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重建地球溫度歷史 近百年升溫尤其迅速

2020-11-25 中國天氣

與過去相比,如今地球的氣候有多溫暖或者有多寒冷?最近,俄勒岡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從全球73個站點採集的數據,得以重建回溯至末次冰期結束時的地球溫度歷史。

這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今天的地球比過去11300年間(也稱全新世)70%至80%的時間段都要溫暖。而對2100年全球溫度的預測則更令人擔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的幾乎每一個氣候模型都表明,在所有可能出現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下,氣溫屆時都將超過全新世時期的最高溫。

據環境新聞網報導,領導該項研究的俄勒岡州立大學地球、海洋與大氣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肖恩˙馬科特(Shaun Marcott)指出,此前有關過去全球氣溫變化的研究主要聚焦於過去2000年這一時段,而將全球氣溫的重建擴展至末次冰期結束時有助於結合更廣泛的背景來分析今天的氣候。他表示:「這特別有價值,因為全新世橫跨了(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人的)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時期。」

論文合著者、俄勒岡州立大學古氣候學家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說,許多先前的溫度重建結果實質上是地區性的,並沒有從全球規模來考慮。這項研究結合了來自世界各地73個站點的數據,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研究人員說,歷史表明,在過去的5000年中,地球溫度平均降低了大約1.3華氏度(合0.7攝氏度),直到在過去的100年裡,溫度又升高了1.3華氏度。陸地更多、人居更廣的北半球變化最大。

氣候模型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2.0華氏度至11.5華氏度(約1.1攝氏度至6.4攝氏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碳排放量的多少。「最麻煩的是,」克拉克說,「這種升溫將比過去11300年中的任何時候都要顯著。」

馬科特說,影響過去11300年間全球溫度的自然因素之一是,隨著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太陽輻射的分布也在逐漸變化。

「在全新世溫度最高的時期,地球所處的位置使得北半球夏季更溫暖。」馬科特說,「隨著地球的方向發生改變,北半球的夏天轉涼,我們現在本應該處於這個長期降溫趨勢的底部附近—— 但顯然,我們沒有。」

克拉克說,其他研究,包括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均將過去50年來的地球變暖歸結為人類活動,而不是太陽的變化或其他自然原因。

「上個世紀顯然是這一自末次冰期以來全球氣溫記錄上的一個異常。」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海洋科學部項目總監坎迪斯˙梅傑(Candace Major)說,「這項研究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已經經歷了與此前11000年的地球歷史幾乎相同的溫度變化,但這一次的變化要迅速得多。」

