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地質歷史災變後 地球氣候系統會自我修復新知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為什麼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一段較長的冷期後,便迅速經歷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隨後又再次重複?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這種冷暖轉變的背景時發現,這涉及到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該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第四紀科學與全球變化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洪冰課題組與阿根廷、日本等國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地學期刊《地球科學評論》上提出證據,表明來自北半球高緯度巨量的融冰洪水傾瀉入北大西洋,導致大西洋經向倒轉環流的運轉變慢甚至停止,從而導致地球系統能量的重新分配,讓北半球變冷而南半球變暖,出現一個正相的半球熱梯度或半球間溫度反差,使得地球熱帶輻合帶和南半球西風帶的平均緯度位置向南極方向移動;與此同時,起源於南半球的印度洋夏季風強度也隨之轉弱。

  洪冰介紹,這種變化過程顯示了北半球對南半球的影響,而南半球是否影響、如何影響北半球,還未可知。他們的這項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南半球西風帶的活動特徵,指出在大約南緯47度附近存在一個風力最強又相對穩定的核心區;南半球西風帶對不同相位的半球間溫度反差的響應,表現為以大約南緯47度為軸,向地球南極或赤道方向擺動的過程。

  此外,研究認為在末次冰期一系列突出的寒冷事件中,當災難性的融冰洪水對地球氣候系統造成衝擊時,也同時啟動了地球氣候系統的自我修復過程。其結果不僅把更多大洋深處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環境中,導致南北半球的不同變暖,也增強了對南大洋深層水的拉動作用,並最終導致大西洋經向倒轉環流重新加快運轉,使北半球變暖而南半球變冷。

  研究結果凸顯了南北半球氣候系統的關聯特徵,特別是南半球西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面對地質歷史上的重大災變,地球氣候系統具有自我修復能力。這一成果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記者趙漢斌)

 

