.強調需要進一步加強藍碳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將藍碳納入國家清單工作和政策中去,推動國家藍碳研究和管理網絡的建立。
6.認識到海洋養殖在碳、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循環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應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深化對養殖固碳和儲碳機制的認識。
7.認識到海洋微生物過程將溶解性有機碳轉化為難以被利用或降解的惰性有機碳,構成海洋固碳的一個重要機制。
鑑此,與會人員就推動藍碳發展的優先領域達成共識:
1.支持研究以進一步了解海岸藍碳生態系統在減緩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其他濱海和近海生態系統,特別是大型藻類和浮遊植物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潛在作用。
2.鼓勵關於海岸藍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政策框架、管理方法和資金激勵機制的發展和實施。
3.促進區域性、國家內和國際間的合作,推動藍碳研究、生態系統保護、可持續管理和資金投入等。
4.支持中國及其他國家就藍碳核算、管理和激勵機制等開展試點項目。
我們呼籲與會專家加強藍碳科學研究,開展藍碳生態系統綜合評價;
呼籲與會專家綜合評估藍碳納入國家和國際政策框架的機遇;
呼籲與會專家支持藍碳網絡的發展;
呼籲與會專家支持中國威海的藍碳工作,推動藍碳研究、管理能力提升和國際合作,以及這些內容的試點工作。
聚焦亞太 共繪藍碳發展版圖
——2018「藍碳倡議」國際會議專家觀點摘要
在8月28日~9月1日召開的2018「藍碳倡議」國際會議上,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3個國家的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亞太地區藍碳發展,就加強保護和修復海岸帶生態系統,強化健康養殖和微型生物碳匯功能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現將與會代表的發言摘要如下,以饗讀者。
全球藍碳政策體系建設及中國機遇
●莫裡茨·馮·昂格爾博士,西爾維斯特氣候聯營公司氣候政策部部長
藍碳政策包括創建藍碳科學研究框架、建立綜合性清單和數據管理系統、設立藍碳保護和修復的激勵機制等主要內容。引導藍碳政策發展的國際性文件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以及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發展藍碳的機遇包括:將藍碳納入國家政策體系及「科洛尼亞」(Koronivia)農業工作項目、更新2020年國家自主貢獻、將藍碳納入國內碳排放交易市場等。
美國將濱海溼地納入溫室氣體清單
●史蒂夫·克魯克博士,西爾維斯特氣候聯營公司溼地科學及濱海管理部部長兼國際藍碳科學工作組聯合主席
美國將濱海溼地納入溫室氣體清單的工作始於2016年。濱海溼地的報告運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方法學中的二級方法來收集30米精度和4個時期土地覆蓋變化的信息,並通過文獻來確定土壤的碳儲量和固碳速率,確定本國的排放因子,估算了海水養殖業的氧化亞氮排放量,並計算了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溼地的管理活動或土地利用轉變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排量。計劃未來增加生物量數據、更精細的土壤碳儲量資料庫,土地利用變化趨勢分析,以及更為精確的潮間帶範圍。還考慮增加海草床、蓄水溼地的通量,以及林業活動對於溼地土壤的影響等。
編制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是履約的重要途徑
●海蒂·佩麗絲蘭,澳大利亞國際事務與貿易部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司環境處助理處長
各國自主貢獻考慮氣候變化的國際政策框架,以及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框架。編制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或報告是各國履約的重要途徑。溫室氣體清單包括廢棄物,能源,工業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澳大利亞政府自2015年起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溼地增補指南》編制紅樹林和鹽沼的溼地溫室氣體清單,以及水產養殖的溫室氣體清單。2018年,澳大利亞考慮增加海草床,並聚焦基建性疏浚工程活動。
成立「藍碳倡議」科學工作組推動政策發展
●艾米麗·皮金博士,保護國際基金會海洋與氣候項目高級總監兼國際藍碳科學工作組聯合主席
「藍碳倡議」由保護國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發起,致力於通過濱海溼地的修復和可持續利用來減緩氣候變化,通過在全球範圍內開展項目來示範藍碳在減緩氣候變化和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中的作用。為實現這一目標,「藍碳倡議」成立了由政府、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代表組成的科學與政策工作組,工作組成員編制了《濱海溼地藍碳方法學手冊》,並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和著作,為藍碳納入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提供指導,推動藍碳科學和政策的發展。
