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降水變化過程

2020-10-22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徐德克等-GPC: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降水變化過程

近百年來我國季風區降水,正在經歷由1970年代之前的「北澇南旱」過渡為1970年代之後的「南澇北旱」氣候狀態,已對我國的社會、經濟和農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現今的我國季風區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的長期演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近萬年來的東亞季風變化,是否受到千-百年尺度自然周期影響?今天的南旱北澇或者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演變,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氣候過程?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徐德克副研究員與國內同行合作,選取了我國東部季風區高精度定年和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一條為東北瑪珥湖年紋層花粉記錄,另一條為長江中遊地區洞穴石筍磁性礦物記錄。分析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圖1)。東北地區孢粉記錄反映9260年以來周邊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揭示出適應強夏季風降水存在千年尺度以和500年準周期性變化(圖2,圖3):在千年尺度上,夏季風降水強盛期出現在~7000-5500 cal yr BP,減弱期出現在~1400-300 cal yr BP;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8630-8370, ~8080-7820, ~7550-7280 cal yr BP等時段(圖2,圖3)。另外,石筍磁性礦物記錄揭示出8580年以來長江中遊地區的季風降水變化,在千年尺度上,季風降水減弱期出現在~7000–5500 cal yr BP,強盛期出現在~1400–300 cal yr BP;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8560-8320, ~8070-7820, ~7570-7090 cal yr BP等時段(圖2,圖3)。在千年尺度變化過程上,兩個地區存在明顯反向變化模式,而在500年周期相位上,長江中遊地區滯後東北地區約幾十年到200年之間。我國南北方降水千-百年尺度不同步的現象與低緯度地區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的頻率密切相關。

圖1小龍灣與和尚洞位置圖

圖2小龍灣櫟屬花粉與和尚洞磁性礦物記錄

圖3 小龍灣和和尚洞時間序列分析對比結果(a)帶通濾波(b)小波交叉譜在500年周期上,東北地區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8630-8370, ~8080-7820, ~7550-7280, ~6990-6640, ~6380-6130, ~5940-5780, ~5590-5340, ~5080–4790, ~4520-4260, ~4000-3750, ~3510-3280, ~3030-2800, ~2570-2330, ~2080-1830, ~1580-1350, ~1110–870, ~620–360 cal yr BP 和~ 90 cal yr BP - ~2005 CE;長江中遊地區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8560-8320, ~8070-7820, ~7570-7090, ~6850-6580, ~6340-6080, ~5870-5630, ~5410-5170, ~4930-4690, ~4470-4220, ~4000-3620, ~3380-3130, ~2890-2650, ~2400-2160, ~1930-1720, ~1510-1290, ~1050–820 和~ 560–330 cal yr BP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南北方500年氣候周期,是疊加在全新世氣候總體變化趨勢上的(圖2)。根據全新世總體趨勢和500年自然氣候周期的背景下,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而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加豐沛的季風降水。

