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浮遊動物:浮遊動物會成為人類未來的食物嗎?

2021-01-21 北京自然博物館


水母以它的超高顏值博得人們的喜愛,但是看似纖柔的水母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有毒且有害。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人類從未停止進軍藍色牧場的腳步,逐漸研究開發了多種多樣的水母。很早就有人提出:浮遊動物或將成為人類未來的日常食物。會有那麼一天嗎?


↑ 海月水母 (中國圖庫 供圖) 

浮遊動物有很多類群,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是水母。由於它們形態優美、色彩豔麗,尤其是遊泳姿態優雅而富有詩意,很多人為之陶醉,甚至心生憐愛。然而,看似纖柔的水母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有毒。

水母屬於刺胞動物,它們的觸手上有很多刺胞,每一個刺胞內含有一個帶倒刺的小「匕首」,「匕首」的後面連著「長繩」。當刺胞被觸碰時,小「匕首」會瞬間彈出,擊中目標後還會釋放毒液。平時,水母就用這個武器捕獲食物。當人不小心觸碰到水母時,就會被蜇傷,引起刺痛、紅腫和瘙癢,如果被大面積蜇傷,進入體內的毒液量太大,甚至會引起死亡。

有些水母的毒性很強,例如箱水母,它一次小小的出擊就足以致人死亡,因而被稱為海洋中最毒的生物,沒有「之一」。所幸這種生物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地區,我國沿海沒有分布。

有時候水母的數量會突然增多,科學家將這一現象稱為「水母旺發」。水母旺發本身沒有什麼危害,但是水母旺發往往伴隨著魚類減少。有時候漁網會被數量眾多的水母撐破,因此,水母旺發被視為社會問題,各國都非常重視。

在我國,黃海和東海近年來都出現了水母數量增加的現象。在黃海(包括膠州灣)主要為沙海蜇。海蜇是個體比較大的水母,沙海蜇與海蜇形態相近,但是體積比海蜇大得多,毒性很強,夏季在海水浴場經常蜇傷遊客。在東海,霞水母的數量較多。霞水母具有漂亮的外形,觸手長達2~3米。通常,霞水母用這些觸手包裹周圍遊過的魚及浮遊動物,使它們麻痺而死,然後進食。雖然這兩種水母經濟價值不高,但它們通過濾食,可以吃掉水中絕大部分浮遊動物、魚卵及幼魚等,且通過觸手的刺細胞麻痺、致死部分浮遊動物和魚類,因此,它們的大量增加會給漁業造成嚴重的危害。

此外,水母旺發還會引發另一個重要問題,水母會堵塞發電廠冷卻水的進水口。青島發電廠就曾因為海月水母大量存在於冷卻水中,而出現管口堵塞的情況。

近年來,山東沿海漁業對海蜇進行了大規模增殖放流,將在養殖場裡培育的海蜇幼苗放到海裡,等其長大再捕撈,做成海蜇皮。面對野生海蜇資源日趨衰減的現狀,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開展了人工繁殖海蜇的專項研究,並成功將繁殖的幼體放歸海洋,以期野生海蜇家族能夠興旺。

隨著水母養殖技術的成熟,許多水族館和海洋館等開始展出形形色色的水母,對許多遊客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很多小的海蜇還被作為寵物,裝到小瓶裡出售給人們。

目前流行一種水母面膜,其主要原料是燈塔水母的提取物。由於燈塔水母具有再生的奇特功能,所以研究人員嘗試提取燈塔水母的再生精華來製成面膜,成功地吸引了眾多愛美的女性。

在太平洋上的島國帛琉,有一種無須攝食的水母——黃金水母,由於其體內有共生的藻類,藻類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物質直接被黃金水母享用,這種生活方式在水母中較為罕見,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浮遊動物拖網作業 (張武昌 供圖)

浮遊動物雖體型微小,但數量龐大,在陸地資源日益匱乏的趨勢下,人類未來的食物來源是否也會轉向海洋浮遊動物呢?目前,小蝦和水母已成為人們熟悉的食品,橈足類還沒有被開發為人類食品。由於橈足類數量最大,號稱是「海洋中的昆蟲」,歷史上還真有人認真考慮過將橈足類當作食品的問題。