「地球的氣候是複雜的,會對多種強迫因子作出響應,包括二氧化碳和太陽輻射。」馬科特說,「在過去的11000年裡,這二者變化得非常緩慢。但在過去的100年中,二氧化碳已經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排放不斷增長而出現顯著增加。它是最能解釋全球氣溫快速升高的唯一變量。」(陳丹)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透過地球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通過地球的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準確估算古代海洋的溫度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過去重建全球氣候條件的最佳工具。氣候模型提供了未來世界的情景,而古氣候研究(對過去氣候的研究)則提供了對過去世界的看法。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的關鍵要素是能夠利用過去準確的溫度記錄。
  • 地球溫度將達到3400萬年來最高閾值,或將有更多物種滅絕
    科學家們剛剛完成了對地球氣候歷史的最全面的調查,這個調查讓人心存警惕。他們發現,地球最終可能變暖到至少3400萬年來未曾達到的水平。這些沉積物(其中一些沉積物已有6600萬年的歷史)充滿了保存完好的微型生物殼,它們可以告訴科學家有關海洋形成時的溫度和化學成分的信息。
  • 地球最高溫度2370°C,科學已經發現將推翻地球的演變歷史
    現在全球變暖,40度的天氣就可以讓人暈倒,昏迷,死亡科學家居然發現了地球上最高的溫度2370°C,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據,溫度也太高了吧,還有人能過去接觸這個地方嗎?科學家表示近四千萬年前的空間巖石,在現在的加拿大出現,根據分析強大的衝擊力將巖石快速升溫到2370°C,這是太陽表面溫度的一半。在億年前,空間宇宙中出現了不少的如同「隕石」類的物體碎片撞擊到了地球上,而瞬間碰撞區域產生了極度的高溫,當隨著地球的變化,產生的高溫逐漸消失,並且長期的停留在了那裡。
  • 南極發現大量綠藻繁殖,科學家警示地球正變得越來越熱!
    地球上的幾塊陸地中只有南極是唯一沒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地球上七成以上的淡水都保存在這塊寒冷的陸地上,如今隨著地球溫度的節節上升,科學家發現南極大量的冰層正在融化,許多地方能看到被冰封了很久的凍土層已經露了出來,而且科學家更擔心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前不久劍橋大學的植物學家在南極發現一片綠色的區域——
  • 地球升溫2℃會發生什麼?為什麼科學家會對區區的2℃如臨大敵?
    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來看,2℃的溫度變化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不去仔細體驗的話,我們可能還感覺不到這種幅度的溫度變化。但如果地球升溫2℃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科學家普遍認為,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其產生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那麼為什麼科學家會對區區的2℃如臨大敵呢?我們先來看看地球升溫2℃會發生什麼。
  • 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一樣會變暖?科學家:結果相同過程卻不一樣!
    尤其是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的使用,更加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展,但隨之而來的溫室效應卻讓我們苦不堪言!最近,有科學家發表論文稱即使沒有人類造成的溫室效應,地球依然會變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全球變暖是由溫室效應造成的,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地球沒有溫室效應,是否還會持續升溫?
  • 科學家發現30億年前的地球溫度高達75度,後來不明原因急劇降溫
    在地球前40億年的時間裡,我們對地球表面的溫度知之甚少。這限制了對於地球上生命起源以及生命如何可能出現在外星世界的研究。在最近剛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新研究中,通過重建古代酶,科學家可以估計這些生物體在幾十億年前的進化溫度。
  • 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圖3:近45萬年以來的溫度波動圖4是不同代用資料重建的全新世以來的溫度變化。所謂的全新世,就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這個間冰期,其開始於大約12000年前。氣溫迅速回升,在距今8千年-5千年間,存在著一個溫度較今高的時期,這個時期被稱為全新世大暖期。人類的文明就是萌芽於這個時期。之後氣溫波動下降,小尺度的暖期和冷期交替出現。
  • 最新真實氣候記錄:自1900年地球升溫0.75攝氏度(圖)
    全球變暖一直被科學界的一些人士視作「氣候學醜聞」,這些人認為部分科學家對氣候數據進行了有利於支持全球變暖理論的傾向性「編輯」。英國氣象局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氣溫自1900年以來確實上漲了0.75攝氏度,其中2010年的平均氣溫最高。  英國氣象局最新「氣溫級數」記錄可追溯到1850年,數據信息來自於非洲、加拿大和俄羅斯的氣象站,其中北極升溫速度較快。
