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也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每年人類捕撈的海洋漁業資源總量超過1億噸以上,對於很過國家來說海洋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比如日本、挪威等國,海洋捕撈業所獲得的漁產品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
世界四大漁場成因
在佔了地球總面積71%的廣袤海洋裡,漁業資源的分布是不是均勻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漁業資源在海洋裡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漁業資源多,就會形成漁場,而有的地方卻漁業資源很少。就全球而言,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有四處,分別是西北太平洋的北海道漁場、歐洲大西洋的北海漁場、北美東部的紐芬蘭漁場和南美西部太平洋的秘魯漁場。
四大漁場分布圖
為什麼這些海域擁有較多的漁業資源呢?一個海域如果有較多的魚類生存,那麼就意味著有較多魚吃的食物,也就是海洋浮遊生物,也就是那些微小浮遊動物和植物,浮遊植物是海洋生物鏈的底端。海洋中,哪裡有適合浮遊植物生長的環境,往往哪裡就有較多的魚類,而浮遊植物的生長主要需要陽光和各類營養物質。
海洋漁業資源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陽光是在海洋的表層,不能照射到水下很深處,而營養物質多在海底,水深較深,因此在大洋中部,水深2000米以上的大洋區域,陽光和營養物質很難在同一水域深度具備,所以,首先漁業資源豐富的漁場都是分布在水深較淺的大陸架海區。
全球大陸架海區分布圖
大陸架海區的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雖然和大洋水深來比已經是很淺了,但是,陽光還是不容易照射到海底,因此最好有外在的動力,能夠使海底的營養物質上泛,到達海洋的表層,這樣陽光和營養物質就吻合了。促使海水運動的運輸有以下幾方面:
洋流和漁場分布圖
首先是洋流運動,一是寒暖流交匯,溫度低的寒流和溫暖的暖流交匯,由於海水物理性狀不同會使得海水發生攪動,使營養物質上泛。比如北海道漁場就是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紐芬蘭漁場是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北海漁場是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匯。二是上升性寒流,比如秘魯漁場的形成就和秘魯寒流有關,上升性寒流從海底往海面運動,帶來營養物質上泛。
海洋漁業捕撈
其次是溫帶海區,四大漁場基本都是位於溫帶海區,溫帶海域冬季時會出現表層海水溫度低於底層海水溫度的現象,使得表層海水下沉,底層海水上泛,帶來營養物質。再次,如果在漁場附近如果有大量入海徑流,陸地徑流帶來大量營養物質入海,更有利於魚類生長。
過度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