應進一步探討藍碳生態系統定義標準
●史蒂夫·克魯克博士,西爾維斯特氣候聯營公司溼地科學及濱海管理部部長兼國際藍碳科學工作組聯合主席
「藍碳活動」應滿足以下條件:生態系統固碳或者減排可累計到足以影響氣候的程度;碳儲量的變化和溫室氣體通量是可量化的;人類活動引起碳儲量變化或者溫室氣體排放;通過管理提高固碳和溫室氣體減排是可能且可行的;不產生社會和環境危害;管理行為可滿足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政策和國家履約行為。目前滿足上述條件的藍碳生態系統包括鹽沼、紅樹林和海草床。潛在的藍碳生態系統包括大型藻類、海水養殖、海藻場,但其是否滿足藍碳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用好鹽沼固碳的測定方法
●詹姆斯·莫裡斯博士,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
鹽沼溼地的現存生物量不是生態系統中恆定的碳,現存的難降解的有機碳才是能被生態系統固定的有機碳。固碳速率與植物難降解有機質的生產力及其被固定到沉積物中的有機碳數量成正比,被固定到沉積物中的有機質主要來源於根系和地下根莖。影響植物生物量和生產力的營養、鹽度、淹水條件和水動力條件等,也會影響溼地的固碳速率。為提高生物量固碳速率測量的準確性,建議在生長季結束後估算現存量,併合理設定植物地下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地下根系和地下莖生物量的比例,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周轉率等。
建立全球藍碳生態系統版圖
●艾米麗·蘭迪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濱海溼地戰略規劃項目主任
美國大自然協會開展的全球藍碳生態系統版圖彙編項目將建立一套全球版圖,以提供當前及歷史上紅樹林面積和土壤碳,及潛在的紅樹林修復地等信息。全球土壤碳分布信息包括植被覆蓋、數位化的高程、水溫、潮汐高度、月平均懸浮物及紅樹林地形條件等,並初步估算出全球濱海土壤中儲存著64億噸碳。全球紅樹林觀測數據版圖提供了不同時間序列的全球紅樹林分布面積。全球紅樹林潛在修復地版圖提供了紅樹林退化程度、紅樹林生境喪失的驅動力等信息,可根據環境、社會參數和未來情景模式判斷紅樹林的可修復性。
完善全球濱海藍碳科學及數據網絡
●派屈克·麥格尼格爾博士,史密森尼環境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科研副主任
全球濱海溼地碳研究網絡旨在開發全球藍碳數據共享的方法及其能力建設。通過建立開放的資料庫、開發數據分析和解譯工具、組織數據分析的研討會、開發通訊工具等推動研究網絡的建設。當前,加入該網絡的成員包括全球多個國家的研究所和高校,已收集了1000根紅樹林和鹽沼溼地的柱狀土樣,並建立了「潮汐溼地土壤碳版圖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及「濱海溼地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兩個資料庫,用於支持美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工作。
減少陸地施肥,增加近海碳匯
●焦念志,中國科學院院士
看得見摸得著的海岸帶藍碳往往更吸引眼球(紅樹林、鹽沼、海草等),而看不見摸不著的水體藍碳通常被忽視或遺漏。尤其是微型生物主宰的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庫,儲量與大氣二氧化碳相當,平均碳年齡約5000年。因此,倡導「減少陸地施肥,增加近海碳匯」,不僅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增匯,還可為解決近海長期存在的富營養化、赤潮、酸化、缺氧等環境問題提供抓手,更能為生態補償機制、生態價值核算和碳交易等提供量化指標。
林業碳匯政策措施具有借鑑意義
●李怒雲,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
通過林業措施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共識。中國是全球森林面積增加最快的國家,森林碳匯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美國;通過林業碳匯政策措施、林業碳管理、林業增匯減排計劃以及探索林業碳匯為主的生態產品交易等,有助於推進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國藍碳的發展應重視藍碳的政策制定,加強藍碳科學研究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計量監測體系,客觀看待藍碳進入碳市場交易並重視藍碳的產權研究。同時,開展藍碳的培訓和科普宣傳,挖掘藍碳的多重效益並充分發揮其在生態和環境保護以及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等也很重要。
以藍碳研究促自然資源治理
●裘婉飛,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
藍碳研究可以從3個方面促進自然資源治理:通過藍碳生態系統的調查研究,可以加強海岸帶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本底調查和監測;通過評估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所產生的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可以為自然資源資產評估、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和激勵機制;通過探索建立藍碳相關的市場機制,以及低碳養殖等產業的培育,可以為沿海地方藍色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管理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機制,明確藍碳發展的目標,以及相關的監測和報告機制。