1939年,德國學者對這一設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假設1立方米海水中有0.1克浮遊動物,一個成年人需要每天攝入3000卡路裡。那麼,一個成年人每天就要攝食750克浮遊動物,而這需要通過收集7500立方米海水才能獲得。假如使用直徑2米的網以2節船速進行拖網,採集率為20%時,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收集成功。如果增加拖網的數量,則需使用更大的船隻,成本也會相應增加許多。儘管浮遊動物是具有利用價值的,但按照當時的條件還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由於被德國封鎖,物資短缺,英國科學家提出了將浮遊動物作為備用食品的設想。他們斥巨資在潮流較大的近岸海區設下浮遊動物定置網,但是定置網捕獲的浮遊動物實在太少,簡直是杯水車薪,無法解燃眉之急。這一計劃最終擱淺。

然而,將浮遊動物作為人類食物的探索並未停止。目前,有一些實驗室已成功培養了水母和橈足類等浮遊動物;也有人致力於探索大量養殖浮遊生物的方法,以期為養殖魚類提供鮮活餌料,以提高養殖魚的成活率和營養價值。雖然現階段浮遊動物產品的商業化運作很不成熟,但未來的發展前景會很廣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捕獲和開發利用手段必將不斷改進,浮遊動物成為人類的日常食物將不是夢想。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轉自大自然雜誌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相關焦點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浮遊動物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這就需要從自然環境中獲取,二是浮遊動物是一個動物類群的統稱,它自然有不同的動物分類,這兩點下文會做分享。同時浮遊動物在漁業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 池塘浮遊動物您知多少?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等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浮遊植物為滿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隨著光照的變化白天上浮、夜晚下沉的垂直運動現象會非常明顯,而小型植食性浮遊動物為滿足其攝食的需求,也會表現出晝夜隨著浮遊植物白天上浮、夜晚下浮垂直運動規律。
  • 浮遊植物在北極瘋狂生長,食物鏈或會出現變化,引來更多食肉動物
    不論是老虎、鱷魚,還是野牛、藏羚羊,它們都在自然界食物鏈中佔有重要地位,少了誰都有可能打破當然平衡,搞不好讓整個食物鏈崩塌,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現在,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一項研究結果認為,未來,北極食物鏈或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為北冰洋浮遊植物數量超預期增長,打破了當前生態平衡,或會吸引來大量草食性動物,引發科學家對生態環境的擔憂。
  • 塘裡保持適量浮遊動物有利於魚蝦苗成長
    這些浮遊動物的食物主要有藻類、細菌、橈足類和一些食物碎屑。 蟲子(浮遊動物)多的原因是池塘的底部、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太豐富。 從生物角度而言,浮遊動物攝食同時也會減少池塘有機物碎屑和細菌的數量。細菌是浮遊動物的重要餌料來源,需生物控制菌的數量。 對於大自然,海水水域浮遊動物如果攝食率較小更易形成赤潮,這也是浮遊動物對人類的一種貢獻,不能夠認為浮遊動物就是不好。
  • 浮遊動物 原生動物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有些鞭毛蟲體內有色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食物,這種營養方式稱為光合營養;有的通過體表滲透吸收周圍水中呈溶解狀態的物質,這種營養方式稱為滲透營養;還有的吞食固體的食物顆粒作為營養來源,這種營養方式稱吞噬營養。光合營養也稱自養,而滲透營養和吞噬營養也稱異養。
  • 池塘中浮遊動物的種類以及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1、輪蟲類
  • 浮遊動物的生長以及不同的養魚方式對其的影響
    一、 魚池中浮遊動物的主要種類與現存量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
  • 浮遊植物60年下降40% 未來海洋將變"死海"
    ,浮遊植物在近60年下降了40%。這意味著海洋未來可能變成「死海」。來自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研究員公布了這份數據,數據中主要包含了兩個信息,一方面是浮遊植物自1950年以來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另一個則是在過去30年間海洋表面溫度在不斷攀升,這意味著地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二、浮遊植物浮遊植物是自然水體中的原始生產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並產生大量氧氣,成為水域中最基本的餌料資源
  • 魚苗培育需要大量的浮遊動物,那麼浮遊動物都是怎樣培養的呢?
