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
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
【關鍵術語】
地層、層理構造、化石、地質年代、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殼運動
【學習重點】
1.地層與化石研究對認識地球演化的主要作用。
2.地球地質歷史的年代劃分。
3.地質年代表與地球的演化過程。
【知識梳理】
一、化石和地質年代表
1.地球的歷史:約46億年,研究地層是認識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
2.地層和化石
(1)概念及特點
(2)研究意義:通過研究地層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歷史和古地理環境。
3.地質年代表
(1)劃分依據:全球各地的地層和古生物化石。
(2)時間單位:宙、代、紀。
(3)地質年代
二、地球的演化歷程
1.前寒武紀
(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5.41億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佔地球歷史的90%。
(2)演化特點
①大氣演化:由原始大氣的無氧環境演變為有氧環境。
②生物演化
③地質礦產:重要的成礦時期,大量的鐵、金、鎳、鉻等礦藏出現在這一時期的地層中。
2.古生代
(1)時間:距今5.41億年~2.52億年,可分為早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和晚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地殼運動劇烈,形成聯合古陸。
②生物演化
③地質礦產: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3)古生代末期,發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幾乎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
3.中生代
(1)時間:距今2.52億年~6 600萬年,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板塊運動劇烈,三疊紀晚期聯合古陸開始解體,各大陸向現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
③地質礦產: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1)時間:距今6 600萬年至今,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
(2)演化特點
①海陸演化: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地殼運動劇烈,形成了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③氣候演化:第四紀時期,全球出現數次冷暖交替變化,目前地球處於溫暖期。
【重點透析】
1.如何判斷地層的形成時間早晚?
(1)按巖層的排列順序來判斷:在正常情況下,沉積巖層總是按順序排列的。一個未經變動的沉積巖層,下老上新。但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巖層可能會錯綜複雜,有的已缺失,有的甚至層序顛倒或破壞,這就需要根據化石確定地層順序和時代。如右圖, A、B、C、D表示巖層,且巖層年齡A>B>C>D。
(2)按地層中所含化石的結構來判斷:由於生物的演化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故地層中所含化石越低級、越簡單,地層就越古老,反之就越年輕。
(3)按照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計算巖石的絕對年齡:巖石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會以不變的速率逐漸衰變,成為非放射性的子體同位素,同時釋放出能量。因此只要在溫度、壓力等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就能獲得正確的數值,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巖石或礦物的年齡。
【溫馨提示】在掌握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中,重點抓住以下幾條線索
(1)時間變化:從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記憶)。
(2)動物演化: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
(3)植物變化:海生藻類時代→陸上孢子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
2.如何判斷地層形成時地理環境狀況?
(1)通過地層中所含化石來判斷:如若巖石中有三葉蟲化石,由於三葉蟲屬於海生無脊椎動物,故發現地層中有三葉蟲化石,就說明該地層形成於古生代早期,且為溫暖的海洋環境。
(2)通過地層中所含的礦產或巖石類型來判斷:若某地層中有煤層分布,則說明該地層是在森林茂密的陸地上形成的。若某地層中的巖石主要是石灰巖,則其形成時多是溫暖的淺海環境。
3.恐龍為什麼會滅絕?
恐龍到底是怎樣滅絕的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給出正確的答案,但卻有十幾個滅絕的假說,認可度比較高的滅絕假說有:
(1)隕星碰撞說:這與6 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千米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向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滅絕了。
(2)氣候變遷說:6 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氣中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
4. 恐龍的滅絕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啟示一:從「災變論」的觀點出發,人類對未來要有必要的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對災害的研究、認識和掌控能力,從而進行有效的防災減災。
啟示二:依「漸變論」的觀點,人類應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首先是人類數量爆炸性增長已接近地球的最大承載能力。
啟示三:過多的恐龍對資源的過度消耗使資源枯竭是恐龍滅絕的重要原因,人類今天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
【典型例題】
右圖為「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示意圖」,讀圖回答3~5題。
3.在①時期以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B.大氣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C.地球上只有一些無機質
D.出現了藍藻
4.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揭開欣欣向榮的生物系統演化進程序幕的是 ( )
A.原核生物 B.爬行動物 C.真核細胞生物 D.無脊椎動物
5.動物由海洋向陸地發展的時期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題,讀圖可知,①時期以前為地球初期發展階段,此時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氣。故選A。第4題,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揭開欣欣向榮的生物系統演化進程序幕的是無脊椎動物的大量出現。故選D。第5題,動物由海洋向陸地發展的時期是古生代末期。故選C。
【答案】3.A 4.D 5.C
6.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經過科學探索,6500萬年前的一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直徑長達10公裡,以40公裡每秒的速度撞擊了如今位於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撞擊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噸當量的TNT,留下了直徑超過180公裡的超巨型撞擊坑。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撞擊地球的這顆巨型隕石中存在一種金屬銥,其含量是正常巖層含量的200倍以上,並且還在巖石中找到了衝擊石英的證據,只有小行星的猛烈撞擊才會留下這樣的痕跡。
(1)圖中所示的地質年代是 代,動物界正是 動物的時代。
(2)有不少科學家認為,圖中大型動物滅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並且找到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證據。這些證據是什麼?
(3)物種滅絕對人類的危害有哪些?
(4)這個年代之所以是主要的成煤期,主要是因為陸地植物中 植物佔據主要地位。
【解析】第1小題,圖示景觀是中生代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出現在距今2.52億年~6 600萬年的中生代,這一時期爬行動物盛行。第2小題,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中生代地層內,科學家發現銥元素的含量異常,高出相鄰巖層平均值的30倍左右。銥元素在地球表面並不常見,而隕石中卻經常存在銥含量較高的現象。而且還發現了隕石坑,這都成為支持小行星撞擊地球假說的證據。第3小題,生物基因資源減少,生態失去平衡,直接影響人類活動。第4小題,這個時期由於裸子植物在陸地上佔據主要地位,所以是地質歷史時期最主要的成煤期。
【答案】(1)中生 爬行 (2)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地層內,科學家發現銥元素的含量異常。銥元素在地球表面並不常見,而隕石中卻經常存在銥含量較高的現象。在美洲尤卡坦半島的北部海岸,地質學家發現了一個部分淹沒在海中的隕石坑,直徑180~200 km,隕石坑中到處開裂的巖石表明,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爆炸。這是中生代小行星撞擊地球最可能發生的地點。(3)物種滅絕是生物基因庫的巨大損失,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自然界的平衡。 (4)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