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簡史:人類真的很渺小

2020-08-27 探古趣史

之前有粉絲私信,說考古學是不是歷史學的分支,那我們接下來就說一下,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今天從地質學中的地球歷史說起。

首先,要明確考古學的學科性質,它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當然是不屬於歷史學的,它是後來從歷史學中分離出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因為它在基礎研究方面,有自然科學屬性,而在歷史闡釋方面,又具有人文科學屬性。也就是說,它既屬於自然科學,也屬於人文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交叉學科。

既然它有自然科學屬性,那麼它與地質學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人類是在地質學上第四紀才產生的,所以,要研究人類歷史,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地質學以及古生物學。

眾所周知,地球形成於距今約46億年,在地球形成後,發生過許多次地殼運動,每次地殼運動都會使自然環境以及生物發生巨大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使不能適應變化的生物趨向絕滅或者發生變化,而變化就出現了新的生物屬種。地球可以分為五個「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然後將每個「代」下再劃分「紀」,再將「紀」下分「世」。

附上一張表,一目了然:


地質年代表


太古代

地球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太古代早期,地球是個熾熱的球體,地球上無水、無空氣,更沒有生命。

太古代中期,地球上有了水和空氣,這也是產生生命的條件,於是生物開始出現。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物是菌藻類,距今約32億至36億年前,有了最早的菌藻類。在南非太古代地層中,發現了肉眼看不到的杆狀細菌和圓球狀藻類。

元古代

包括震旦紀,距今18億到6億年。元古代晚期,世界各地普遍出現肉眼可見的藻類

古生代

「古老生命的時代」,距今約6億到2.7億年。可以分為六個紀,即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地史上,前三個紀為「早期古生代」,後三個紀為「晚期古生代」。

古生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它是「古老生命的時代」,所以古生代有一些重要特徵:在早期古生代,陸地上沒有生物,重要的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其中尤以無脊椎動物最為重要,所以這一時期是一個「以無椎動物為主的時代」。三葉蟲和筆石是早期古生代較為重要的兩類低等無脊椎動物。這一時期的植物是一些低等的生活在海洋中的藻類,還沒有發現高等植物


三葉蟲

三葉蟲


三葉蟲化石

早期古生代末(晚志留紀),發生了一次劇烈的地殼運動,許多地區的海洋隆起成為陸地,原來生活在海裡的海生藻類也隨之登陸,並向陸生植物發展。而登陸的藻類經過一段適應以後,演化成了原始的陸生植物——光蕨類。


蕨類


蕨類化石

隨著時間的推進,到了泥盆紀,距今約4億到3.5億年,低等的無著推動物演化為魚類(低等脊椎動物)。這一時期,泥盆魚類大量繁育,所以,泥盆紀又被稱為「魚類時代」。石炭紀,距今3.5億到2.7億年,兩棲類開始繁育。二疊紀,距今2.7億年到2.25億年,兩棲類維續發展。所以,這兩個時期,也就是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史上稱為「兩棲類時代」。石炭紀是陸生植物大發展的時期,而陸生植物的大發展是形成廣厚煤層的重要條件,所以,石炭紀是地史上的重要的成煤時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煤炭資源,主要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


泥盆紀魚類


石炭紀森林


二疊紀爬行動物與海洋魚類


中生代

距今約2.25億年到7000萬年,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一時期是爬行動物興盛的時代,廣泛分布於水、陸、空,總稱為「恐龍」。人們所熟知的侏羅紀,距今1.8億到1.35億年,更是恐龍最繁盛時期。除了爬行動物,有一種軟體動物——「菊石」也非常興盛,相比爬行動物,它們主要稱霸於海洋,所以,中生代又稱為「菊石時代」。中生代後期,爬行動物向兩個方向演化:一類向鳥類演化,一類向哺乳動物演化。這一時期植物方面,蕨類植物衰退,裸子植物繁育。


棘龍蜥腳類恐龍


菊石化石


新生代

這是地史上最近、也是最晚的一個時代,距今約7000萬年到現代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兩個紀又可以分「世」。第三紀,距今約7000萬年到300萬年,分早晚兩期,早第三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晚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紀,距今約300萬年到現代,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正如我們在之前的文中提到過,一般認為,距今約300萬年,人類產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統稱石器時代,或者史前時期),以及後來的歷史時期(我國的青銅時代、鐵器時代,或者說是夏商周及其以後各個時期)。


漸新世到更新世的巨齒鯊


新生代,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特徵:

第一,棵子植物大量絕滅,為被子植物所取代。被子植物是植物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產物,是高等植物,被子植物的最大特點是果實,種子包裹在果皮內。現代的綠色開花植物,即有花植物,如楊、柳、果樹和各種禾本科農作物等,都屬於被子植物。

第二,爬行動物大量絕滅,被哺乳動物所取代。哺乳動物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恆溫、胎生、哺乳是其特徵,而人類是最高等的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發展到新生代後,並沒有停止演化,而是繼續向各個方向演化,但是種類、數量及速度都達到了高峰。

