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觀測和系統研究打造「青島模式」
    看看科學家們在海上是怎麼工作的(有圖)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0月23日上午,記者跟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創新」號近岸科考船前往膠州灣,現場體驗了科學家們如何在膠州灣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工作。
    
    ■科學家們使用拖網收集水中的浮遊生物。
    早上九點,記者一行搭乘44噸級的「創新」號近岸科考船從青島郵輪母港出發,前往為位於膠州灣東部的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某站位。由於前夜起風,當天海況並不平穩,特別容易暈船。儘管如此,負責膠州灣海域觀測工作的海洋所科學家們表示早已習慣。「我們一般每月都至少進行一次對膠州灣的觀測工作,一般完成對全部14個站位的觀測需要2到3天的時間。」海洋所工程師萬艾勇說。
    
    ■科學家們展示溫鹽深儀,一般可用於測水溫,鹽度和水深。
    「膠州灣觀測站始建於1981年,是我國溫帶海域唯一的集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研究站。目前我們在膠州灣及鄰近海域,設定了14個代表性站位。」站長孫曉霞介紹,作為國內唯一逐月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的單位,經過30多年來對膠州灣進行不間斷的連續、綜合觀測與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觀測資料,使膠州灣成為我國海洋生態研究中數據最全、資料最多和監測時間最長的研究海域,是我國溫帶海域近海生態系統研究的「模式海灣」。
    
    ■科學家們在船艙內對取得的樣品進行實驗操作。
    「我們的工作就是結合季度航次、月航次、旬航次相結合的嵌套高頻率調查方式,對海洋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底棲動物、葉綠素、水文要素、海水化學要素、海洋底質調查、懸浮物等50餘個觀測要素,進行長期連續觀測。」萬艾勇說,此行他和幾位同事現場示範了對該站位的水質取樣和浮遊生物觀測等工作。「這個儀器叫溫鹽深儀,一般測水溫,鹽度和水深。上面還可以安裝測葉綠素,濁度等的探頭。我們把水樣取得之後,會在船艙內進行實驗工作,取得需要的樣本。」據了解,該站點水深6米,科學家們會將儀器用纜繩固定,放至水下5.5深左右進行取樣,隨後樣品將在船艙內通過實驗器皿過濾,取得需要的研究樣本後送回海洋所進行相關研究。
    
    ■在後甲板使用溫鹽深儀進行取樣工作。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我市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膠州灣水質正逐步改善,但周邊汙染因素依舊存在,保護青島的「母親灣」任重道遠。「我們對膠州灣的觀測和系統研究,成功構建了海灣生態系統長期觀測與系統研究平臺,為海灣生態系統以及近海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以及變化趨勢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數據基礎。」孫曉霞說,通過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數據共享,膠州灣生態站與國際一流海洋研究機構開展重點合作,使膠州灣成為國際上開展海灣長期變化研究的重要海灣之一。同時,記者了解到,該研究也將成為即將在青島建成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重點研究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