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重建地質歷史時期的全球氣候

2020-09-10 外面的精彩

最新研究成果刊登於GRL

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的關鍵,首先需要能夠利用過去準確的溫度記錄。通過重建過去的緯度溫度梯度(赤道和兩極之間的平均溫度之差),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預測大氣流動,來判斷熱帶和極圈之間的溫帶地區所在的位置。但困難之處在於,許多現有數據偏向特定區域或特定類型的環境,而無法完整描繪地球古代的溫度。

近期,來自美國雪城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研究人員,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了一項名為「解釋古代海洋表層溫度的動力學框架」的研究,目的是解決現有古氣候數據與整個地球歷史上給定緯度上「真實」平均溫度之間的偏差。

海洋環流及地球不同緯度海水錶層溫度

研究人員認為,準確估算古代海洋的溫度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重建過去全球氣候條件的最佳工具,其中包括平均全球溫度和緯度溫度梯度等指標。而一旦能夠建立氣候模型,則提供了預測未來世界的一把情景。這一研究中用來預測未來的模型,能夠很好地模擬,因此這一研究結果的意義非常重要。在這項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來自過去的全面,採樣良好的數據。

為了確定古代溫度,地質學家採用了一些替代指標,這些替代指標是化學或生物標記物,記錄了保存在海底或大陸上的沉積物的溫度。由於古老的海底沉積物最終會進入地幔重熔再循環,因此海底沉積物的數據有一個「有效期」。因此,大多數古代溫度替代指標來自大陸邊緣或內陸淺海中積累的沉積物,在這些沉積物中可以記錄持續更長時間的信息。

研究人員使用來自現代海洋的溫度數據揭示了一致,可預測的模式,其中海洋表面比該緯度的預期溫度更高或更低,或多或少是存在季節性差異的。而最大偏移恰好代表著地質歷史時期中的兩種不同環境,知道兩種環境與全球平均水平有何偏差,能更好的解釋所獲得的數據。

a.現代海洋溫度採集點位置 b.地質歷史時期獲取的溫度

上圖a是現代海洋數據採樣點,而b中彩色點是地質歷史時期的數據與黑白色現代數據的對比,發現過去的研究數據基本都落在了季節性偏暖的水溫區,說明來自淺海或局限海(例如,地中海和波羅的海)的數據顯示,海表溫度比全球平均海洋表層溫度要高。而這一發現的理論意義是,即過去對古生代(約5.4億-2.5億年前)全球海洋表層平均溫度的估計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當時大部分數據來自淺海。

即使在2.5億年之後的研究中,絕大多數的海面溫度估算值也來自沿海地區,他們證明與全球海洋溫度相比,它們在系統上也存在偏差。

為了更準確地記錄給定緯度下的平均海洋溫度,研究人員必須考慮古溫度數據的不完整性。這項研究工作突顯了科學界需要將採樣工作集中於那些欠採樣環境。新的採樣工作至關重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古氣候界在理解古代氣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新的,更快,更便宜的分析技術,以及能回收海洋沉積物巖心的考察活動激增,產生了對古代海表溫度估算的大量數據。儘管取得了這些進步,但在同一時間間隔內來自不同位置的溫度估計之間和/或溫度估計與氣候模型結果之間仍然存在重大分歧。

