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記·11月14日|聽東海漁民講述二十載生活變遷

2020-11-23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40歲出頭的孫波是個土生土長的漁家漢子,祖祖輩輩生活在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與海為伴,靠捕魚為生。十八歲時,孫波接過父輩的手藝,一路從普通船員幹起,後來有了自己的漁船。在漁業摸爬滾打二十載,他吃過苦、享過福,也見證了東海漁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小時候大黃魚很常見。出海碰上大黃魚群,一網下去,漁船周邊海面都是一片耀眼的金黃。」在孫波記憶裡,小時候大海「肥」得很,魚蝦多著呢,開船轉一圈就能滿載而歸。變化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那會,漁民們都想著造大船、闖大海、捕大魚,木質漁船逐漸被鋼製漁輪替代,漁船主機功率從48千瓦普遍升級為100-300千瓦不等,一般拖網船的捕獲量也從幾十箱增加到幾千箱。漁民豐收的同時也給海洋漁業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

  由於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逐漸衰退,魚越捕越少、越捕越小,漁民們的收入也日漸減少。為有效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促進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自1995年開始全面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在每年5月1日至9月16日這4個半月休漁期內,加強對休漁漁船的監管,加大對「三無」漁船、使用違規漁具等的打擊力度,讓海洋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不能吃祖宗飯砸子孫碗」,漁民們也漸漸認識到,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在漁民們的努力下,當地海洋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昔日資源瀕臨枯竭的海域又「胖」了回來。今年東海開漁後,孫波駕駛著浙象漁46068鋼製漁船與其他上千艘漁船一起劈波斬浪,駛向大海撒下「第一網」。

  孫波介紹,出海捕魚一般要在海上逗留7到10天,「最看重的是安全,最難忍受的是孤獨。」據他回憶,90年代末剛做船員那會兒,漁船上安裝的定位導航設備僅有AIS、雷達、單邊帶這些,不是很準確,海上航行作業全憑船老大的「革命」經驗。「有時候因誤判而錯失捕撈大魚的機會,會懊悔好多天。」更讓船員難以忍受的還是想家。孫波感慨,過去船上只有衛星電話,費用高,信號不穩定,與外界聯繫不方便,在海上除了幹活就是睡覺,想要和家人聯繫很難。現在不一樣了,所有漁船都安裝了船載視頻監控系統和「海上通」「迪泰」等漁船通訊設備,以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船載終端,通訊更方便,安全性也更高了。「船上有WIFI,可以看直播、玩遊戲、聊微信,海上的生活也變得有滋味了。更重要的是,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救援非常及時。」

  經過幾天作業,孫波的漁船滿載而歸。「今年伏季休漁後『第一網』,我們收穫了大鰻魚、鯧魚、帶魚等,產量非常可觀。」他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把捕撈上來的魚一股腦兒拉到水產城,大批量賣給水產企業和小冷庫,而是按照品質分類包裝,然後拿到網上售賣,收入比過去翻了好幾倍。近年來,象山縣漁民的銷售渠道越來越豐富,漁業企業電子商務線上銷售平臺達到40餘家,涵蓋天貓、盒馬、網易嚴選等大型電商,去年線上銷售達5億元。此外,當地還著力拓展商超渠道,積極進駐三江、永輝等超市,線上電商、線下新零售聯合發力,進一步擴大象山海鮮銷量。

  嘗到甜頭的孫波說,他準備再試試直播帶貨,爭取把石浦漁產賣到更多更遠的地方。(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寒 設計丨通訊員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紀委監察辦 何陳玲)

