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減排加速推進 全球氣候治理更有信心

2020-12-07 南寧晚報
▲碳足跡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其中「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二氧化碳也製造得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    ▲碳中和指將國家、企業、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計算清楚,然後通過購買「碳信用」及排放者出資開展造林增匯或減少碳排放的項目,以抵消其排放的溫室氣體,從而達到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目的。    ▲碳匯    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一般來講,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

  碳中和,根據《生態經濟》2020年第2期的解釋即「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降為零」。本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國際氣候變化問題專家評價「這是過去十年裡最大的氣候新聞」,甚至推進全球提前達到《巴黎協定》目標。   

 「全球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氣候承諾」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中提出目標,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間,全球達到碳中和。同時,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

  獨立氣候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對路透社表示,根據《巴黎協定》,共有近200個國家在協定中承諾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仍將導致全球氣溫到2100年為止升高2.7攝氏度。分析人士稱,如果中國能夠實現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那麼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將縮減0.2至0.3攝氏度,達到2.4攝氏度。

  彭博社提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因此,中國的承諾是迄今為止世界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全球知名能源諮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稱,「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就像中國在過去40年裡的經濟轉型一樣,中國在未來40年也能進行成功的排放轉型」。

  9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相關問題時強調: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認真履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化學品等領域國際環境條約義務,取得顯著成效。  

 如何達到碳中和目標?

  近些年來,國際會議「碳中和」運動蒸蒸日上。人們駕車、乘車或坐飛機去開會,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二氧化碳排放,而投資植樹造林等綠色項目可以抵消這些排放,從而為改善氣候環境作出努力。越來越多的會議組織者為此經常給會議定下「碳中和」的目標。

  ■舉例一聯合國峇里島氣候大會就是一個「碳中和」會議的實例。2007年7月13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臨結束時,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聯合國與會職員表示,他們將購買此次會議的碳排放額度,以抵消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據估算,此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要造成約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印尼政府承諾通過植樹造林等來加以抵消。植樹造林總面積為45平方公裡,估計能吸收二氧化碳90萬噸。

  ■舉例二2010年,我國在天津首次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經清華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測算,整個會議的碳排放共計約為1.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根據國家林業局批准的有資質的計量單位林產工業設計院的計量結果,出資375萬元,在山西襄垣、昔陽、平順等縣造5000畝碳匯林,之後10年可將本次會議造成的碳排放全部吸收。預計項目所在地的農民,在該碳匯林20年的管理運行期內,可獲得260萬元的勞務收入,還有相當於700多萬元的林副產品和木材收益。  

 中國減排目標切實可行

  從減碳到碳達峰再到碳中和,我們國家在碳減排的目標確定是分層級有步驟的和切實可行的。記者了解到,2019年末,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洲綠色新政》,力爭到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碳中和大陸」。

  雖然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比較晚,但從實現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計劃的時間只有30年,而西方發達國家在此過程中大部分都經歷了50餘年。記者了解到,瑞典、丹麥、法國、英國幾個國家實現碳達峰的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而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時間是2050年。如此看來,我國的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速度並不慢。

  中國在承諾減少碳排放方面一直比較審慎,充分考慮到實現的難度和時間周期。

  我國第一次提出碳減排目標是2009年,當時提出將在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該目標提前一年成功實現;第二次我們國家提出的目標是2015年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此次是我國第三次提出關於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即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  

 能源保障難題該怎樣解

  有人說中國人就喜歡較勁,給自己出難題。雖然第一步碳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了,但碳達峰和碳中和怎麼可能那麼快實現?歐洲發達國家計劃用50多年的時間來實現碳中和,我們國家減少了幾乎一半的時間,真的可以實現麼?