而這項研究為調和這些差異提供了一個框架。

相關焦點

  • 通過地球的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準確估算古代海洋的溫度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過去重建全球氣候條件的最佳工具。氣候模型提供了未來世界的情景,而古氣候研究(對過去氣候的研究)則提供了對過去世界的看法。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的關鍵要素是能夠利用過去準確的溫度記錄。
  • 透過地球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但由於記錄過去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代用資料難以獲得,歷史時期社會事件發生原因的多解性、社會對氣候變化響應過程的複雜性,以及過去氣候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原因,迄今有關歷史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機制研究仍十分薄弱,在科學認識上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分歧。 歷史是認識現在和未來的鑰匙。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他們的研究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著重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關於地球遙遠的氣候歷史的信息變得可用,這種見識與增進對氣候系統的關鍵要素如何受到高溫室氣體水平的影響的認識越來越相關。這些數據涵蓋了範圍廣泛的氣候條件,可以以歷史數據無法提供的方式為氣候模型提供信息。地球過去的這些時期涵蓋了很大範圍的溫度,降水模式和冰蓋分布。
  • 利茲大學:過去是預測未來氣候的關鍵
    他們的研究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著重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關於地球遙遠的氣候歷史的信息變得可用,這種見識與增進對氣候系統的關鍵要素如何受到高溫室氣體水平的影響的認識越來越相關。
  • 重大地質歷史災變後 地球氣候系統會自我修復新知
    為什麼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一段較長的冷期後,便迅速經歷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隨後又再次重複?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這種冷暖轉變的背景時發現,這涉及到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 Science Advances 等:遠古時期的大氣
    同樣,認識遠古時期地球大氣,絕非易事,幾多波折(例如O2,圖2;Cole et al., 2020)。重建地質歷史時期大氣組成及其演化,是地球科學領域的重大挑戰。該時期目前僅有少量冰川沉積記錄報導(圖7B),地球總體可能處於較溫和氣候狀態,地表平均溫度推算介於約0°C–40°C。該時期大氣H2含量如何,高空是否存在富有機顆粒物的霧霾,當時太陽年輕而黯淡(Faint Young Sun problem)所帶來的氣候難題如何緩解等,一系列問題備受關注。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地質地球所關於黃土古氣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第四紀時期北極冰蓋的增長與消融主導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全球冰期(寒冷期)−間冰期(溫暖期)氣候的交替出現。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主要來自深海氧同位素記錄,但是學術界逐漸認識到後者實際上反映的是兩極冰蓋變化的綜合環境效應,並且可能受到大洋底流水溫的嚴重影響。北極冰芯的連續環境記錄僅能夠追溯至第四紀晚期,如何獲得更老時期高緯氣候和北極冰蓋演化的信息,成為古全球變化研究的重大命題。
  • 科學家重建地球溫度歷史 近百年升溫尤其迅速
    與過去相比,如今地球的氣候有多溫暖或者有多寒冷?最近,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從全球73個站點採集的數據,得以重建回溯至末次冰期結束時的地球溫度歷史。而對2100年全球溫度的預測則更令人擔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的幾乎每一個氣候模型都表明,在所有可能出現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下,氣溫屆時都將超過全新世時期的最高溫。
  • 科學家重建末次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動態演化歷史
    深層洋流是全球氣候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與北向的西邊界流一起所構成的經向翻轉流對全球氣候具有十分巨大的調控作用。早全新世卡裡馬塔海峽的開啟改寫了深層洋流的演變歷史,它改變南海深層通風狀態,接替氣候驅動「蹺蹺板效應」主導南海深層洋流的變化,對於理解千年尺度洋流演化機制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該書與另外一部歷史氣候領域中的經典圖集——《中國近五百年來旱澇分布圖集》(後稱《圖集》)有著密切關係,書中不僅系統介紹了《圖集》的研究方法,而且還加入了當時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歷史氣候研究的重建方法,旱澇波動與大氣環流的關係,以及歷史時期一些地區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內容。同時,該書還是較早用英文全面介紹《圖集》研究方法及相關研究成果的著作。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撰文 | 唐自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責編 | 王冠麗 氣候變化是如何成為世人關注的話題?為什麼全球變暖成為了焦點?它又怎樣走進政治舞臺中央?
  • 氣候冷暖變遷與歷史朝代興衰有關
    這也是亞洲目前最長的樹輪重建溫度序列。通過分析這條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垮塌幾乎都與曲線圖上的低溫區間相對應,秦朝、三國、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年代,都是處於過去2485年來平均溫度以下或極其寒冷的時期。例如,歷史文獻研究表明,公元1~6世紀(貫穿我國東漢、三國、魏和晉朝),我國氣候相對較冷。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中國科學》:氣候冷暖變遷關乎歷史朝代興衰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的氣候冷暖變遷,與我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的興衰更迭存在對應關係,大多數朝代的垮塌都是發生在氣候變冷的低溫區間。這也是亞洲目前最長的樹輪重建溫度序列。 通過分析這條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垮塌幾乎都與曲線圖上的低溫區間相對應,秦朝、三國、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年代,都是處於過去2485年來平均溫度以下或極其寒冷的時期。
  • Science:過去氣候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Science:過去氣候預示著我們的未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已改變了地球的氣候,並推動它走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溫暖狀態。儘管這種增溫狀態在地球歷史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相似型,但過去的氣候——「古氣候(paleoclimates)」為理解全球變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 為了預測未來的氣候,科學家想辦法精確「測量」地球的遠古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黃恩清、田軍: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噩耗: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讓人類走投無路,但雨林會長得更好!
    此前的研究認為,全球變暖會讓熱帶雨林大幅縮減,並且可能會向熱帶稀樹草原轉變,但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全球氣溫升高,熱帶雨林可能生長得更好!全球變暖,雨林為什麼會長得更好?根廷博士稱他正和同事在利用AI分析亞馬遜流域各種氣候下的模型,以研究南美洲地區空氣乾燥程度以及土壤溼度變化如何影響光合作用!並且將和衛星取得的數據一一比對,以驗證模型是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