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以它的超高顏值博得人們的喜愛,但是看似纖柔的水母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有毒且有害。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人類從未停止進軍藍色牧場的腳步,逐漸研究開發了多種多樣的水母。很早就有人提出:浮遊動物或將成為人類未來的日常食物。會有那麼一天嗎?
↑ 海月水母 (中國圖庫 供圖)
浮遊動物有很多類群,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是水母。由於它們形態優美、色彩豔麗,尤其是遊泳姿態優雅而富有詩意,很多人為之陶醉,甚至心生憐愛。然而,看似纖柔的水母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有毒。
水母屬於刺胞動物,它們的觸手上有很多刺胞,每一個刺胞內含有一個帶倒刺的小「匕首」,「匕首」的後面連著「長繩」。當刺胞被觸碰時,小「匕首」會瞬間彈出,擊中目標後還會釋放毒液。平時,水母就用這個武器捕獲食物。當人不小心觸碰到水母時,就會被蜇傷,引起刺痛、紅腫和瘙癢,如果被大面積蜇傷,進入體內的毒液量太大,甚至會引起死亡。
有些水母的毒性很強,例如箱水母,它一次小小的出擊就足以致人死亡,因而被稱為海洋中最毒的生物,沒有「之一」。所幸這種生物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地區,我國沿海沒有分布。
有時候水母的數量會突然增多,科學家將這一現象稱為「水母旺發」。水母旺發本身沒有什麼危害,但是水母旺發往往伴隨著魚類減少。有時候漁網會被數量眾多的水母撐破,因此,水母旺發被視為社會問題,各國都非常重視。
在我國,黃海和東海近年來都出現了水母數量增加的現象。在黃海(包括膠州灣)主要為沙海蜇。海蜇是個體比較大的水母,沙海蜇與海蜇形態相近,但是體積比海蜇大得多,毒性很強,夏季在海水浴場經常蜇傷遊客。在東海,霞水母的數量較多。霞水母具有漂亮的外形,觸手長達2~3米。通常,霞水母用這些觸手包裹周圍遊過的魚及浮遊動物,使它們麻痺而死,然後進食。雖然這兩種水母經濟價值不高,但它們通過濾食,可以吃掉水中絕大部分浮遊動物、魚卵及幼魚等,且通過觸手的刺細胞麻痺、致死部分浮遊動物和魚類,因此,它們的大量增加會給漁業造成嚴重的危害。
此外,水母旺發還會引發另一個重要問題,水母會堵塞發電廠冷卻水的進水口。青島發電廠就曾因為海月水母大量存在於冷卻水中,而出現管口堵塞的情況。
近年來,山東沿海漁業對海蜇進行了大規模增殖放流,將在養殖場裡培育的海蜇幼苗放到海裡,等其長大再捕撈,做成海蜇皮。面對野生海蜇資源日趨衰減的現狀,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展了人工繁殖海蜇的專項研究,並成功將繁殖的幼體放歸海洋,以期野生海蜇家族能夠興旺。
隨著水母養殖技術的成熟,許多水族館和海洋館等開始展出形形色色的水母,對許多遊客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很多小的海蜇還被作為寵物,裝到小瓶裡出售給人們。
目前流行一種水母面膜,其主要原料是燈塔水母的提取物。由於燈塔水母具有再生的奇特功能,所以研究人員嘗試提取燈塔水母的再生精華來製成面膜,成功地吸引了眾多愛美的女性。
在太平洋上的島國帛琉,有一種無須攝食的水母——黃金水母,由於其體內有共生的藻類,藻類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物質直接被黃金水母享用,這種生活方式在水母中較為罕見,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浮遊動物拖網作業 (張武昌 供圖)
浮遊動物雖體型微小,但數量龐大,在陸地資源日益匱乏的趨勢下,人類未來的食物來源是否也會轉向海洋浮遊動物呢?目前,小蝦和水母已成為人們熟悉的食品,橈足類還沒有被開發為人類食品。由於橈足類數量最大,號稱是「海洋中的昆蟲」,歷史上還真有人認真考慮過將橈足類當作食品的問題。
1939年,德國學者對這一設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假設1立方米海水中有0.1克浮遊動物,一個成年人需要每天攝入3000卡路裡。那麼,一個成年人每天就要攝食750克浮遊動物,而這需要通過收集7500立方米海水才能獲得。假如使用直徑2米的網以2節船速進行拖網,採集率為20%時,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收集成功。如果增加拖網的數量,則需使用更大的船隻,成本也會相應增加許多。儘管浮遊動物是具有利用價值的,但按照當時的條件還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由於被德國封鎖,物資短缺,英國科學家提出了將浮遊動物作為備用食品的設想。他們斥巨資在潮流較大的近岸海區設下浮遊動物定置網,但是定置網捕獲的浮遊動物實在太少,簡直是杯水車薪,無法解燃眉之急。這一計劃最終擱淺。
然而,將浮遊動物作為人類食物的探索並未停止。目前,有一些實驗室已成功培養了水母和橈足類等浮遊動物;也有人致力於探索大量養殖浮遊生物的方法,以期為養殖魚類提供鮮活餌料,以提高養殖魚的成活率和營養價值。雖然現階段浮遊動物產品的商業化運作很不成熟,但未來的發展前景會很廣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捕獲和開發利用手段必將不斷改進,浮遊動物成為人類的日常食物將不是夢想。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轉自大自然雜誌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