相關焦點

  • 東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 中國漁民赴遠洋也搞「滅絕性捕撈」(圖)
    2014年9月16日,浙江寧波石浦港,上千條漁船同時出港,「東海潮湧,千帆競發,漁民喜迎開漁……」當天,無數媒體以此為標題來形容各地開漁節壯觀景象,這樣的大場面,當天不僅在寧波,還有舟山、台州、溫州等地。 半個月後,第一批出港的漁船回來了。船老大們沒有如媒體所描述的那般「喜慶」,相反,他們個個愁容滿面。「魚太少了……」 少到什麼地步?
  • 過度捕撈讓東海漁場枯竭 漁民感慨讓子孫虧了口福
    昨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而6月1日至7月1日,我省海域除海釣以外的所有作業休漁,本報記者特意和招募的志願者一起來到三門健跳漁港,參加了省海洋與漁業局主辦的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活動。  我們跟著漁船一起出海,親眼看一看休漁後的海上糧倉是如何「補倉」的?當然也給大家打聽了一下,這段時間海鮮是否會緊俏起來,吃貨們該怎麼熬過這段休漁期?
  • 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原標題: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在今年11月出版的國際期刊《古生物學雜誌》上,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保華研究員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柯學博士等人對長江古下切河谷冰後期沉積物高解析度有孔蟲與古環境的研究成果。   他們通過對海洋底棲有孔蟲的研究,揭示出我國海岸線變化情況。研究顯示,距今約7000年前後,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曾是一片汪洋。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 護航11名航天員進太空 神舟團隊二十載書寫驕人成績
    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築夢太空,問鼎九天。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大幕徐徐開啟。
  • 中方6天內8次向日方嚴正交涉 14中國漁民今回國
    中新網9月13日電 針對日本巡邏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衝撞中國漁船並非法抓扣漁民漁船一事,從9月7日到12日6天內,中國外交部門4次表態,有關官員4次約見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另據新華社消息,被日方扣押的中國漁船上的14名船員將回國。
  • 東海漁民捕獲成千上萬斤金槍魚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施雯茫茫東海,漁民的豐收讓人喜出望外。「2月24日夜裡,我的船在溫臺海域圍網捕到五六千斤金槍魚,都是黃鰭金槍魚和大目金槍魚,分量在10-30斤/條。」(圖:漁民從漁船上發來的金槍魚捕獲地坐標)「在海上捕魚22年,我只有12年前和我爸在那一帶海釣過金槍魚。
  • 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我國載人航天大幕徐徐開啟。轉眼20年,作為我國載人太空飛行器研製設計工作的主力軍,神舟團隊書寫了一項又一項驕人成績: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最長在軌時間達30天;實現太空出艙、交會對接、太空授課……而這支優秀的團隊,平均年齡僅有33歲,他們將自己的熱血青春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時刻以衝鋒的姿態,託舉起中華民族的載人航天夢。
  • 「中國漁民」北冰洋的魚兒聽了都聞風喪膽
    可以說,只要在有魚的海域,就一定會有中國漁船出沒的痕跡。 讓全世界都非常頭痛的是,中國漁民並不僅僅捕撈單一品種,其他品種誤上鉤時,漁民並不會把它們扔回海裡。而且拖網船、圍網船可一捕撈很多品種的魚,也就是說,這類漁船往往不是衝著某種特定魚類下網,而是挑選魚類資源豐富的海域下手。 他們開過的海域,片甲不留。
  • 《凱哥日記》講述一個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國戰「疫」故事
    中新網北京1月5日電 他叫王凱,既不是大家熟知的娛樂明星,也不是中國籍。他是一個在重慶生活了六年的加拿大人。現在,他推出了一本《凱哥日記》,這本書還有個副標題:「一個加拿大人的重慶戰『疫』」。
  • 外國人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新書發布分享會在渝...