  • 海洋升溫相當於每秒投下5顆核彈!2019年海洋溫度創歷史新高
    科學家們表示,目前全球海洋升溫的速度與海洋中每秒投下5顆廣島原子彈所產生的熱量導致的升溫速度相當。周一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2019年又是海洋變暖創紀錄一年,海水溫度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 中國科學院國際氣候與環境科學中心副教授成裡京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 科學家意外發現超級地球,溫度竟比地球更適合生存!
    蘇美爾文明的這些發現或者發明都是經過考古學家的挖掘和論證的,也是得到了很多研究歷史人群和科學派的認同。但是這個蘇美爾文明有一點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那就是第一批蘇美爾人到底是從哪來的。經過研究和推論,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蘇美爾人肯定是黑頭髮的亞洲人,不是歐洲或非洲人。但這時候有人說了。就在印度還真發現了一些類似蘇美爾人的生活遺蹟。
  • 南冰洋升溫延緩為哪般
    5月30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研究稱,發端於北大西洋的深層海水運行上湧至南冰洋海表需要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從而延緩了南冰洋的變暖時間。  在近幾十年中,南冰洋溫度幾乎未見上升,而北極氣溫快速攀升,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比。
  • 警惕氣候變化對湖水溫度的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稱,天氣變化使全球湖水迅速升溫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信》上。發表的同一天,美國地球物理大會在舊金山召開。研究稱,科學家們通過人造衛星和地面測量,收集了235個湖的溫度數據,分析這些湖水在這25年來的溫度變化。「我們想看看,在全球升溫情況下,這些湖會發生什麼變化。」
  • 臺灣島發「低燒」 近百年平均氣溫升0.8度(圖)
    臺灣島百年來平均溫度上升0.8度。圖為福壽山農場的鴛鴦湖,10月時湖底竟然出現龜裂。(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12月30日消息 臺灣氣象部門發布近百年臺灣島的氣候變化報告顯示,「臺灣島在發燒」,而且越來越熱。
  • 如何推測地球溫度和大氣的演化歷史
    如果我們找到百年前、千年前、萬年前、百萬年前的冰,我們就能知道那時候地球的平均氣溫。科學家細細地統計冰芯各層中每100萬個分子中有多少個二氧化碳分子,即ppm (part per million) ,這樣就得到了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歷史信息。科學家把前面得到的地球氣溫變化曲線和二氧化碳變化曲線繪製在一張圖裡。圖中的紅線表示氣溫變化,藍線表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其中,橫坐標的每一格代表5萬年。
  • 全球氣候危機最新研究:地球升溫可能已經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
    ,地球可能已經越過了一系列氣候的臨界點。在過去,地球升溫5攝氏度被認為是越過臨界點的必要條件,但最新證據表明,這可能發生在1攝氏度至2攝氏度之間。 由於過去的排放和溫室氣體水平仍在上升,地球已經升溫1攝氏度,溫度肯定還會進一步上升。科學家們進一步警告說,這種升溫將不與時間成正比,比如從解凍的永久凍土層中釋放出的甲烷,可能會助長全球迅速增溫,導致爆炸性增長。
  • 樹輪穩定氧同位素結果表明我國東北升溫晚於北半球平均升溫時間但...
    我國東北地區生態系統對溫度變化較敏感,近年來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死亡等生態問題。較短的器測資料導致科研人員對升溫的起始時間認識不足,而以工業革命以來的強烈升溫作為特徵的全球變暖(年均溫)和我國東北地區的溫度變化具有不可對比性,這是由於當前東北地區仍沒有一條器測時代之前的高解析度年均溫變化重建序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δ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46.6%。
  • 升溫的不止地球,還有宇宙
    圖片來自pixabay.comsciencedaily.com網站當地時間11月10日報導,科學家們發現宇宙氣體的平均溫度在過去100億年間升高了10倍以上——達到近400萬華氏度。這一發現向我們展示了如何通過『檢測宇宙溫度』來確定宇宙結構的形成時間。」為分析宇宙溫度與時間的關係,研究人員調用了普朗克望遠鏡和斯隆數字巡天項目收集的太空光線數據。隨後,他們通過紅移測量方法分析了遠處、近處熱氣體的距離。紅移是天體物理學家用於估計遙遠天體的宇宙年齡的概念。在宇宙中,物質距離我們越遠,其光的波長就越長。
  • 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4】
    原標題:科學家重建白鰭豚物種的種群歷史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張蕾、鄭晉鳴)南京師範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完成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通過對白鰭豚基因組的初步分析,科學家揭示了鯨類的次生性水生適應機制,並重建了該物種的種群歷史。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