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揭秘中科院科學家膠州灣日常工作(圖)

2020-11-23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膠州灣觀測和系統研究打造「青島模式」

&nbsp&nbsp&nbsp&nbsp看看科學家們在海上是怎麼工作的(有圖)

&nbsp&nbsp&nbsp&nbsp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0月23日上午,記者跟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創新」號近岸科考船前往膠州灣,現場體驗了科學家們如何在膠州灣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工作。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們使用拖網收集水中的浮遊生物。

&nbsp&nbsp&nbsp&nbsp早上九點,記者一行搭乘44噸級的「創新」號近岸科考船從青島郵輪母港出發,前往為位於膠州灣東部的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某站位。由於前夜起風,當天海況並不平穩,特別容易暈船。儘管如此,負責膠州灣海域觀測工作的海洋所科學家們表示早已習慣。「我們一般每月都至少進行一次對膠州灣的觀測工作,一般完成對全部14個站位的觀測需要2到3天的時間。」海洋所工程師萬艾勇說。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們展示溫鹽深儀,一般可用於測水溫,鹽度和水深。

&nbsp&nbsp&nbsp&nbsp「膠州灣觀測站始建於1981年,是我國溫帶海域唯一的集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研究站。目前我們在膠州灣及鄰近海域,設定了14個代表性站位。」站長孫曉霞介紹,作為國內唯一逐月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的單位,經過30多年來對膠州灣進行不間斷的連續、綜合觀測與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觀測資料,使膠州灣成為我國海洋生態研究中數據最全、資料最多和監測時間最長的研究海域,是我國溫帶海域近海生態系統研究的「模式海灣」。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們在船艙內對取得的樣品進行實驗操作。

&nbsp&nbsp&nbsp&nbsp「我們的工作就是結合季度航次、月航次、旬航次相結合的嵌套高頻率調查方式,對海洋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底棲動物、葉綠素、水文要素、海水化學要素、海洋底質調查、懸浮物等50餘個觀測要素,進行長期連續觀測。」萬艾勇說,此行他和幾位同事現場示範了對該站位的水質取樣和浮遊生物觀測等工作。「這個儀器叫溫鹽深儀,一般測水溫,鹽度和水深。上面還可以安裝測葉綠素,濁度等的探頭。我們把水樣取得之後,會在船艙內進行實驗工作,取得需要的樣本。」據了解,該站點水深6米,科學家們會將儀器用纜繩固定,放至水下5.5深左右進行取樣,隨後樣品將在船艙內通過實驗器皿過濾,取得需要的研究樣本後送回海洋所進行相關研究。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在後甲板使用溫鹽深儀進行取樣工作。

&nbsp&nbsp&nbsp&nbsp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我市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膠州灣水質正逐步改善,但周邊汙染因素依舊存在,保護青島的「母親灣」任重道遠。「我們對膠州灣的觀測和系統研究,成功構建了海灣生態系統長期觀測與系統研究平臺,為海灣生態系統以及近海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以及變化趨勢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數據基礎。」孫曉霞說,通過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數據共享,膠州灣生態站與國際一流海洋研究機構開展重點合作,使膠州灣成為國際上開展海灣長期變化研究的重要海灣之一。同時,記者了解到,該研究也將成為即將在青島建成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工作之一。

