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根據《生態經濟》2020年第2期的解釋即「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降為零」。本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國際氣候變化問題專家評價「這是過去十年裡最大的氣候新聞」,甚至推進全球提前達到《巴黎協定》目標。
「全球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氣候承諾」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中提出目標,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間,全球達到碳中和。同時,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
獨立氣候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對路透社表示,根據《巴黎協定》,共有近200個國家在協定中承諾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仍將導致全球氣溫到2100年為止升高2.7攝氏度。分析人士稱,如果中國能夠實現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那麼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將縮減0.2至0.3攝氏度,達到2.4攝氏度。
彭博社提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中國的承諾是迄今為止世界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全球知名能源諮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稱,「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就像中國在過去40年裡的經濟轉型一樣,中國在未來40年也能進行成功的排放轉型」。
9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相關問題時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認真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化學品等領域國際環境條約義務,取得顯著成效。
如何達到碳中和目標?近些年來,國際會議「碳中和」運動蒸蒸日上。人們駕車、乘車或坐飛機去開會,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二氧化碳排放,而投資植樹造林等綠色項目可以抵消這些排放,從而為改善氣候環境作出努力。越來越多的會議組織者為此經常給會議定下「碳中和」的目標。
■舉例一聯合國峇里島氣候大會就是一個「碳中和」會議的實例。2007年7月13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臨結束時,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聯合國與會職員表示,他們將購買此次會議的碳排放額度,以抵消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據估算,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要造成約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印尼政府承諾通過植樹造林等來加以抵消。植樹造林總面積為45平方公裡,估計能吸收二氧化碳90萬噸。
■舉例二2010年,我國在天津首次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經清華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測算,整個會議的碳排放共計約為1.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根據國家林業局批准的有資質的計量單位林產工業設計院的計量結果,出資375萬元,在山西襄垣、昔陽、平順等縣造5000畝碳匯林,之後10年可將本次會議造成的碳排放全部吸收。預計項目所在地的農民,在該碳匯林20年的管理運行期內,可獲得260萬元的勞務收入,還有相當於700多萬元的林副產品和木材收益。
中國減排目標切實可行從減碳到碳達峰再到碳中和,我們國家在碳減排的目標確定是分層級有步驟的和切實可行的。記者了解到,2019年末,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洲綠色新政》,力爭到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碳中和大陸」。
雖然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比較晚,但從實現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計劃的時間只有30年,而西方發達國家在此過程中大部分都經歷了50餘年。記者了解到,瑞典、丹麥、法國、英國幾個國家實現碳達峰的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而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時間是2050年。如此看來,我國的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速度並不慢。
中國在承諾減少碳排放方面一直比較審慎,充分考慮到實現的難度和時間周期。
我國第一次提出碳減排目標是2009年,當時提出將在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該目標提前一年成功實現;第二次我們國家提出的目標是2015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此次是我國第三次提出關於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即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能源保障難題該怎樣解有人說中國人就喜歡較勁,給自己出難題。雖然第一步碳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了,但碳達峰和碳中和怎麼可能那麼快實現?歐洲發達國家計劃用50多年的時間來實現碳中和,我們國家減少了幾乎一半的時間,真的可以實現麼?
因為我國的能源結構是富煤貧油少氣的類型,註定我們在化石能源使用量上要超過新能源。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原油、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消費增長累計有16.4個百分點,而清潔能源只提高了1.3個百分點。化石能源消費量依然在高速增長,清潔能源增速相對較慢。我國實現零碳目標的難度非常大。
由於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成正比,只要新的能源消費量是化石能源做補充,我們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因為從碳排放情況看,從2030年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中國的淨碳排放需要從100多億噸降至0。碳中和目標確立後,新能源行業歡呼雀躍,因為有了這個目標,必須要依靠新能源才能實現,新能源也將成為我國眾多能源類型的主角。
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說道:「如果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的電力需求會增至目前的3倍以上,預計超過20萬億度電。如果按照2000小時年發電小時數計算,那就要有100億千瓦左右的新能源裝機量。所以未來40年裡,平均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要達到2億千瓦以上,當然也是一個由慢到快的逐漸加速過程。」
碳中和不能僅靠新能源實際上,僅僅依靠全面發展新能源也並不足以實現碳中和目標。一般來說,碳中和也可以稱為「零碳」,因為釋放的碳與吸收的碳相抵了。在很多情況下,碳中和仍不可避免會釋放一些二氧化碳,但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或購買碳信用的方式抵償。
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大二氧化碳的捕捉、再利用產業的開拓和發展,將其變廢為寶。記者了解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二氧化碳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二氧化碳可注入飲料中,增加壓力,使飲料中帶有氣泡,增加飲用時的口感,像汽水、啤酒均為此類例子。二氧化碳的重量比空氣重,不助燃,因此許多滅火器都通過產生二氧化碳,利用其特性滅火。此外,二氧化碳可用於制鹼工業和製糖工業,二氧化碳可用於塑料行業的發泡劑等。
為消耗掉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力發展二氧化碳再利用產業也同樣重要。大力植樹造林、恢復植被覆蓋也是我們減少碳排放的措施,未來的幾十年時間,土地資源會越發寶貴,荒地開發、沙漠變草場計劃、植樹造林計劃會大踏步前行。
如果上述措施都用了依然不能滿足最終的碳中和目標,我們國家或許會通過國際市場進行碳交易,購買相應的指標,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預計很快全國各省會為此出臺具體措施分解和落實碳減排目標,相信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我們國家一定可以按時履行承諾,盡顯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相關作為澳大利亞最環保的城市,阿德萊德早於2015年就提出要打造全球首個「零碳」城市。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阿德萊德2020—2024年戰略計劃》又將目標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建成碳中和城市。
阿德萊德是澳大利亞第五大城市,《2016—2021年碳中和阿德萊德行動計劃》列出了實現碳中和的五種途徑:節能的建築形式、零排放運輸、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廢物和水的排放、抵消碳排放。」阿德萊德大學建築學與建築環境學院教授左劍介紹。據報導,不管是普通住宅還是商業住宅,為高效地利用太陽能,該市絕大多數安裝太陽能屋頂的居民建築都安裝了儲能設備。
2035年芬蘭計劃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國家北歐國家芬蘭地處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三分之一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今年2月,芬蘭政府宣布,芬蘭計劃在203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國家,芬蘭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包括農業部在內的政府各部門都需要確定具體的減排目標。
芬蘭零售業2019年發布行業《食品效率承諾》,承諾中有一個重要指標,即到2021年底將芬蘭零售企業的食物浪費減少到1.75%,該指標將作為行業低碳路線圖,支持2035年實現全國碳中和的願景目標。本版文字綜合新華社、中新、中廣、《北京青年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