增強非政府組織在氣候變化政策方面的作用
●金嘉滿博士,北京市朝陽區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執行主任
非政府組織(NGO)通過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的交流和國際合作項目、開發碳排放相關政策量化工具、開展可再生能源推廣和發展、促進雙邊和多邊氣候變化高層對話與合作等活動,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實踐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NGO在氣候變化政策方面的經驗可以為藍碳提供參考借鑑:1.為政府制定更好的藍碳政策提供建議與實踐案例參考。2.發揮在政府與當地社區的橋梁作用。3.為更好的政策實施提供技術支持,比如量化工具的研發等。4.加強雙方和多邊合作,推動藍碳政策發展。
紅樹林修復提升藍碳增匯效益
●陳光程博士,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前我國加強了對濱海溼地的保護,濱海溼地的開發活動被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我國各級政府正在大力推進濱海溼地修復工作。這些溼地修復項目產生的「藍碳」增匯效益對於我國的溫室氣體減排意義重大。在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時,可通過選擇適宜的生境條件、合理搭配物種、優化種植技術,提升溼地的固碳效果。同時,近海海洋環境汙染的控制也是發海海洋環境汙染的控制也是發揮揮紅樹林溼地減緩氣候變化作用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進入溼地的有機質和營養鹽會促進沉積物的溫室氣體排放,產生的增溫效應會減弱紅樹林固碳的正面作用。
構建中國藍碳標準體系
●趙鵬博士,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藍碳標準的制定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公約相關機制的需求,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在濱海溼地方面的規定為藍碳納入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機制奠定了基礎。我國構建藍碳標準體系既是履行國際公約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氣候變化應對和減緩措施的具體指導。目前,我國該項工作剛剛起步,需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釐清基本科學概念,將國際規則轉化為具體技術指南,指導藍碳調查、監測和評估工作,為增匯和減緩措施提供符合「三可」原則的標準化方法。
浙江洞頭藍碳項目取得成效
●吳嘉平博士,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
溫州洞頭區擁有豐富的灘涂海域和藍碳資源。2017年9月,洞頭區政府與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籤署了《海洋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實施藍碳項目,以查明洞頭藍碳基本情況、提升藍碳保護水平、研發藍碳增匯新技術和方法、制定區域藍碳發展政策措施、推進國內外交流和合作,學習和推廣藍碳發展先進經驗。該項目計劃種植紅樹林、拓展大型海藻種植並開展海草床的恢復試驗,有望每年新增固碳約21萬噸、吸收約700噸氮和85噸磷,進一步優化區域生態環境。
大型藻類養殖提升固碳潛力
●毛玉澤博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大型海藻具有較高的光合固碳能力。它們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能力高於陸地常見灌木綠化樹種和溫帶針葉林,甚至一些闊葉喬木樹種。大型藻類在養殖過程中斷裂或脫落形成的有機碎屑,部分沉積到海底形成碳封存,部分以惰性溶解有機碳的形式被保存,這些過程構成了大型海藻養殖過程的固碳機制。如海帶收穫後,可以從海水中移除碳、氮、磷,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其碳匯功能。未來,通過新品種/系選育可以明顯提高海帶耐受溫度,從而增加海帶等大型藻類的養殖面積,提升養殖產量和潛在的固碳潛力。
貝類﹢大型藻類綜合養殖是碳匯擴增的有效途徑
●蔣增傑博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濾食性貝類通過攝食、呼吸、生物沉積等生理活動強烈影響著海洋碳循環。基於生態系統水平的長牡蠣碳匯潛力研究表明,一隻長牡蠣在360天的養成期中利用了水體中15克碳,最終形成了3部分的碳埋藏出口:其中3.6克儲存於貝殼中,0.4克儲存於軟體組織中,3.3克固定於生物沉積物中;這些碳約佔牡蠣養成期中總利用水體碳的49.1%。在合理配比的濾食性貝類﹢大型藻類綜合養殖模式中,大型藻類能夠利用貝類呼吸和鈣化過程釋放的二氧化碳,這可以成為實現海洋生物碳匯擴增的有效途徑。
(由中國海洋報記者 趙寧 整理)
[責編: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