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電總臺講述:漁民三姑娘改名背後的故事~

2020-11-23 澎湃新聞

長江幹流薛家窪

漁民曾經靠水吃水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萬裡長江浩蕩東流,到安徽馬鞍山境內衝出天門山,折為北上。

整治前的薛家窪

魚逐浪花,長江幹流馬鞍山段的薛家窪,曾經漁民、漁船最集中,他們過著靠水吃水的日子。

薛家窪漁民三姑娘回憶:

「當時光漁民船有200多條,一排靠著一排停在岸邊。住家船就定在這個地方不動,後面全是小船綁在大船旁邊。那麼多漁民生活在那裡,水面上一天到晚就漂浮垃圾。我家兒子那是從小都穿救生衣,也掉過水,他有時走路走一腳踩空了,就掉下去了。」

三姑娘改名記

三姑娘

漁民三姑娘在家排行老三,登記戶口時,父母隨口一說:

「家裡生了個三姑娘!」

沒想到,「三姑娘」竟然成了她的大名。前些年,三姑娘也想過把名字改了,不過每天起早貪黑捕魚,老在水上漂,這事就耽擱了。

三姑娘笑說:

「反正跟著漁民在水上漂,叫啥名字不一樣,漁民叫三姑娘就三姑娘唄,我一直就這樣。」

三姑娘改名前的身份證

三姑娘說,船上生活雖苦但她不怕,因為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江上能捕到的魚越來越少,她憂心忡忡。

三姑娘:

我記得剛結婚那會,一天能捕一百斤魚,後期魚越來越少,一天只有十來斤,品種也少了好多。

為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黨中央提出了長江「十年禁漁」。2019年5月,以長江生態環境整治為主題,馬鞍山在全國率先實施禁捕退捕。

馬鞍山漁船拆解現場

漁船開到船廠拆解的那天,三姑娘和其他漁民一直在拍照留念,戀戀不捨。

「走了,這條船跟了我們十幾年,真捨不得……」

習慣江上生活的三姑娘一家,對未來的生活忐忑不安。

三姑娘:

祖祖輩輩漁民就靠捕魚為生,也沒想到岸上還能做什麼,我不識字,上岸時不知道能不能去上班。

退捕漁民上岸

漁民上岸後工作問題,住房問題,保障問題,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困惑。為此,馬鞍山通過支持創業、開發兜底崗位等,幫助漁民充分就業。過渡期間,政府提供廉租房,發放生活補貼,還首次將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轉產漁民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竇念華說,漁民上岸也是失水漁民,政府視同失地農民,參照同樣的標準給予補償。認領1500元的基本養老保險全部由政府全部代繳。

洗腳上岸,漁民變市民

仍牽掛長江

2019年,三姑娘一家拿到了20餘萬退捕轉產的補償補助款,在市裡安置小區買了寬敞樓房,從漁民變成市民,她還和其他幾戶上岸漁民合夥開了一家家政公司。

整治後的薛家窪

三姑娘的愛人張周華則加入了護漁隊,還找了一份保潔工作,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換了個身份又回到了薛家窪的張周華常會去長江邊溜達。

張周華:

漁民上岸,開始有點不習慣。我們在長江待了三四十年了,肯定有感情了,平常來望望,看看長江風景。

生活穩定了,三姑娘又念起一直沒改掉的名字。上個月底,相關部門安排專人辦理,三姑娘終於有了新名字。她看著新身份證上「陳蘭香」三個字,笑開了花。她說

「名字肯定想改,人家不能一直喊我三姑娘,勞務公司也開了。比我年齡大一點的還可以,比我年紀要小一點人家也不好意思喊,我覺得也尷尬。我很高興,最起碼這個夢是圓了。」

三姑娘改名陳蘭香

三姑娘的改名是薛家窪漁民退捕上岸,適應新生活的縮影,也是馬鞍山傳統產業轉型高質量發展巨變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

整治後的馬鞍山濱江溼地公園

環保倒逼出來的高質量發展

馬鞍山是一座重化工城市,工業比重佔近50%,其中重化工產業佔70%,汙染排放較大,長江生態頻亮紅燈。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榮正發坦言,那個時候壓力山大。

榮正發:

當時我們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煤炭的消耗和能源的消耗在全省位於前列,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以及工業固廢在全省排第二。各級督察發現的環境突出問題比較多,向市裡交代各類環境問題共1462個,數量在全省排前面。

之後,馬鞍山市將薛家窪當做突破口,長江退捕與治汙治水同步推進,拆除或者關停散亂汙企業。

2019年7月25日,馬鞍山市薛家窪石溪野水泥廠一座62米高的煙囪被爆破拆除。截至目前,全市關停的散亂汙企業超過700家。

爆破現場

除了被動清退,有些企業主動作為,通過升級改造從源頭解決環保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汙染大戶馬鋼下屬的耐火材料主動重組組建新公司搬進了產業園,用上了環保設備。瑞泰馬鋼常務副總經理盧詠明表示,