  因為我國的能源結構是富煤貧油少氣的類型,註定我們在化石能源使用量上要超過新能源。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原油、天然氣三大化石能源消費增長累計有16.4個百分點,而清潔能源只提高了1.3個百分點。化石能源消費量依然在高速增長,清潔能源增速相對較慢。我國實現零碳目標的難度非常大。

  由於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成正比,只要新的能源消費量是化石能源做補充,我們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因為從碳排放情況看,從2030年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中國的淨碳排放需要從100多億噸降至0。碳中和目標確立後,新能源行業歡呼雀躍,因為有了這個目標,必須要依靠新能源才能實現,新能源也將成為我國眾多能源類型的主角。

  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說道:「如果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的電力需求會增至目前的3倍以上,預計超過20萬億度電。如果按照2000小時年發電小時數計算,那就要有100億千瓦左右的新能源裝機量。所以未來40年裡,平均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要達到2億千瓦以上,當然也是一個由慢到快的逐漸加速過程。」   

 碳中和不能僅靠新能源

  實際上,僅僅依靠全面發展新能源也並不足以實現碳中和目標。一般來說,碳中和也可以稱為「零碳」,因為釋放的碳與吸收的碳相抵了。在很多情況下,碳中和仍不可避免會釋放一些二氧化碳,但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或購買碳信用的方式抵償。

  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加大二氧化碳的捕捉、再利用產業的開拓和發展,將其變廢為寶。記者了解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二氧化碳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二氧化碳可注入飲料中,增加壓力,使飲料中帶有氣泡,增加飲用時的口感,像汽水、啤酒均為此類例子。二氧化碳的重量比空氣重,不助燃,因此許多滅火器都通過產生二氧化碳,利用其特性滅火。此外,二氧化碳可用於制鹼工業和製糖工業,二氧化碳可用於塑料行業的發泡劑等。

  為消耗掉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力發展二氧化碳再利用產業也同樣重要。大力植樹造林、恢復植被覆蓋也是我們減少碳排放的措施,未來的幾十年時間,土地資源會越發寶貴,荒地開發、沙漠變草場計劃、植樹造林計劃會大踏步前行。

  如果上述措施都用了依然不能滿足最終的碳中和目標,我們國家或許會通過國際市場進行碳交易,購買相應的指標,最終實現碳中和目標。預計很快全國各省會為此出臺具體措施分解和落實碳減排目標,相信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我們國家一定可以按時履行承諾,盡顯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相關
  2025年阿德萊德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

  作為澳大利亞最環保的城市,阿德萊德早於2015年就提出要打造全球首個「零碳」城市。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阿德萊德2020—2024年戰略計劃》又將目標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建成碳中和城市。

  阿德萊德是澳大利亞第五大城市,《2016—2021年碳中和阿德萊德行動計劃》列出了實現碳中和的五種途徑:節能的建築形式、零排放運輸、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減少廢物和水的排放、抵消碳排放。」阿德萊德大學建築學與建築環境學院教授左劍介紹。據報導,不管是普通住宅還是商業住宅,為高效地利用太陽能,該市絕大多數安裝太陽能屋頂的居民建築都安裝了儲能設備。   

 2035年芬蘭計劃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國家

  北歐國家芬蘭地處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三分之一領土在北極圈內,氣候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今年2月,芬蘭政府宣布,芬蘭計劃在203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國家,芬蘭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包括農業部在內的政府各部門都需要確定具體的減排目標。