研究成果發表於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徐德克*,呂厚遠*,儲國強、沈才明,李豐江,伍婧,旺羅,李浩,餘英浩,金映豫,吳乃琴.Asynchronous 500-year summer monsoon rainfallcycles between Northeast and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0, 195: 103324. DOI: 10.1016/j.gloplacha.2020.103324.)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高端人才項目共同資助。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
    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僅有近百年歷史,因此,要客觀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近萬年來的東亞季風變化是否受到千-百年尺度自然周期的影響?現今南旱北澇或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演變,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氣候過程?
  • 科學家預測:未來200年長江中遊將迎更豐沛季風降水
    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但對於從全新世早期(農業開始的1萬年前後)到晚期,在這段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中,由於缺少精確定年的、高解析度氣候記錄,缺少精確定年的人類活動和文化變遷的定量指標,一直是影響研究長期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關係的瓶頸。
  • 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研究獲進展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未來是否有可能再次發生該類似的突變事件?
  • 地球環境所發現全新世最強的千年尺度亞洲季風減弱突變事件
    早期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氣候相對溫暖且穩定的全新世,仍然存在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氣候變化事件。這些快速氣候變化事件在格陵蘭冰芯溫度記錄、北大西洋冰筏沉積、中低緯熱帶-副熱帶季風等眾多古氣候檔案中均有檢出。
  • 全新世的氣候突變
    因此,認識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說明全新世在地球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簡略回顧一下地球氣候的歷史,至少近兩百萬年的歷史。儘管這對於有46億年歷史的地球而言幾乎只相當於一天中幾分鐘的短暫時間。  大約240多萬年前地球進入所謂第四紀,其氣候特點是冰期-間冰期交替,地質學家稱之為旋迴。旋迴的時間即周期以萬年計,但是並不穩定。近70萬年來以10萬年周期為主。
  • ...學者重建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近日,蘭州大學李國強教授研究組在我國青藏高原及西北乾旱區過去氣候變化模式及驅動機制研究取得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組重建了25萬年以來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及西北乾旱區降水變化歷史
  • 研究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中亞地區全新世乾濕變化是古氣候學具有爭議性的前沿科學問題。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在全新世亞軌道(指多千年)尺度上,來自中亞石筍、湖泊、黃土等載體的乾濕變化結果,有的顯示與亞洲季風區同步,也有的呈反向變化,制約對其動力學機制上的理解。近年來,基於湖泊、黃土等記錄的結果,大體支持中亞核心區全新世以來持續變溼。相比湖泊而言,黃土記錄有限,具有高精度年代標尺的全新世黃土記錄仍有待補充。
  • 季風降水先減後增,人類能否「翻雲覆雨」?
    導語:季風是氣候學中重要且廣為人知的概念,和大家熟悉的東亞季風一樣,南亞季風是全球季風系統中的另一分支,主要影響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部等區域的氣候。我們將推出「南亞夏季風三部曲」系列文章,為大家介紹南亞夏季風的氣候特點、歷史演變、影響因素及其在未來的可能變化。下文為該系列的第一部,主要介紹人類活動對南亞夏季風的影響。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對過去多時間尺度冬季風強度變化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當今和預測未來冬季風變化。主要基於中國黃土,已對全新世之前構造、軌道和千年尺度上東亞冬季風變化有了清晰認識。但關於全新世其多時間尺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存在爭議,不同載體(如黃土、海洋、湖泊、模擬等)的重建結果差異較大,動力學解釋也呈現多樣化。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近50年來,我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而暴雨日數呈現增加趨勢,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和短時強降水發生風險增加。數據顯示,西北和長江流域極端強降水事件增加,長江中下遊增加趨勢更為顯著。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儘管我國年降水量變化基本沒有線性趨勢,但過程降水強度在增加,降水區域性差異較為明顯。
  • 全球變暖使北美季風減弱
    然而,目前仍然不清楚隨著溫室氣體的增長,北美季風將如何發生變化,尤其是因為水平解析度較低以及系統性的海表溫度偏差限制了其數值模式模擬的可靠性。10月9日《自然·氣候變化》刊載「北美季風隨全球變暖而減弱」(Weaken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monsoon with global warming)一文,研究人員利用解析度為50公裡的全球氣候模式來研究季風對大氣CO2增長的響應,這種模式可實際代表季風氣候學及其天氣尺度的變率。研究發現,季風對CO2倍增的響應容易受海表溫度偏差的影響。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前人研究基於模式模擬指出熱帶火山爆發會使季風區降水減少,季風環流減弱,並歸因於海陸熱力差異的減小。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緯度的火山爆發會通過影響環流對季風降水產生不同影響,但物理機制解釋仍存在不足。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季風區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為區域內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用水。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丹麥 Dansgaard通過對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發現極地地區降水中氧、氫同位素比率(δ18O 和 δD)變化與溫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進而,他提出分析冰芯中氧、氫同位素比率變化便可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的思想,從此拉開了冰芯氣候環境記錄研究的序幕。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由於西南季風帶來的強降水,使孟加拉國和印度東北部地區洪澇嚴重
    當然,作為一個地理自媒體,今天主要探討的還是地理專業知識,我們知道我國多旱澇災害是有潛在的氣候原因的,我國東部的季風氣候,降水本身就具有季節變化大和年際變化大的特點,今年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帶來的水汽所產生的降水遠超常年平均水平,這是造成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
  •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
    為什麼說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強了我國的季風環流形勢?盧達晨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也就是提個醒答:【熱力作用】冬季,青藏冷高壓的建立,在高原以東的平原上空產生東北風(低壓北部),使來自蒙古高壓的冬季風勢力增強,擴大其影響範圍; 夏季,青藏熱低壓的形成,其長軸所在的平均位置處在北緯32°附近,使高原東側的西南季風加強,並影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延伸,加強了東南季風的勢力,增加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