    2020年12月27日,由重慶國際傳播中心、新世界出版社舉辦的《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新書發布分享會在重慶鍾書閣書店舉辦。《凱哥日記》作者喬拉凱伍德(Jorah Kai Wood,中文名:王凱)在現場與讀者分享了他的創作經歷。
  • 浙江漁民捕獲的1500多斤野生大黃魚上岸了!價格將近千元一斤……
    昨天(11月29日),奉化蓴湖街道傳來消息,時隔兩天後,11月28日下午近1時,浙奉漁12015、12016號船運載著36箱野生大黃魚,回到中國第一漁村蓴湖桐照村的桐照碼頭。漁船靠岸11月29日中午12時半,記者來到桐照碼頭。
  • 呼和浩特市11月14日-11月20日生活必需品市場動態分析
    11月14日-11月20日,據對18家生活必需品銷售企業監測,>我市生活必需品市場價格總體運行平穩,供應充足,本周桶裝食用油平均零售價格17.43元/公斤,其中大豆油零售價格為14.85其中價格上漲的有9種,漲幅較大的山藥價格為11.22
  • [年報]東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14東海債:東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18...
    3月5日,中國證監會核准公司股票主承銷商業務資格;5、2004年9月14日,中國證監會核准公司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代銷業務資格(證監基金字[2004]136號);6、2004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公司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員資格(銀復[2004]75號);7、2005年3月,中國證券業協會從事相關創新活動證券公司評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評審通過了公
  • 周六可去聽地質學專家解讀「長沙的地球日記」
    三湘都市報8月14日訊(記者 陳月紅)周六去哪玩? 長沙「山水洲城」格局的演變歷程有怎樣的特殊印記?長沙地表的深處又隱藏了多少時間奧秘?……如果對這些感興趣的話,不妨報名明天上午去長沙規劃展示館免費聽「城市+」規劃公開課,聽地質學專家解讀「長沙的地球日記」。
  • 浙江溫州漁民東海捕獲一重達340公斤的鱸魚(圖)
    浙江溫州漁民捕獲一隻體重達340公斤鱸魚[組圖]   2007年1月22日下午,一條重達340公斤的大魚運抵溫州市菜籃子水產批發市場,龐大身軀吸引了眾人圍觀。從魚嘴到魚尾全長2.4米,胸圍最寬處有2米,單單一隻眼窩的直徑就有7釐米。
  • 中國領海基點石碑矗立東海 建造中鮮為人知故事(組圖)
    1958年9月4日,我國政府發表了《中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的領海以連接大陸岸上和沿海岸外緣島嶼上各基點之間的各直線為基線,從基線向外延伸12海裡的水域是中國的領海。這是一個原則性聲明,確立了我國領海的範圍和基本制度。
  • 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武漢出版發行
    新華網武漢1月3日電 (汪智勇 陳棟)《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新書發布會日前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等業內專家學者紛紛為之點評。《瞬間的永恆--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整理了方政軍50多年來所寫的日記選編及發表的部分重要新聞,講述了新聞背後的故事,記錄了作者半個多世紀不忘初心的新聞歷程和社會不平凡的變遷,小到對百姓生活的細微觀察,大到對社會與歷史發展的思考。多位新聞界專家對《瞬間的永恆——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給予高度評價。
  • 龍蝦王、魔鬼魚、月亮魚 這些年被我們吃掉的東海水怪
    去年12月27日,岱山船老大在舟山海域也捕上一隻中華錦繡龍蝦,身長60釐米,加上觸角約120釐米,重6.6斤。  去年8月11日,福鼎漁民在舟山海域捕到長度接近1.4米,重量達6.6斤的中華錦繡龍蝦,有人說可以賣到100萬元,一度刷爆了當地的朋友圈。遺憾的是,捕獲後僅4天,寄養在飯店海鮮池裡的這隻大龍蝦,死掉了。
  • 中國廣電總臺講述:漁民三姑娘改名背後的故事~
    薛家窪漁民三姑娘回憶:「當時光漁民船有200多條,一排靠著一排停在岸邊。住家船就定在這個地方不動,後面全是小船綁在大船旁邊。那麼多漁民生活在那裡,水面上一天到晚就漂浮垃圾。我家兒子那是從小都穿救生衣,也掉過水,他有時走路走一腳踩空了,就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