相關焦點

  • 組圖:揭秘中科院科學家膠州灣日常工作 水下5.5米深取樣
    23日上午,記者跟隨中科院海洋所的「創新」號近岸科考船前往膠州灣現場體驗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工作。圖為科學家們使用拖網收集水中的浮遊生物。「我們每月至少一次觀測膠州灣,完成全部14個站位的觀測需要2到3天。」海洋所工程師萬艾勇說。圖為科學家們在後甲板使用溫鹽深儀進行取樣工作。
  • [分享]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資料下載
    青島規劃建設第二條海底隧道 查看詳情 瀏覽數:468
  • 膠州灣海底淤積嚴重 海面積不斷縮小致年年冰封(圖)
    」48歲的張鵬自幼生長在青島,他告訴記者,2009年得知膠州灣結冰,家裡的老人都感覺非常稀奇。 「老人說以前即使下再大的雪,膠州灣也不會結冰。 」從2009年開始,冰封膠州灣景象年年發生,讓許多生長在膠州灣畔的漁民不知所措。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此前我國海冰常發地區主要集中在萊州灣、遼東灣等區域,從2009年開始,膠州灣也加入其中。
  • 膠州灣面積縮小1/3 海岸線每天都在變(圖)
    據青島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膠州灣內中度汙染和輕度汙染海域約佔膠州灣總面積的五分之三。受排汙影響,膠州灣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上世紀60年代膠州灣河口附近潮間帶生物種類多達54種,70年代減到33種。80年代只剩下17種,原有的14種優勢種僅剩下一種,東岸的貝類養殖已不復存在。
  • 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歷來備受關注,古稱少海,史載齊景公與晏子遊於少海,清代及以後則稱膠灣、膠州澳、膠澳,近代叫膠州灣。清代已降「豔稱膠州灣為屯船第一善埠」,英國哈·麥金德稱之為「歷史的地理樞紐」。可見此片海域的重要性。
  • 青島膠州灣海產品批發市場本月九日正式啟用
        半島網4月4日消息 青島膠州灣海產品批發市場位於204國道與膠州站前大道交匯處路北,市場已經全部裝修完畢,將於4月9日正式啟用。屆時,原膠州灣海產品批發市場將予以關閉。後期,新海鮮市場還將增加海鮮現場加工、風味特色餐飲、觀光零售等多元化發展功能,努力打造集中化、整潔化、多元化、觀光化、專業化的海鮮批發市場,讓市民吃到新鮮、安全、平價的海鮮。」青島膠州灣海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所副所長李先楨告訴記者。
  • 「中國天眼」是如何工作的?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開講啦》為您揭秘!
    看到這張圖相信您一定不陌生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2020年1月11日「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戳視頻,感受一下「中國天眼」是如何工作的?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開講啦》為您揭秘! 了解到「中國天眼」的基本情況不知您是否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這口「大鍋」是如何工作的?下雨天是否對它有影響?……往下看,咱們一同走進這口神秘的「大鍋」來聽!
  • 156種水鳥落腳膠州灣 為你推薦觀鳥最佳地點
          擁有6個生態溼地類型,總面積達到340平方公裡,每年吸引水鳥數百萬隻——這就是青島母親灣膠州灣溼地資源。正值鳥類春季遷徙期,5月15日,記者跟隨青島市林業局野保站、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膠州市林業局等工作人員和膠州二十九中的學生來到膠州灣洋河口探訪。
  • 揭秘歐迪克門窗三大生產基地丨第一現場
    帶著這幾大疑問,本期加盟選品牌之第一現場欄目組記者走進了歐迪克門窗。為大家近距離揭秘歐迪克門窗的獨特魅力~歐迪克門窗位於我國「禪城」——佛山市南海區裡水崗聯工業區。迎著陽光,吹著微風,早就到達佛山的記者乘坐著早先預約好的車,終是在早上九點到達了歐迪克門窗總部。
  • 揭秘「量子計算機」工作原理
    阿里已經和中科院共同成立了一個量子計算機研究室,其中中國科學院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該實驗室計劃,到2025年,量子模擬將達到當今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水平。那麼這種科幻級設備工作原理是什麼樣的?我們從阿里中科院實驗室中的圖片來一一揭秘。
  • 孝南區人民檢察院法警日常工作大揭秘!
    法警們是檢察工作的堅強後盾 也是那道守護在 第一線的藍色風景線 那麼法警們的日常工作 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膠州灣特大橋節段梁拼裝機亮相 變形金剛先伸腿
    、移位,最後穩穩地落在膠州灣特大橋東岸150#-153#墩的現澆梁上,順利地完成了該特大橋東岸節段梁拼裝機首批組裝件的吊裝。特大橋東岸節段梁拼裝機首批組裝件的成功吊裝標誌著東岸節段梁拼裝機的組拼工作開始啟動,為該特大橋下一步40孔50m節段梁的拼裝架設和早日貫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跨膠州灣特大橋為青連鐵路第一長橋和全線唯一跨海施工的鐵路橋,該橋全長8941.27米,共有墩、臺247個,下部結構採用雙線圓端形實體橋墩,樁基礎採用1.25m和1.5m鑽孔灌注樁,上部結構為40孔50m 雙線節段拼裝箱梁。
  • 膠州灣第二隧道開工!
    10月29日, 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開工儀式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 據了解, 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在世界建設史上, 將是海底隧道建設規模最大、 海底公路隧道長度最長、 隧道領域施工複雜程度最高的超級工程。
  • 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工 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海底隧道
    2020年10月29日上午,膠州灣第二隧道正式開工修建。記者現場獲悉,這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海底隧道,建設規模居世界海底隧道項目之最,是世界最長海底公路隧道。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
  • 膠州灣事件中清政府的對俄外交
    ④  可見,當巨野教案初發之際,清廷對德國借教案之機「圖佔海口」的陰謀有所洞察,之所以嚴飭李秉衡以最快速度拿獲兇犯、懲處縣令,並諭令駐德公使許景澄第一時間向德方道歉,正是為了不給德國提供生事的藉口。而且,衡情度勢之後,清廷決定任其恫喝,不「遽行開仗」,還特別強調了不能釁自我開。但從「李秉衡所請添調招募各營,均著照辦」一語可見,此時的清廷尚有備戰的意圖。
  • 豬年科普展揭秘趣:豬不笨還有驚人記憶力
    豬年科普展揭秘趣:豬不笨還有驚人記憶力  【背景】2019年是己亥豬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昆明市盤龍區科學技術協會,在中國豬品種最為豐富的雲南,舉辦一場關於豬的科普展,和民眾分享它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 膠州灣第二隧道開工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婁花 見習記者 劉寶年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宣布膠州灣第二隧道建設正式開工。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膠州灣第二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
  • 轉發對人大代表加強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保護和利用的建議的答覆
    二、工作措施及下步工作打算(一)在海洋公園宣傳和管理方面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以下簡稱海洋公園)的管理機構設在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公園的相關信息發布放在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網站的公開信息欄中,目前,沒有單獨建立海洋公園網站。
  • 2020年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
    開展膠州灣生物多樣性監測承擔監測任務的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為了更全面的分析,我們在膠州灣區域設置14處海洋生物監測點位,於今年8月份對膠州灣生態環境健康狀況開展了一次系統性監測。
  • 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在青島開工
    10月29日,膠州灣第二隧道工程開工儀式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行。該項目西起青島西海岸新區淮河東路,向東沿劉公島路下方敷設,穿越膠州灣,至青島港附近登陸,在海泊河口銜接青島東岸城區。膠州灣第二隧道採用雙向六車道主線隧道加中間服務隧道布置方式,主線隧道長15.89公裡,將超過挪威已建成的Ryfylke隧道(14.3公裡)成為世界第一長公路海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