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乘坐"雪龍號"前往北極考察的我國科學家稱,根據最新綜合研究結果,全球環境正在發生大的變化,目前處於一個大轉型期,在轉型期內,以年計到10年計的短周期氣候變化幅度增大,災害性氣候可能有所增加。未來人類生存的氣候環境究竟怎樣?記者就此採訪了氣象科學研究所有關專家。
據介紹,對冰川、黃土和深海沉積記錄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氣候變化規律是以10萬年為一個周期,其中一萬年為溫暖期,九萬年為寒冷期。現在地球正處於一萬年的溫暖期將結束,逐漸向寒冷期過渡的階段。從速度上看,地球由冷期轉暖期的變化較快,而由暖期到冷期的變化比較慢。
科學家們認為,全球近期仍有變暖之勢,這主要與生物圈中人為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有關。數據表明,地球上近150年來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已超過了地球以往近10萬年的變化。這主要是工業革命後的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氣候轉型期內,如果地球自然因素使氣溫向寒冷轉變,就會與人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等因素相抵;氣溫不會明顯下降,甚至還繼續小幅上升。70年代就有專家預言地球的寒冷期到了,結果氣溫不降反升。
地球近10年來氣候變化十分顯著,高緯度地區冬季大幅度增暖,大旱大澇等災害性天氣頻率明顯加快,厄爾尼諾現象明顯。在變溫的過程中,由於另一些自然或人為機制的影響,也出現了變數,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夏季高溫係數反而相對減少,大幅變暖變冷和頻繁的災害性天氣,對原有的農作物格局和人體適應度都有不小的有害影響。科學家們發現,我國的氣候變化與北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北極變化在前,我國變化在後,其間究竟有什麼相關連,也是這次"雪龍號"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專家介紹說,在氣候的轉型期,地球以10年為周期的氣候變化幅度會加倍,因此不排除在幾年的高溫後低溫期突然降臨的可能性。所以轉型期內人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提高警惕預防各種變數氣候的產生。
(責任編輯:史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