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輪穩定氧同位素結果表明我國東北升溫晚於北半球平均升溫時間但...

2020-12-04 瀟湘晨報

我國東北地區生態系統對溫度變化較敏感,近年來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死亡等生態問題。較短的器測資料導致科研人員對升溫的起始時間認識不足,而以工業革命以來的強烈升溫作為特徵的全球變暖(年均溫)和我國東北地區的溫度變化具有不可對比性,這是由於當前東北地區仍沒有一條器測時代之前的高解析度年均溫變化重建序列。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δ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時,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EASM和NAO影響。重建與幾個重建的北半球年均溫序列存在負相關關係,說明了東北溫度與北半球溫度變化存在差異,該差異主要存在於1950s之前,1850s至1950s年間,我國東北平均溫度些微下降。增溫始於1950s,其增幅為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最大,這暗示了若1950s以來的增溫持續,將給我國東北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凍土生態系統帶來負面影響。

該研究是我國第一個基於樹輪δ18O的溫度定量重建工作,其主要機制可解釋如下:採樣點土壤層鬆散較厚,秋冬的雨雪在低溫(兩個生長季之間平均溫度低於0℃)條件下堆積在土壤表面或儲存在土壤中,低溫導致土壤水分蒸發降低,在來年生長季初期被油松根系吸收,隨後春夏的降水也被根系立即吸收;東北地區降水δ18O存在顯著的「溫度效應」(即降水δ18O與溫度存在正相關關係,R2=0.54),因此,樹輪δ18O可反映全年溫度變化。

相關研究成果以Delayed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Insights from an annual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ree-ring δ18O為題,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地球環境所副研究員李強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劉禹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西部青年學者」計劃、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

東北南部年均溫重建(中)與NAO(上)和北半球年均溫重建(下)對比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 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地球環境所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相關重建結果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 科學家揭示祁連圓柏中樹輪氧同位素變化及氣候意義
    樹木年輪具有定年準確、連續性較好、時間解析度高、分布範圍較廣以及可與器測記錄進行校正等特點,是重建高解析度古氣候變化的良好記錄。
  • 中國氣溫升溫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結果顯示,190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介紹,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顯著區。195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區域間差異明顯,北方增溫速率明顯大於南方地區,西部地區大於東部,其中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
  • 南冰洋升溫延緩為哪般
    5月30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研究稱,發端於北大西洋的深層海水運行上湧至南冰洋海表需要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從而延緩了南冰洋的變暖時間。  在近幾十年中,南冰洋溫度幾乎未見上升,而北極氣溫快速攀升,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比。
  • 100年後層積雲可能破裂消失,全球升溫8攝氏度,二氧化碳很可怕
    浮遊生物的氧和碳同位素組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肯尼特和他的學生洛厄爾·斯託特根據異常的同位素推斷,當時的大氣中充滿了二氧化碳,進而導致海洋迅速酸化和升溫。之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發現了更多的證據,表明5600萬年前出現了一場短期的災難,現在我們稱之為古新世 - 始新世最大熱量(PETM)。這一過程與科學家目前呼籲警惕的溫室氣體排放非常相似。
  • Geology:重建火山氣體噴發歷史的新指標——樹輪穩定碳、硫同位素
    【前沿報導】Geology:重建火山氣體噴發歷史的新指標——樹輪穩定碳、硫同位素火山活動噴發的大量H2O、CO2、SO2、H2S等氣體對地球氣候和環境有重要影響,研究火山氣體噴發歷史對了解火山活動規律及預測未來火山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氣溫升溫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20世紀初以來近20年最暖
    結果顯示,190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介紹,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顯著區。195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區域間差異明顯,北方增溫速率明顯大於南方地區,西部地區大於東部,其中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
  • 釋新聞|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北半球冬季的氣候正「受控」於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形成跨半個地球的「溫度梯度場」,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正常情況下,這個溫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稱為緯向環流型,這種環流型主要使氣流從西向東沿緯圈運動。
  • 長知識|院士解讀:「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為啥有關聯
    北半球冬季的氣候正「受控」於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形成跨半個地球的「溫度梯度場」,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正常情況下,這個溫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稱為緯向環流型,這種環流型主要使氣流從西向東沿緯圈運動。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美媒:北極平流層突然升溫,或引發大寒潮
    55:26 來源: 紅星新聞 舉報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最近,北極上空的平流層突然升溫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北方今起持續大升溫:華北黃淮升溫最明顯,最高溫或超35℃
    經歷了一輪低溫「考驗」後天氣漸漸變暖,據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從4月27日起將迎來大幅上升。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前期冷空氣活動頻繁。過去10天,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其中華北北部、東北大部、四川盆地東部以及貴州等地氣溫與常年同期相比偏低4℃左右。低溫過後,北方地區在暖高壓脊控制下,天氣晴好,太陽輻射較強,溫度就出現了明顯回升。根據預報,華北和黃淮地區升溫最為明顯,可能達到6℃-10℃,內蒙古中西部等局部地區升溫可能超過12℃。
  • 東北大幅升溫,北部小雪連連!
    今明兩天,東北大幅升溫,局部升溫超過15℃。此外,未來三天東北北部小雪連連!
  •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然而接連幾年冬、春的低溫、冷害,特別是去年12月入冬以來,我國北方,乃至北半球多國出現低溫、暴雪等極端天氣事件,卻讓北極海冰出現新低的新聞一下子和我們的現實生活產生了關聯,甚至讓人產生類似電影《2012》中的天氣猜想。面對"為何今冬如此寒冷?"的疑問,中外一些氣象學家把成因之一歸結為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海冰融化直接導致北極海域裸露出了大片的水域。
  • 全國天氣預報:華北東北升溫局地霾又起 颱風天鵝掀風雨
    預計今天(4日)開始,華北、東北等地氣溫將逐漸回升,其中東北累積升溫幅度普遍在10℃左右,但同時華北中南部霾天氣又將來襲。降水方面,青海等地將出現降雪,西南地區陰雨持續,另外,在颱風「天鵝」影響下,南海等地風雨逐漸顯現。
  • 全球升溫2°C,青藏高原會怎樣?
    如果全球升溫2°C,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答案: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氣候將持續變溼,降水增加,主要河流徑流總量以及長江、黃河上遊流域的人均可用水量也將隨之增加。
  • 「亞臨界機組600攝氏度升溫改造關鍵技術」通過專家評審
    機組低負荷性能得到顯著提升,在保持超低排放的工況下,機組最低穩定運行負荷能力達到19%,可實現20%~100%的大範圍調峰。「對該技術的第三方測試由國內外三個單位承擔,分別按照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進行,這也表明各項運行數據經得住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