    因此,魚苗早期的飼料,一般以天然餌料為主,當然能滿足上述條件的天然餌料,肯定就是各種浮遊動物。既然在魚苗的養殖中,需要大量的浮遊動物,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浮遊動物呢?其實在魚苗生產過程中培養浮遊動物。說白點就是培肥水質。其主要方法是通過對魚塘施肥來實現。魚塘施肥後,最先出現的是一些單細胞浮遊植物,接著出現的是一些大型浮遊植物,輪蟲等,最後出現的是枝角類,饒足類等浮遊動物。
  • ZooSCAN在浮遊動物群落特徵與水溫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遊動物佔據著食物鏈的一個中心位置,它是初級生產力向高營養級進行傳遞的中間傳遞者,也是浮遊食物網、物質循環及能量流動的關鍵組成部分(圖1),並且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豐度、生物量、群落和粒徑結構的變化是體現整個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
  • 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
    導語: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苗種生產用的餌料臂尾輪蟲和雙殼類的幼體,是目前海產魚苗種生產廣泛使用的初期餌料。雙殼類的幼體比臂尾輪蟲小,所以用於少數魚類的剛孵化的仔魚。這幾年來,臂尾輪蟲培養技術進步顯著,大量生產比較容易,成本亦低,故用於大部分魚類。
  • 科普: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生長周期短,只有幾個星期,是水生態系統中佔優勢的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換成為新的有機化合物,由此啟動了水體食物鏈。 浮遊植物在大小和體積上差別顯著,一般根據粒徑大小分為三種類型,即小型浮遊植物(Micro,20~200μm)、微型浮遊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型浮遊植物(Pico,0.7~3μm)。
  • 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的調控機制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調控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的主要因子及內在規律。(microzooplankton)是指大小介於20-200微米的浮遊動物,包括很多單細胞原生動物如纖毛蟲(ciliate)和異養腰鞭毛蟲(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以及一些小的後生動物如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等。
  • 浮遊動物是小龍蝦的天然蛋白質餌料,但你要知道小龍蝦喜歡吃那種
    稻蝦田和塘口,溝渠以及河道,湖泊裡面生長的大量的浮遊動物,是小龍蝦喜歡吃的天然蛋白質餌料,而且有助於小龍蝦健康生長繁殖。這個觀點我相信大部分養殖戶應該都不會懷疑。但是要說小龍蝦具體喜歡吃哪些種類的浮遊動物,不喜歡吃哪些浮遊動物?哪些浮遊動物小龍蝦獲取方便?哪些浮遊動物小龍蝦吃起來比較困難?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浮遊動物繁殖?我相信以上幾個疑問,大部分養殖戶都不是很明白。
  • 感謝這些浮遊生物:產生地球一半的氧氣
    提起海洋浮遊生物,我們通常會想到它們可以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氧氣。通過研究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浮遊生物的特點並非僅限於此。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動物,還有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漂浮於海洋中的各種微生物。
  • 原來池塘中浮遊動物對魚類有這種影響,我不是最後知道的
    由於很多種浮遊動物的分布與氣候有關,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動物。許多種浮遊動物是魚、貝類的重要餌料來源,有的種類如毛蝦、海蜇可作為人的食物。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式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1、輪蟲類
  • 魚蝦苗的關鍵餌料——浮遊動物的培育全解
    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下,浮遊生物的生長速度也會加快。到了冬天寒冷的季節,可以用塑料薄膜來提高溫度。溫差變化較大的情況下,特別要注意水溫變化的幅度。3 、PH值與溶氧量培養浮遊動物最適宜的PH值是7.2~8.5,在剛開始培養時,由於經過清塘消毒處理,水中的PH值比較穩定。
  • 浮遊動物與水產養殖:不能多也不能少,才能保障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平衡!
    種類和現存量都較多,是下塘水花苗的最佳開口適口食物。主要種類有:萼花臂尾輪蟲、角突臂尾輪蟲、壺狀臂尾輪蟲、晶囊輪蟲、疣毛輪蟲、裂足輪蟲、三肢輪蟲、針簇多肢輪蟲、泡輪蟲和龜甲輪蟲等。輪蟲類的食物通常小於12微米(um),大型種類可食20-30微米(um)的食物。
  • 以下浮遊動物形成種群優勢就是標誌著您水體富營養化了.(快來圍觀)
    百度百科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