「現在工業廢棄物、固體廢棄物、工業廢水是零排放,水是循環利用,工業廢棄物基本上都是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這兩年運營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基本上每年經營績效增長在20%以上。」

如今的馬鞍山長江沿線

環保倒逼,產業變綠。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榮正發表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來就不是對立的關係,通過長江大保護,馬鞍山走出了一條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

榮正發:

2019年是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但我們去年各類經濟增長指標在全省處於前列,充分說明了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是沒有影響的。現在我們馬鞍山23公裡的長江東岸美麗如畫,已經成為馬鞍山新的生態名片。

如今的薛家窪成為網紅打卡點

「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如今馬鞍山市風景如畫,人們徜徉於蔥鬱的林木間,眺望碧水長江,成就了人和自然最好的模樣。

市民王先生:

隨著這幾年,大家環保理念的提高,長江一步步又回到以前的那種狀態了。

市民趙先生:

以前我們倉庫在採石那個位置的時候,來過這邊都破破爛爛的,那時候路又不好,你看現在路修得多好。

市民陳女士:

心裡蠻高興的,哪怕不搞魚了,看看這麼好的長江,這麼美麗的長江,我們漁民上岸也值了。

市民朱女士:

薛家窪美不美?美!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中國廣電總臺講述:漁民三姑娘改名背後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之聲深度聚焦馬鞍山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長江萬裡奔流,澤被萬物,一條腹地遼闊的長江經濟帶也由此而生。漁民三姑娘在家排行老三,登記戶口時,父母隨口一說:「家裡生了個三姑娘!」沒想到,「三姑娘」竟然成了她的大名。前些年,三姑娘也想過把名字改了,不過每天起早貪黑捕魚,老在水上漂,這事就耽擱了下來。「反正跟著漁民在水上漂,叫啥名字都一樣,漁民叫三姑娘就三姑娘,一直就這樣。」三姑娘說。
  • 聽長城新媒體記者講述精彩河北故事
    長城網11月8日訊(記者 路娟)今晚8點,「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將在央視一套播出。>今年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是第七屆,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承辦,經過各地各新聞單位層層推薦、比賽評選,從上萬名報名參加活動的新聞工作者中評選出13名優秀記者,代表全國百萬新聞工作者,向全國觀眾講述發生在重大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
  • 玖億酒友網受邀參加2019「廣電+產業服務平臺」經營模式研討會
    湖南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蘇進躍首先以「湖南廣電的轉型探索」為例,給大家講述傳統廣電如何藉助新媒體轉型突圍。蘇總分析湖南廣電轉型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我為主建平臺;第二階段是力求共同進化,構建芒果生態圈階段;第三階段,就是要擁抱市場經濟,讓市場主體立起來;最終以芒果生態鏈這一新媒體平臺,推動傳統廣電的轉型突圍。
  • 7部網絡大電影"改名"背後,透露出了什麼樣的行業信號?
    最近,廣電總局公布了《2019年8月全國重點網絡影視劇拍攝規劃調整情況通報》,這是廣電總局第一次公布網大網劇拍攝規劃調整情況。其中,有7部網絡大電影變更了片名。有些影片即便已經拿到了「上線備案號」,依然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通過「改名」向政策或主流市場靠攏。
  • 一千多臺警報器如何響徹重慶城 市人防辦人士講述防空警報背後的故事
    6月4日,市人民防空辦有關人士為重慶日報記者講述了防空警報背後的故事。一個按鈕就可控制全城警報器一部電話、一臺短波電臺、兩臺電腦和兩臺黑色的人防警報系統中央控制器。6月4日,當市人民防空辦控制室的大門打開,呈現在記者眼前的,並非之前所設想的各種「黑科技」。「現在都智能化了,一個按鈕就可控制重慶城的所有警報器。」
  • ...4K超高清)、《絲路,我們的故事》亮相突尼西亞阿拉伯廣播電視節
    點燃青春活力,講述絲路故事——首批阿語版系列微紀錄片《燃·青年》(4K超高清)、《絲路,我們的故事》亮相突尼西亞阿拉伯廣播電視節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6月30日 16:05 A-A+
  • 「大劇看總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年原創電視劇片單重磅發布
    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孫玉勝、薛繼軍,總臺央視副總編輯、總經理室總經理彭健明,總臺央視總會計師董為民,總臺財務局局長張紅梅和影視界、工商界嘉賓代表出席。《大決戰》將首次以電視劇的形式全景展現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震撼人心的視聽藝術史詩般呈現波瀾壯闊的中國命運大決戰。在當天發布的2021年總臺電視劇片單中,「原創之力·總臺出品」版塊最為亮眼。
  • 漁民捕獲3米長翻車魚後放生 眾魚連夜開會,商討改名事宜……
    漁民捕獲3米長翻車魚後放生 眾魚連夜開會,商討改名事宜……時間:2020-04-29 15:47   來源:河南都市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漁民捕獲3米長翻車魚後放生 眾魚連夜開會,商討改名事宜 4月27日晚上7點左右,浙奉漁13035號漁船在東海作業時,意外捕獲一條約3米長的成年翻車魚
  • |中國有故事
