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河流能強化海洋"碳匯" 或助抗全球變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世界主要河流能強化海洋"碳匯" 或助抗全球變暖

2008年07月22日 13: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7月22日電 一項最新的跨國研究顯示,南美洲第一大河亞馬遜河排入大西洋的營養物質,有助於大西洋形成可以儲存大量二氧化碳的「碳匯」。研究計劃主持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卡朋表示,世界上其它主要河流應該也具有類似功能。

  據「中國時報」22日報導,這項研究由美國、希臘與英國的學者共同進行,論文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隨著亞馬遜河水注入大西洋的營養物質之中,最關鍵的是鐵與磷的化合物,它們會被「固氮生物」攝食,固氮生物則會吸收空氣中的氮與二氧化碳,形成固態的有機物質,沉積海底。

  研究人員發現,流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亞馬遜河,能夠將營養物質推送到距離出海口幾百公裡的地方,影響大氣層中碳循環與氮循環的程度,超過學界先前的預估。

  學界一直在探討運用「施鐵肥法」強化海洋碳匯的可行性,最新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尋找到最佳試行地點。

  「施鐵肥法」是將大量含鐵化合物(如硫酸鐵)倒入海水中,促進浮遊植物大量繁殖,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不過有學者擔心施鐵肥法會傷害海洋生物,製造其它溫室氣體。

  卡朋指出,如果是在水溫較低的高緯度海域使用施鐵肥法,海中上湧的水流可能會導致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再度釋出;然而在水溫較高的熱帶海域,比較不必擔心含碳固態物質浮上海面,施鐵肥法將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

【編輯:曹昆】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科學家試圖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儲存的方式和過程,識別和保護天然「碳匯」,維護大自然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力」。
  • 全球變暖或將是未來地球災難的主要原因
    地球正在升溫,現在的陸地和海洋都比1880年開始保存記錄時要溫暖,而且溫度仍在上升。這種溫度上升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具體體現。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1880年至1980年之間,全球平均氣溫每十年平均以0.13華氏度(0.07攝氏度)的速度增長。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論文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王松寒副研究員,張永光教授為通訊作者,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為主要共同作者,南京大學為唯一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訊單位。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研究表明,大氣CO2施肥效應是造成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顯著增加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全球變綠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
  • 研究認為全球變暖是造成海洋含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報導稱,海洋中含氧量的改變可能會對生態造成衝擊,低含氧量的海域對水母的生存有利,但對於較大型且遊泳速度快的物種,例如鮪魚、馬林魚、及部分種類鯊魚,就不是個好消息了。據報導,專家警告稱,地球海洋的氧氣含量在1960年到2010年間下降了2%,共有約700個海域受到影響,而上世紀60年代進行研究時,受影響的海域僅有45個。研究認為,全球變暖是造成海洋含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為較暖的水含氧量較少,且加熱會造成海水分層,因此富氧層和貧氧層的混合也會變少。預計到本世紀末,海洋將失去約3-4%的氧氣。
  • 綠色崛起 碳匯 其實不是新詞彙
    碳匯的出現既是全球工業化時代高能耗,高汙染的縮影,也是解除全球氣候困境的措施,更是人類下一步高速發展的選擇。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碳匯林業不僅是海南林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生態省的必然選擇。而說起碳匯,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在全球氣候急劇變化,地球家園危在旦夕背景下,選擇低碳的生活生產方式已成為最時尚的選擇。
  • 科學網—推遲全球變暖,你還能撐多久
    颶風將底部古老海水吹到海面。圖片來源:Colin Monteath 10米高的海浪讓Joellen Russell措手不及。在紐西蘭南部考察時,風浪重重擊打著她的科考船。「我們被捲入了水山,船好像隨時會粉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海洋學家Russell回憶道。兇猛的波浪曾差點讓她跌出船外。
  • 全球海洋熱量曲線圖:全球變暖仍在繼續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上層海洋(0-2000米)熱含量曲線圖顯示,2014年全球海洋繼續變暖。 人類活動引發了氣候變化,但是仍有許多人否認這一事實,且他們宣稱2014年並不會是太熱的一年。但是近期一系列地表氣溫報告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2014的平均氣溫已創歷史記錄。
  • 【環保知識】全球變暖的一些主要原因
    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而當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我們熟知的「低碳生活」,「綠色經濟」,主要起因之一是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快速增加,引發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為此舉行了多次氣候談判,以減緩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考慮經濟發展,相互在博弈,這使得國際氣候談判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碳匯鏈以林業碳匯做背景 積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以溫暖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產生了深刻影響,是21世紀人類社會最為嚴重的挑戰之一。作為地球表層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直接影響著地球和人類社會的未來。
  • 研究揭示南冰洋如何成為最大海洋碳匯
    海洋能吸收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從而遏制氣候變化的速度。南冰洋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海洋碳匯,佔海洋吸收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總量的約40%。 但迄今為止,由於南冰洋過於偏遠且面積太大,研究人員尚未弄清其中的原理。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而且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進行溝通協商解決,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改善的。但是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很嚴峻,為此世界各國多次召開有關全球變暖的商討大會,但是由於利益糾纏原因這些大會的結果都很不理想。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這樣能極大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的保溫能力沒那麼強,棉被變薄了自然就沒那麼熱了。但是這兩點都十分的難以達到,或者說想要做出成績,要付出極大的犧牲。就比如如果人類全面放棄化石燃料,那麼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科學發展肯定會受到重大的影響。而且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進行溝通協商解決,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改善的。
  • 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速了洋流活動
    海洋環繞著洋流,每一個洋流流動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的總和,可以認為是地球的循環系統。近25年來,這種潮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這是根據觀測結果與模型相結合的新論文的結論,作者聲稱,從1990年至2013年,每十年約增長15%。
  • 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速了洋流活動
    海洋環繞著洋流,每一個洋流流動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的總和,可以認為是地球的循環系統。近25年來,這種潮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這是根據觀測結果與模型相結合的新論文的結論,作者聲稱,從1990年至2013年,每十年約增長15%。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它們每一支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全球變暖致海平面上升 2050年上海可能被淹沒
    全球變暖致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加劇 專家稱若不積極防禦——本報記者正跨洋越海尋找海平面上升之地●吐瓦魯●馬爾地夫●恆河三角洲上海●珠江三角洲●荷蘭上海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大城市之一,平均海拔只有3~5米,每年冬春之交,都要忍受鹹潮入侵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