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來看,2℃的溫度變化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不去仔細體驗的話,我們可能還感覺不到這種幅度的溫度變化。但如果地球升溫2℃的話,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科學家普遍認為,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其產生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那麼為什麼科學家會對區區的2℃如臨大敵呢?我們先來看看地球升溫2℃會發生什麼。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地球升溫2℃是指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2℃,要知道目前地球的平均溫度也就14℃至15℃,也就是說如果地球升溫2℃,那麼地球的溫度就上升了14%左右,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幅度,再加上地球各處的溫度本來就很不平均,因此可以說,地球升溫2℃足以改變地球上的海洋、大氣以及冰川的現狀,從而導致地球氣候的劇變。
科學家估計,屆時地球的海平面將因為冰川的融化而升高46至87釐米,沿海地區的數以千萬計的人類將受到直接影響,而由於海洋和大氣的「失調」,在熱帶地區以及中緯度地區將會出現很多的極端天氣,比如說極度炎熱(氣溫最高值將比原來高4℃左右)、極度乾旱或者洪澇,與此同時,在地球上的很多地區還將出現更多、更大的極端風暴。
氣候的劇變也會使地球上的生命大受打擊,大約13%的陸地物種會因為生態系統的破壞而消失,海洋也會失去70%至90%的珊瑚礁,珊瑚礁素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之美譽,大約90%的海洋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珊瑚礁生存,由此可見,在這種情況下海洋生物會遭受更大的傷害。
然而以上所述並非最讓人擔心的事,真正讓科學家對區區的2℃如臨大敵的是,在地球升溫2℃以後,地球的氣溫將「一發不可收拾」,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下地球這個系統對氣溫升高的正負反饋機制。
雖然地球有一顆熾熱的核心,但是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隔熱作用,地核對地球氣溫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此我們可以粗略地認為,地球表面的熱量全部來自於太陽輻射。太陽輻射來到地球以後,其中的一部分會通過大氣和地球表面的反射直接返回外太空,而在這之中,地球表面的冰雪是反射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冰雪是白色的,它們可以反射更多的太陽光。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測出,如果溫度升高了,地球表面的冰雪就會消融,就會導致地球反射的太陽光減少,從而讓氣溫上升,而氣溫的升高又會造成冰雪的進一步消融……所以說這是對氣溫升高的一個正反饋。
太陽輻射的另一部分會被吸收,因為地球的大氣層不能有效地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而太陽的熱量又大多集中於短波輻射中,所以絕大多數太陽的熱量是被地球表面吸收的,但地球表面並不會將這些能量全部吸收,在溫度升高以後,地球表面的大部分熱量又會以長波輻射的形式返回外太空。在這個時候,大氣層裡的溫室氣體就起作用了,它們會大量地吸收來自地球表面的長波輻射,從而讓氣溫上升,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溫室效應」。
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人都認為大氣層中的主要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其實不然,科學家告訴我們,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主要是水蒸氣,它們所產生的溫室效應佔了所有溫室效應的60%至70%(二氧化碳只佔20%至26%)。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溫度升高了,地球表面的水就會被更多地蒸發到大氣層中,於是就會產生更強的「溫室效應」造成氣溫升高,而氣溫的升高又會導致更多的水被蒸發……因此這也是一個對氣溫升高的一個正反饋。
比起以上兩個正反饋來說,地球這個系統對氣溫升高的負反饋就很簡單了,那就是地球的溫度越高,其向外太空輻射出的熱量就越多。然而這個負反饋機制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地球的氣溫超過了一個臨界值,地球就無法及時地將這些熱量散發出去,這就會導致地球的氣溫在上述兩個正反饋的作用下持續上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這個臨界值就是2℃,也就是說,如果地球升溫2℃,那麼地球的氣溫很可能就會不可阻止地上升,這就是科學家對區區的2℃如臨大敵的原因。
可能有人要說了,在過去的40多億年裡,地球的氣溫比目前高的時候多得是,那為什麼地球的生命到現在還是好好的?
科學家普遍認為,現在全球變暖的現象很可能是因為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引發的,相關數據顯示,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地球的氣溫就開始上升,並且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這個上升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如果這個現象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那麼這次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以及速度將是前所未有的。
不可忽視的是,在地球的歷史上,每一次氣候的劇變,都伴隨著大量物種的滅絕,而我們人類還沒有強大到擁有可以擺脫大自然的能力,因此如果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人類未來的命運是很不樂觀的。
當然了,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熱量也是有限的,當地球的氣溫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地球熱量的「收支」將可能達到一個新的平衡,或者在大自然的調節下,地球氣溫又再次下降(比如說地球的造山運動就可以大量地吸收溫室氣體),屆時的地球上或許就會湧現出大量適應新環境的物種,但假如人類沒有挺過氣候劇變的這一關,那這些也就不關人類的事了。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