    敬請收看《中國有故事》第二季第9集:在草原過青春(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幾百年來,因為放墾開荒等活動的影響,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逐漸退化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沙地。滑動翻看↓出品人賀軍科總監製汪鴻雁總策劃李柯勇監製景臨 張坤 姚煥 毛浩 董時策劃王小鯤 張蕾蕾 閔捷 孫曄 李曦導演高旭文字統籌劉世昕撰稿朱彩雲
  • 講述化石裡的中國故事
    【讀書者說】    陳列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廳裡的化石,並不僅僅是珍貴的科學證據,而且往往蘊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等所著的科普新作《聽化石的故事》,便是要通過這些化石中的精品,講出關於脊椎動物演化歷程的「中國故事」。
  • 「我是科學家」| 大國工匠講述國產盾構機的逆襲故事
    「我是科學家」| 大國工匠講述國產盾構機的逆襲故事2019-05-27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2019年5月1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十一期在北京市軍事博物館成功舉辦。
  • 日本要給釣魚島改名,臺民眾舉五星紅旗抗議,蔡英文被批「龜縮」
    據現場圖片顯示,還有島內民眾手中的紙牌上寫道:「日本將釣魚臺改名,我就叫你為日末」。不過,「日本臺灣交流協會」並未派出代表接受抗議書,抗議團體當場撕毀抗議書表達不滿,並表示將會再回來抗議。在臺灣,釣魚島的管轄權屬於宜蘭頭城鎮。
  • 2019金牛傳媒首屆廣電+產業服務平臺模式研討會舉行
    君盛投資旗下基金已投企業--金牛傳媒主辦的2019金牛傳媒首屆廣電+產業服務平臺模式研討會」在長沙舉行,君盛投資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廖梓君女士出席該研討會。  由深圳市金牛傳媒服務有限公司主辦的「2019金牛傳媒首屆廣電+產業服務平臺模式研討會」在長沙舉行,來自全國一百多個省會臺、地市臺的兩百多名廣電經營者,就城市臺經營由廣告平臺向產業服務平臺轉變,進行了熱烈地探討。
  •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16家海內外媒體記者走進廣西 看八桂大地展新顏
    10月26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聯合主辦的「壯美廣西小康路——2020境外媒體看廣西」採訪活動正式啟動,向世界展示新時代廣西改革發展新形象。活動持續5天,邀請日本《朝日新聞》、韓國《中央日報》、葡萄牙通訊社、義大利《晚郵報》、緬甸國際廣播電臺、阿聯中阿衛視、中國香港鳳凰衛視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16家媒體20多名記者、專家、主播走進壯鄉,聚焦新時代廣西改革發展新變化新成效,以國際視角向海外受眾展示一個美麗神奇、蓬勃發展的新廣西。
  • 講述「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逐夢天河
    紀錄片講述了中國超算從萌芽、起步到登頂世界第一的發展歷程,通過一代代以祖國需要為己任的計算機科技攻關隊伍接續奮鬥的故事,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深刻內涵……  「每秒一億次,一次不少!六年研製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
  • 浙江廣電集團發揮矩陣合力 特別節目獻禮國慶
    其中,《坐著高鐵看浙江》選取省內最具代表性的高鐵線路為載體,看高鐵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成果,展現抗疫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各地復甦的勃勃生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選取有典型意義的城市、縣區、鄉村,把鏡頭對準普通百姓,展現各地建設「重要窗口」的生動實踐和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千裡共嬋娟 我家的團圓故事》聚焦全省各地有特點的家庭,講述在平凡崗位上的奮鬥者們特殊的團圓故事。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高傑攝/光明圖片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用行動完成著習近平總書記「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的殷切囑託,詮釋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的真實意義。
  • 「北京時間」來自西安「時間雕刻者」講述背後的故事
    1月5日,三秦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進位於臨潼區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聽科學家講述「北京時間」背後的故事。「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時間「全世界採用區時制,按照地理經度把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其中央經線所在的地方時作為該時區的標準時間。」
  • 「北京時間」來自西安 「時間雕刻者」講述背後的故事
    1月5日,三秦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走進位於臨潼區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聽科學家講述「北京時間」背後的故事。  「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時間  「全世界採用區時制,按照地理經度把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以其中央經線所在的地方時作為該時區的標準時間。」
  • 午間星聞|廣電總局發布2020年電視收視報告:重慶觀眾更愛重慶衛視...
    對照廣電總局這份2020年電視收視報告,你是這樣嗎?歲末年初、辭舊迎新的同時,各個行業、領域也進入了盤點季,對絕大多數市民、觀眾來說每天都會打交道的電視圈也開始了對剛剛過去的2020年進行了回望和總結——1月8日晚間,國家廣電總局的收視率監測、調查系統「中國視聽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