  芬蘭零售業2019年發布行業《食品效率承諾》,承諾中有一個重要指標,即到2021年底將芬蘭零售企業的食物浪費減少到1.75%,該指標將作為行業低碳路線圖,支持2035年實現全國碳中和的願景目標。本版文字綜合新華社、中新、中廣、《北京青年報》報導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
    2021年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2021年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研究報告發布會」,公開發布《全球氣候治理策略及中國碳中和路徑展望》研究報告。提要如下,僅供參考。請以原版全文為準。
  • 多措並舉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副主席塞爾瑪·克魯格(Thelma Krug)認為,將全球氣候變暖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可以達成。但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構建高效的氣候治理框架來推進負責任的多層級治理發展。同時,各國都需要加強同非國家層面氣候行動者的合作,如企業、科研機構等。政府、私營部門及金融機構應共同促進氣候政策發展,推動系統性變革。
  • 提振全球氣候治理雄心的中國擔當
    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更受關注,亟需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共同行動。文/葛晨 喬繼紅  為紀念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聯合國及有關國家12月12日以視頻方式舉行氣候雄心峰會。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減排成績單亮眼!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作表率
    報導稱,中國正在為生態能源做更多的投資。根據國際能源署提供的數字,按發電能力計算,全球40%的新建生態發電廠建在中國。如果聚焦太陽能發電,中國的排位更靠前。《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援引美國環境相關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的調查結果稱,全球有49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0年前轉為減少,中國位列其中。
  •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
    對此,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指出,多年來中國政府始終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巴黎協定》的達成和快速生效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奉勸美國,集中精力履行好自己的承諾和責任,採取切實行動與各國一道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碳強度下降納入約束性指標  近日,美國國務院官網發布的這份名為《中國破壞環境》的「事實清單」,指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等。
  • 全球氣候治理問題上的中國擔當
    習主席的講話所傳遞出的積極理念為大會營造了樂觀的氛圍,注入了強大信心,激發起與會各方的普遍認同和強烈共鳴  文/王瑞彬  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30日出席巴黎氣候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
  • 《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加速電氣化與可再生電力可助中國邁向碳中和...
    央廣網上海12月2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上海峰會上發布了《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報告詳細討論中國邁向碳中和目標的可能路徑,其中包括中國工業和公路交通等領域加速電氣化,並加速部署可再生電源等零碳電源。 「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 減排二氧化碳,中國按下快進鍵!
    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意味著中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做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快進鍵。 我們為何要提出這樣的目標與願景?對產業、投資等領域有哪些影響?全社會又該如何不斷付諸努力?生態環境部近日舉辦「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一一回應了這些問題。
  • 中國引領全球氣候治理
    「中國現在致力於向世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深入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當今世界需要中國這樣負責任的國家在全球生態環境議題中發揮引領作用。」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強調。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關乎人類未來。
  • 中國為全球環境治理作貢獻(環球熱點)
    中方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將堅定不移加以落實。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面臨挑戰,國際社會矚目中國「成績單」。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曾由衷稱讚,「中國是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帶頭人。」
  • 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 宣講...
    2020年12月12日,在各國領導人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的日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了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了我國自主貢獻的一系列新舉措,提出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和增強信心的三點倡議,號召各國共同努力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
  • 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全球氣候治理向何處去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生分析了三點影響:  第一,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以及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不再履行自主減排承諾,將使減排國際行動大打折扣;  第二,美國不再履行資金援助承諾,使得發達國家每年1000億美元的出資目標難以實現,增大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資金的缺口,削弱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會遲滯全球低碳技術的革新;  第三,美國退約會降低各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合作的信心
  • 中紀委網站: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治理向何處去?
    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生分析了三點影響:第一,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以及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不再履行自主減排承諾,將使減排國際行動大打折扣;第二,美國不再履行資金援助承諾,使得發達國家每年1000億美元的出資目標難以實現,增大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資金的缺口,削弱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會遲滯全球低碳技術的革新;第三,美國退約會降低各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合作的信心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提出「三心」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並提出倡議。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專家: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宋承傑):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減排承諾引發世界矚目和國際社會的熱烈反響。義大利環保專家西爾維斯特裡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此舉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
  • 外媒:中國推進"美麗中國" 為應對全球變暖貢獻力量
    中國網11月30日訊 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世界氣候大會)將於巴黎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開幕活動,並與有關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就雙邊關係、共同推進巴黎協議談判進程等交換意見。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將會在未來全球經濟治理架構形成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做出中國貢獻。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15日就有關情況接受採訪。展現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和「增強信心,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3點倡議。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哪些新氣象
    在這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一些相關職能從其他部委轉至這個年輕的部委,備受關注的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在今天生態環境部的例行發布會上,氣候司司長李高首次在發布會上亮相,媒體都在關注轉隸之後的氣候司有哪些新氣象。
  • ...對話丹佛斯中國區董事會主席:中國承諾提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信心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中歐綠色合作領域的一系列表態提振了全球信心,在歐洲引起廣泛關注。對此,熱點觀察評論員對話丹佛斯集團中國區董事會主席雷德文,以駐華歐企的視角加以評述。丹佛斯成立於1933,是一家總部設在丹麥的全球性跨國公司,被認為是電氣化、數位化和智能製造領域的全球領導企業之一,致力於為合作夥伴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