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消息,「嗚——」
2020年6月5日上午10點30分開始,急促的防空警報將響徹重慶。時值「6·5」大轟炸79周年紀念日,為勿忘國恥、警示後人,市人民防空辦將組織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放。
這是我市連續第22年在6月5日這天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放。
警報是如何操作的?警報聲幾乎覆蓋重慶全城,是怎麼辦到的?6月4日,市人民防空辦有關人士為重慶日報記者講述了防空警報背後的故事。
一個按鈕就可控制全城警報器
一部電話、一臺短波電臺、兩臺電腦和兩臺黑色的人防警報系統中央控制器。6月4日,當市人民防空辦控制室的大門打開,呈現在記者眼前的,並非之前所設想的各種「黑科技」。
「現在都智能化了,一個按鈕就可控制重慶城的所有警報器。」重慶人防指揮中心無線警報科幹部賀智俊說,當他接到指令按下控制鍵,就會將指令傳遞到中轉站,各警報器裝置接到中轉站的信號,然後根據指令鳴放。
在市人民防空辦大樓的天台,一臺灰色的大型設備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最終發出警報聲的設備——高音喇叭。這臺設備呈四邊形,每邊四個高音喇叭,讓警報聲傳向四方。
「每個點位的警報聲覆蓋範圍在一公裡左右。」賀智俊介紹,隨著移動車載警報系統、拖掛式升降式警報系統投用,可以靈活前往任一地區進行警報鳴放。
據了解,目前全市有1000多臺警報器,足以覆蓋所有人口密度大的地區。賀智俊說,如今,重慶各區縣防空警報網絡通過差轉臺設置,實現了完全聯網、集中控制、實時響應。
萬一出現斷電等情況,怎麼辦?賀智俊說,在重要點位的警報器安裝了蓄電池,一旦出現電路故障等緊急情況,仍然可以接收信號持續鳴放。
山城防空警報歷經三代演變
「山城防空警報歷經了三代演變。」市人民防空辦有關負責人說,第1代(抗戰至解放前),防空警報器經歷了鐵炮、汽笛、手搖警報器和警報球(燈)。第2代(解放後至上世紀90年代),防空警報器經歷了手動警報器、電動警報器。第3代(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防空警報器經歷了電聲警報器,實現遠程統一控制,輔助建設機動警報器、多媒體警報器等。
如今,重慶人防構建了以光纖通信為主體、衛星通信為骨幹、無線電臺通信為支撐的信息傳輸系統,接入黨政、公安、消防等多家單位信息或視頻系統,將空情、災情等報知網絡延伸到全市所有區縣。構建了以傳統警報器為主,拓展到電視、電臺、樓宇廣播等多載體的預警報知體系,全市城區警報音響覆蓋率達93%,主城區達97%。
6月5日響警報已持續22年
據了解,從1999年3月1日《重慶市人民防空條例》施行起,每年的6月5日,重慶都會在這一天進行警報試鳴放,已經持續了22個年頭,意在警醒重慶市民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賀智俊表示,新時代的人防警報,既為戰爭預警,又為災害拉響。肩負著「戰時防空、平時服務、應急支援」的新使命,唯有熟練掌握手中的裝備,經常拉響心中的警報,才能不負重託、不辱使命。
「現在重慶每年還在增加警報設備。新建小區超過10萬平方米的,樓頂也要預留警報器位置。」他說。
原標題:一千多臺警報器如何響徹重慶城——市人防辦人士講述防空警報背後的故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