我們尤其要強調的第四紀,有兩個特點:

第一,人類在地球上開始出現;

第二,出現全球的冰川作用,這就使古地理、古氣候和古生物都發生多次波動變化。在第四紀的更新世初期,距今約300萬年到120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舊石器時代,全新世是地史上的現代,自然環境和現代相似,全新世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如果把地球歷史比作一天24小時來計算,那麼,我們人類從產生到現在相當於哪個時間段呢?最後,大家對照下面這個表,就一目了然了:


如果把地球歷史比作一天24小時

相關焦點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一部人類歷史的說明書
    ——赫拉利《人類簡史》距今135億年,物質原子出現,物理學、化學出現,距今45億年,地球形成,距今38億年,有機生物形成,生物學開始出現,距今250萬年,非洲人屬開始演化,距今30萬年,人學會使用火,距今1.2萬年,農業革命開始,距今5000年,出現最早的王國,距今200年工業革命開始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時間地圖》 | 這三本書,為您娓娓道來.
    科學革命之後,人類獲取知識的公式:知識=實證數據 × 數學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們會收集相關的實證數據,再用數學工具加以分析。人文主義時期,人類獲取知識的公式:知識=經驗×敏感性想知道某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連接到自己內心的體驗,並以敏感性來觀察它們。
  • 《地球簡史——46億年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我向大家推薦一本關於生命科學的科普讀物——《地球簡史》。它是一本配有精美繪圖和詳細文字說明的繪本,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明了地介紹了地球的發展歷史,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我一直很好奇我們人類是怎麼來的?地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爸爸媽媽回答不了我,我在書本中找到了答案,真是太令人興奮。《地球簡史》從46億年前開始介紹地球誕生。
  • 人類簡史摘抄及感悟
    經過幾次斷斷續續地閱讀後,終於把《人類簡史》讀完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度覺得自己自己理解力有問題,就是自己智商有問題。真的太難懂了!書裡包含太多學科的知識。而《人類簡史》的翻譯工作更是得到作者赫拉利的加持:「提到本書的英文版是以英美讀者為考慮,舉的多半是西方讀者較熟悉的例子,但希望編輯及譯者要以華文讀者為考慮,如果能有更貼切的例子,不妨和他討論修改。而且如果過程中有什麼疑問,都歡迎直接寫信向他詢問。」因為多方的努力,才有了現在中文版的《人類簡史》。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地質學家探究漫長歲月中地球上發生的那些事兒,是否真實可信?這是個問題。一百多年來,伴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地質古生物學中很多已經成為定論的內容,都在不斷地改寫。可以這麼講,自然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被改寫的歷史。探究生命演化的奧妙,不僅與科學研究有關,更和人文情懷有關,因為這些年來生態環境變遷,和人類的生存現狀緊密相連。
  • 你不得不看的一本關於人類的書《人類簡史》
    所以對於人類的起源,我們會有來自本能的好奇,這種好奇心驅使著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所以我在人人書上發現這本《人類簡史》的時候,內心是無比激動的,甚至毫不誇張地說,飽含激情。 記得畢淑敏的《非洲三萬裡》這本書裡曾寫到人類的祖先「露西」,露西包括同一個體40%的骨架,是迄今發現的所有距今10萬年以前的人類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副了,於是,她成了獲得最多肯定的人類祖先。
  • 他山石5周年|《人類簡史》作者、歷史新銳尤瓦爾·赫拉利
    在今年疫情之初,《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金融時報》近日發表了文章《冠狀病毒之後的世界》,文章探討了疫情之下的人類危機,其中包括監控、隱私、全球合作等關鍵問題,該文繼《人類簡史》一書後,再次刷屏社交網絡(原文閱讀點這裡~)。
  • 現象級神書《人類簡史》知識漫畫出版!把人類歷史變成脫口秀現場...
    他大膽地將時間推回到14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用超越民族國家的視野,打破學科邊界,全面闡述地球上智人的發展歷程,為我們講述地球和人類自己的完整故事。此書一出,便成為「現象級高品質暢銷書」。豆瓣評分高達9.1,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全球暢銷1600萬冊。榮獲2015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獎」,C位當選英國《衛報》評出的「21世紀最好的100本書」。
  • 渺小的人類與浩瀚的宇宙
    宇宙之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宇宙中的星球數量比地球上的沙子加起來還要多,數以萬億。地球可以說在宇宙中簡直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是就在這麼一顆微乎其微的星球上奇蹟般地誕生了生命,在生命的進化過程中又進化出了人類這種高智慧的物種,這不得不說是宇宙的神來之筆。
  • 《人類簡史》用宏觀的視角解讀世界
    《人類簡史》這本書早就是推薦書目榜上赫赫在目的書籍了,不過因為字數繁多,內容稍顯生澀,一直沒有靜心下來讀過。新修訂版根據中國文化、歷史做了內容上的改進,更加貼近中國國情,讀起來有種親切感,所以讓人讀得下去。我的《人類簡史》讀書日就開始了,並且不斷從中發現新視野,欲罷不能了。
