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出頭的孫波是個土生土長的漁家漢子,祖祖輩輩生活在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與海為伴,靠捕魚為生。十八歲時,孫波接過父輩的手藝,一路從普通船員幹起,後來有了自己的漁船。在漁業摸爬滾打二十載,他吃過苦、享過福,也見證了東海漁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小時候大黃魚很常見。出海碰上大黃魚群,一網下去,漁船周邊海面都是一片耀眼的金黃。」在孫波記憶裡,小時候大海「肥」得很,魚蝦多著呢,開船轉一圈就能滿載而歸。變化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那會,漁民們都想著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木質漁船逐漸被鋼製漁輪替代,漁船主機功率從48千瓦普遍升級為100-300千瓦不等,一般拖網船的捕獲量也從幾十箱增加到幾千箱。漁民豐收的同時也給海洋漁業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
由於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逐漸衰退,魚越捕越少、越捕越小,漁民們的收入也日漸減少。為有效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促進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自1995年開始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在每年5月1日至9月16日這4個半月休漁期內,加強對休漁漁船的監管,加大對「三無」漁船、使用違規漁具等的打擊力度,讓海洋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不能吃祖宗飯砸子孫碗」,漁民們也漸漸認識到,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在漁民們的努力下,當地海洋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昔日資源瀕臨枯竭的海域又「胖」了回來。今年東海開漁後,孫波駕駛著浙象漁46068鋼製漁船與其他上千艘漁船一起劈波斬浪,駛向大海撒下「第一網」。
孫波介紹,出海捕魚一般要在海上逗留7到10天,「最看重的是安全,最難忍受的是孤獨。」據他回憶,90年代末剛做船員那會兒,漁船上安裝的定位導航設備僅有AIS、雷達、單邊帶這些,不是很準確,海上航行作業全憑船老大的「革命」經驗。「有時候因誤判而錯失捕撈大魚的機會,會懊悔好多天。」更讓船員難以忍受的還是想家。孫波感慨,過去船上只有衛星電話,費用高,信號不穩定,與外界聯繫不方便,在海上除了幹活就是睡覺,想要和家人聯繫很難。現在不一樣了,所有漁船都安裝了船載視頻監控系統和「海上通」「迪泰」等漁船通訊設備,以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船載終端,通訊更方便,安全性也更高了。「船上有WIFI,可以看直播、玩遊戲、聊微信,海上的生活也變得有滋味了。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救援非常及時。」
經過幾天作業,孫波的漁船滿載而歸。「今年伏季休漁後『第一網』,我們收穫了大鰻魚、鯧魚、帶魚等,產量非常可觀。」他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把捕撈上來的魚一股腦兒拉到水產城,大批量賣給水產企業和小冷庫,而是按照品質分類包裝,然後拿到網上售賣,收入比過去翻了好幾倍。近年來,象山縣漁民的銷售渠道越來越豐富,漁業企業電子商務線上銷售平臺達到40餘家,涵蓋天貓、盒馬、網易嚴選等大型電商,去年線上銷售達5億元。此外,當地還著力拓展商超渠道,積極進駐三江、永輝等超市,線上電商、線下新零售聯合發力,進一步擴大象山海鮮銷量。
嘗到甜頭的孫波說,他準備再試試直播帶貨,爭取把石浦漁產賣到更多更遠的地方。(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寒 設計丨通訊員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紀委監察辦 何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