相關焦點

  • 如何更好重建地質歷史時期的全球氣候
    但困難之處在於,許多現有數據偏向特定區域或特定類型的環境,而無法完整描繪地球古代的溫度。近期,來自美國雪城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了一項名為「解釋古代海洋表層溫度的動力學框架」的研究,目的是解決現有古氣候數據與整個地球歷史上給定緯度上「真實」平均溫度之間的偏差。
  • 新知| 來自史上生物大滅絕的啟示——人類:年輕物種保護好地球
    交匯點訊 近日,周刊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一個由中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固體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新近發現4億多年前地球史上出現的首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僅發生在短短20萬年之間。這一成果,為人類精確研究大滅絕的成因和發生機制提供了重要依據。  地球為什麼會發生生物大滅絕?研究大滅絕有哪些重要意義?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極端氣候事件會通過影響重大工程設施本身、重要輔助設施尤其是重大工程所依託的工程地質環境,導致地質災害,從而進一步影響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並對重大工程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產生重要影響[6]。如「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三大洲,涉及70多個國家,44億多人口,沿線國家與地區地質構造複雜,極端氣候事件及自然災害頻發。
  • 透過地球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地質地球所關於黃土古氣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第四紀時期北極冰蓋的增長與消融主導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全球冰期(寒冷期)−間冰期(溫暖期)氣候的交替出現。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主要來自深海氧同位素記錄,但是學術界逐漸認識到後者實際上反映的是兩極冰蓋變化的綜合環境效應,並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溫的嚴重影響。北極冰芯的連續環境記錄僅能夠追溯至第四紀晚期,如何獲得更老時期高緯氣候和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成為古全球變化研究的重大命題。
  • 通過地球的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麻煩的是,許多現有數據偏向特定區域或特定類型的環境,而不是完整描繪地球古代溫度。來自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了一項名為「解釋古代海表溫度的動力學框架」的研究,目的是解決位置偏愛的古氣候數據與整個地球歷史上給定緯度上真實平均溫度之間的偏差。
  • 薦書| 深解地球
    最後的地球革命現在是理解過去的鑰匙作為證據的漂礫《聖經》記載的大洪水和地質洪水第六章 亞當之前的世界地球最後一次革命之前奇特的爬行動物的時代新的「地層學」繪製地球的長期歷史緩慢冷卻的地球第七章 打破共識地質學和《創世記》令人不安的局外人災變還是漸變?
  • 什麼是地球系統科學?
    維爾納茨基及其著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氣象學家洛夫洛克認為生物與地球組成了一個類似生物的有機體,其擁有一個全球規模的自我調節系統,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強調生物圈對全球環境的調節作用,認為地球表面的氣候和化學成分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地質學家們根據我身體表面留下的蛛絲馬跡(地質遺蹟),通過全球性的、系統性的對比研究,把我46億年的地質歷史劃分為「宇和宙」,「界和代」,「系和紀」,「統和世」。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巖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地質年代
    地球的歷史大約46億年前,我誕生了。我的出生有著極其不尋常的歷史。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為我的誕生提出了「星雲假說」,他推測,46億年前,宇宙間有一個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大星雲。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巖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巖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
  • 地球的歷史
    【關鍵術語】地層、層理構造、化石、地質年代、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殼運動【學習重點】1.地層與化石研究對認識地球演化的主要作用。2.地球地質歷史的年代劃分。3.地質年代表與地球的演化過程。【知識梳理】一、化石和地質年代表1.地球的歷史:約46億年,研究地層是認識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
  • 地球的過去可以揭示氣候系統動力學的哪些方面?
    人們對地球的過去了解的越多,就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變化(NRC,2011年)。我們現在生活在人類世,人類已經成為地質因素(Crutzen, 2006)。地質歷史上需要數千到百萬年才能發生的變化,現今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就可以發生。幾千萬到幾億年間被埋藏和轉化的碳,在百年時間尺度內就可以重新回到了大氣中。
  • 地球氣候的演變歷史
    他開創了測量冰芯包裹氣體性質的古氣候研究領域:建立了冰期與間冰期生物圈生產力與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關係,發展了海盆全球尺度碳通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檢測系統,為進一步認知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浙江再現百年前滅絕生物,地球在自我修復,科學家卻開始擔憂
    同樣地,地球除了會經歷生物大滅絕之後,還會經歷生物大爆發,兩者環環相扣,像是一個閉環,所以不少科學家表示,地球可能會自我修復,比如說此次在浙江發現的已經消失滅絕了135年的生物,如今又再一次出現在我們視野中,這意味著什麼呢?
  • 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地球上的氣候從長期看是不穩定的,具有連續波動的性質。只有一系列波動長期向一個方向變化,並使自然地理環境其他因素發生改變時,才算是氣候變遷。比如較長時期的氣候演變,各種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如地質時期氣候演變、歷史氣候演變和現代氣候變化等。由於氣候觀測記錄年代短,研究氣候變遷,經常使用各種代用資料,從各個方面尋找線索,復原過去各時期的氣候。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約2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化事件。原本相連的歐洲-北美-南美-非洲聯合古陸解體,中間出現大西洋開裂。滔滔海水之中,冒出綿延上百公裡的火山群,它們夜以繼日地噴發,濃煙和火山灰遮天蔽日,地質歷史上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的序幕就此拉開。
  • 「人類的」紀元會登入地質年代表嗎?
    說起地質年代表,你會首先想到什麼呢?生物大爆發的寒武紀、造就有史以來最大滅絕的二疊紀、還是孕育了恐龍帝國的侏羅紀?無論你想到什麼,今後,我們很可能就會在這張橫貫四十六億年的地質年代表中,看到屬於我們人類自己的世代了。作為一個物種,憑藉著自己的影響力而冠名於地球系統的編年史,從目前來看只有人類一家。但是,請別急著歡呼。
  • 地球系統科學(地球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概述 ,信息量很大!
    地球已逐漸進入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2015年12月,全球197個國家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決定共同減少全球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此時地球系統科學已經牢牢地紮根在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社會需求和地球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的基礎之上。
  • 核彈夷平喜馬拉雅山 三峽改變氣候?地球的黑歷史告訴你答案
    核彈關於核武器的錯誤說法還有不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核武器可以改變地質結構,從而影響氣候等。最近一段時間南方洪水災害嚴重,三峽成了部分人攻擊的靶子,認為它也是影響氣候的罪魁禍首,還有人擔心它在戰爭期間不堪一擊。
  • 地球進入「人類紀」?
    科學界一般認為,在中生代晚期的白堊紀,地球內部活動非常頻繁,到處都有火山爆發,一顆與海南島大小相同的隕石撞擊地球並墜落在墨西哥灣,引發全球氣候驟變,大部分生物滅絕。 與恐龍滅絕一起作為該事件的地質歷史記錄的,還有中生代與新生代之間出現的一層薄薄的黏土,它的銥含量非常高,這種元素並不是地球本身創造的,而是外星球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