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人口的劇增,陸地的食物產出已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海洋成了我們最後的狩獵場,漁民們不斷從近海駛向遠洋,從大海深處為不斷膨脹的口腹帶回食物。據相關統計,如今人類所需蛋白質的25%直接來自海洋,而且隨著全球人口還在上升,這個比例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繼續攀升。這其中貢獻最多產出的,便是那些洋流賜予的超級漁場。
海洋成為人類最後的狩獵場,漁民們不斷從近海駛向遠洋,從大海深處為全世界帶回食物。
什麼是洋流?
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全球四大洋的海水都是相通的,由於受行星風帶、地球偏轉力、海陸分布和海底起伏等因素的不同程度影響,海水存在一定方向有規律的水平流動,形似陸地上的河流,這便是洋流,也稱洋面流或海流。洋流根據流動海水溫度(洋流本身與周圍海水溫度)的高低,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通常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比流經海區的水溫高,寒流則恰恰相反。
全球海洋表層洋流分布圖
雖然全球的海水都是相通流動的,但海洋也像陸地一樣有貧瘠和豐饒之分,海洋裡也不是處處充滿生機。這是因為海洋生物的分布與海水的溫度、鹽度、透明度等理化性質有關,而洋流則通過影響海水的理化性質進而影響到海洋生物的分布。
只有那些浮遊生物大量繁衍的海域,才能養活足夠多的魚群,形成漁場。
海洋生態鏈條的基礎來自浮遊生物,只有那些浮遊生物大量繁衍的海域,才能養活足夠多的魚群,魚群天然密集的海域就是漁場。漁場沒有固定的邊界限制,漁場之所以能集中數量繁多的魚蝦群,在於適宜魚蝦生長繁殖的水深、水溫、光照、鹽度、地形,還有食物,各方麵條件一個都不能少。造就這些條件的因素很多,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海洋中最普遍的水文現象—洋流。
洋流是海洋中最普遍的水文現象,通過影響海水的理化性質進而影響到海洋生物的分布。
上升補償流攪動海水形成秘魯漁場
漁場是海洋中的「寶藏」,但並不是任何洋流流經之處都能成為漁場,只有冷暖流交匯的海域和存在上升補償流的海域才有機會成為漁場。其中由上升補償流形成的超級漁場,其代表便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
上升補償流攪動海水形成秘魯漁場
這處漁場位於秘魯沿岸,處在東南信風帶內,當東南信風從南美大陸吹向太平洋時,使秘魯沿岸的表層海水離岸而去,深層海水便上升補充而形成上升補償流;同時強勁的西風漂流受到南美大陸的阻擋,分支北上成為秘魯寒流,寒流水溫低密度高,容易形成下沉水流,與補償流的上升運動相反,進而海水紊亂運動,海底的營養鹽類被上翻帶至表層,浮遊生物大量繁殖,進而為魚蝦提供充足的餌料,便形成了秘魯超級漁場。
世界四大漁場與洋流分布圖
冷暖流交匯形成「供養了歐洲」的紐芬蘭漁場
當然世界四大漁場除了秘魯漁場,還有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和不列顛群島的北海漁場。不過後者均屬於冷暖流交匯的海域。如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便是從格陵蘭島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與北上的墨西哥灣暖流在加拿大紐芬蘭島西北的海域交匯形成。
從格陵蘭島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與北上的墨西哥灣暖流在加拿大紐芬蘭島西北的海域交匯形成超級漁場。
由於冷暖流的水溫、密度的差異,使海水產生了局部對流,使下層海水抬升,呈弓穹形或峰巒形流動,把沉積在底層的營養鹽類和有機質碎屑帶到上層,以此為食的浮遊生物迅速繁殖,成為魚類的餌料,誘使魚群到此覓食。另外,魚類都有自身適宜的水溫和鹽度,冷暖洋流間的水溫差和鹽度差,在交匯時形成了無形的「水障」,禁錮了魚群的活動範圍,使魚群集中,形成漁場。
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漁場曾經盛產鱈魚,但因為過度捕撈最終漁場資源枯竭。
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漁場曾是一座世界超級漁場,在1508年被英格蘭探險家約翰·卡波特意外發現,留下了「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傳說。歷史上其產量異常豐富,甚至「供養了歐洲」,被冠以「能踏著鱈魚群脊背走上岸」的地方。不過經過近百年來人類貪婪的捕撈和掠奪之下,這個曾繁榮了數個世紀的漁場遭遇了滅頂之災,陷入看不到頭的衰落和蕭條。
來自赤道的日本暖流與北太平洋南下的千島寒流交匯形成北海道超級漁場。
「世界四大漁場」之首的北海道漁場
除了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外,被冠以「世界四大漁場之首」的北海道漁場,同樣是由冷暖流交匯形成。不過,它交匯的是由來自赤道的日本暖流與北太平洋南下的千島寒流。當我們從高空鳥瞰西北太平洋,就發現一條帶狀深黑色的龐大海流,從菲律賓開始,彎彎繞繞穿過臺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方向的阿拉斯加流去。這就是僅次於北大西洋暖流的世界第二大洋流—日本暖流,又稱黑潮。
日本暖流藍得近乎發黑的顏色與周圍的海水形成了鮮明對比。
日本暖流藍得近乎發黑的顏色與周圍的海水形成了鮮明對比,它寬達150公裡、長約6000多公裡,源源不斷的將來自赤道的暖水送往北太平洋。因其勢力浩蕩,使得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僅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海道漁場,還有俄羅斯的鄂霍次克海漁場、日韓交界處的對馬漁場,以及曾經富饒的中國舟山漁場等。
北海道漁場捕獲秋刀魚
這裡既匯集了種類豐富的暖流魚類,如魷魚、鮐魚、巴特柔魚、秋刀魚、沙丁魚;又有寒流魚類,如鱈魚、明太魚、鯡魚、鱒魚、大馬哈魚等,還有數目可觀的洄遊性大型魚類:旗魚、烏魚、鰹魚以及以「海洋黑金」著稱的藍鰭金槍魚。儘管部分漁場已遭到過度捕撈,但目前為止,這裡仍是全球漁業資源最豐富的海域,年捕撈量超過2000萬噸,佔全球海洋捕撈量的四分之一。
海洋牧場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思考耕海牧漁,或許是未來開發海洋的主要方向。
洋流賜予了人類超級漁場,但在全球不斷暴漲的人口基數面前,依然顯得「力不從心」。如今近海漁業資源枯竭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沿海漁民已陷入無魚可捕的境地。對於未來,大海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糧倉,除了到更遠的公海去尋找資源外,從幾千年來的傳統漁獵和養殖形式向更高級的海洋牧場形式轉型,或許是未來開發海洋的主要方向。
備註: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