  • 《人類簡史》之現代人類起源揭秘—人類是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前言上一篇關於《烏合之眾》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些《人類簡史》的內容,這是簫葉最近在啃的書。很多喜歡歷史的人都看過這本書,並稱之為「奇書」。雖然簫葉才看了一部分,但是對歷史有興趣的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人類簡史》這本書,就是講述著三大革命如何改變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而從這篇開始,簫葉也將跟大家分享一些簫葉從這本書中的收穫。人類其實很渺小之前看過一個科普視頻,讓我直觀的了解到了地球的大小。找了上面2張圖片,大家可以看下。
  • 話說天上星燦: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現和《人類簡史》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耀眼的星星高懸空中,如明燈一般照亮黑暗中的道路……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多少人對天而問,苦苦探索,直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問世才有了答案。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在地球全部生物共同競爭的情況下,人類勝出了,其他的物種被淘汰。縱然是兇猛的獅子和老虎,最終也被人類徵服。在人類勝出之前,有一種生物統治過地球,它就是恐龍。恐龍高大威猛,在地球上處於絕對優勢。恐龍時代,地球屬於恐龍。可是後來恐龍滅絕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它們退出歷史舞臺。
  • 《人類簡史》精華——「宇宙眼」裡的地球人類
    十萬年前,人類曾經只是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族群,對地球上生態的影響力和螢火蟲、猩猩或者水母相差無幾,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人類簡史》的關注點不是某國某朝某代,而是一本試圖寫清人類歷史的書。
  •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讀《人類簡史》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不是一個客觀的人,我不認為人類是一種沒什麼特別的動物。其次尤瓦爾·赫拉利是一個歷史奇人,他寫的人類簡史能「火」遍全球,我是真心佩服。這本書第一章標題就是: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 《人類簡史》:你的未來真的能夠變好嗎?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的《人類簡史》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書籍,視野廣闊,論述優雅,觀點新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尤瓦爾則擴大到反文明的悲觀主義歷史觀,從智人的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無一不是在製造苦難,給人類,也給地球。最好的結果是不要進化,要進化的話,就保持在狩獵採集時代,人們每天打打獵,捕捕魚,今朝有酒今朝醉,日子過得相當的舒坦。
  • 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又脆弱?
    我們常說人類是偉大且特殊的群體,在地球數十億年的歷史當中,誕生了無數的生物,但唯獨人類擁有智慧和情感。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你會發現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又脆弱,甚至,在真相面前,人類可能會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絕望。
  • 「簡史」出版熱 | 人見人愛的「簡史」,真的靠譜嗎?
    最近,赫拉利再接再厲,推出《今日簡史》,力圖為自己的「簡史」三部曲畫上圓滿的句號。不出所料,一輪密集轟炸式的宣傳攻勢後,《今日簡史》再度躋身話題之作的行列。《人類簡史》不過,流行是一回事,質量又是另一回事。赫拉利以及他的著作水平究竟如何,讀者的看法並不統一。拿《人類簡史》來說,將其譽為「驚豔之作」者大有人在。
  • 《未來簡史》:人類步入巨變的前夜?
    從40億年前地球上誕生生命開始,生命的演化都遵循著最基本的自然進化法則,所有的生命形態都在有機領域內變動。但是現在,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改變這一生命模式,進入智能製造和設計的無機領域。    讀懂歷史才能看透未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在全世界有42種語言的版本,在中國也有數百萬冊銷量,讀者讚嘆「原來歷史書讀起來可以這樣有趣」。
  • 讀完《人類簡史》,連三體人都會汗顏!
    繼科幻史詩巨作《三體》之後,一本好書節目又趣味解讀了同樣格局無比宏大的《人類簡史》,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估計三體人看了都會覺得汗顏。然而不看《人類簡史》,估計你很難感受到三體人的這種害怕。從人類歷史來看,科技的發展並非是線性的,而是突然的爆發式增長,速度之猛烈讓人類自己都措手不及。人類委屈了兩百多萬年,從認知革命到科學革命是人類揚眉吐氣的7萬年,但科學革命僅僅發生了500年就造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1500年人類的生產總值不過是近500年的千分之四。
  • 2019年閱讀100本書分享之《人類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的意圖很清楚:我們並不總是地球上唯一的人類。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是唯一的。《時間簡史》不同於傳統的歷史書,它試圖通過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概念而不是事件來解釋歷史。它詢問事物為什麼與各種力量有關,並徹底地質疑它們,而不僅僅是說它們發生了。第四部分從金錢、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對世界進行評價。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集中在環境保護主義的重要性上,鼓勵讀者思考他們在地球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而不僅僅是作為人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