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添新生命 放流10萬尾施氏鱘幼魚800萬尾鰱魚幼魚
ZAKER 哈爾濱記者 王辛娜近日,黑龍江裡添了成群的幼魚——以 「 保護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促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 」 為主題的 2020年中俄邊境水域鱘科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在同江市舉行,10 萬尾施氏鱘幼魚、800 萬尾鰱魚幼魚放流至中俄邊境水域黑龍江。
-
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幹流
生活報8月12日訊 近日,記者從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獲悉,我省在蘿北縣肇興鎮舉行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蘿北段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10萬尾鱘鰉魚幼魚放歸黑龍江。據了解,此次增殖放流的鱘鰉魚分別是體長16釐米以上施氏鱘幼魚4萬尾、體長7.8釐米以上達氏鰉幼魚6萬尾。其中,增殖放流的達氏鰉幼魚,「母親」是今年6月10日黑河市愛輝區漁民誤捕的一尾體長2.9米、體重約300斤的雌性達氏鰉,這條「母魚」經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專家救治救護,並進行人工輔助催產、孵化、培育成功繁衍,此次放流的是其後代的一部分。
-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2020-08-18 17:29:33馬勇 攝 中新網黑河8月18日電 (張思洋 記者 王琳)18日,中俄界江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在黑龍江畔舉行。被放流的魚苗產自當地救助的一條受傷的野生達氏鰉魚,此前放流25萬尾,今日放流7萬尾,目前這條鰉魚孵化的32萬尾魚苗全部放流完畢。民眾參與現場放流。
-
一受傷300斤野生鰉魚獲救後產卵 32萬尾魚苗被放流
馬勇 攝中新網黑河8月18日電 (張思洋 記者 王琳)18日,中俄界江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在黑龍江畔舉行。被放流的魚苗產自當地救助的一條受傷的野生達氏鰉魚,此前放流25萬尾,今日放流7萬尾,目前這條鰉魚孵化的32萬尾魚苗全部放流完畢。
-
黑龍江邊地,瀕臨滅絕的「水中大熊貓」——鱘鰉魚重生記
因人類的無窮索取和自然的變遷,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兩江」流域盛產的「水中活化石」──鱘鰉魚產量銳減。由於其原始古樸的外形2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和「水中大熊貓」的美譽。有了水中「活化石」的聲望,可見鱘魚的歷史久遠,在淡水魚中,鱘魚處於「太上皇」的地位。接下來,再說說鰉魚了。別看鰉魚體態巨大,但是鰉魚卻是鱘魚的一種。鰉魚,是黑龍江的名產,體重可達幾百斤甚至上千斤,有淡水魚王的美稱。
-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
今日7萬尾「達氏鰉魚寶寶」回歸黑龍江啦!△戳視頻觀看達氏鰉幼魚放歸黑龍江現場△2020年黑龍江幹流黑河市愛輝區段達氏鰉增殖放流活動啟動儀式△黑龍江名魚鮮體展活動現場,相關單位的領導、工作人員、師生、群眾等積極參與現場放流,7萬尾達氏鰉魚苗沿著滑道歡快地遊入黑龍江。
-
新疆增殖放流大頭魚魚苗6萬尾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新疆大頭魚再添新丁,9月26日,自治區在拜城縣克孜爾水庫開展增殖放流活動,6萬尾通過人工繁育的新疆大頭魚魚苗被集中放流。1988年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瀕危野生動物,是新疆唯一一種國家一級保護魚類,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有「水中大熊貓」「魚類活化石」之稱。在當天的增殖放流活動中,科研人員對放流的新疆扁吻魚進行了標誌和標識,拜城縣公證處對放流情況進行了現場公證。
-
新疆又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江斌偉報導)近日,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拜城縣境內的克孜爾水庫人工增殖放流4.2萬尾扁吻魚,以恢復扁吻魚野外種群數量,保護克孜爾水庫水生生物資源。 11月30日,參與此次人工增殖放流的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牛建功介紹,此次放流的扁吻魚用兩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標記,便於識別,可以確保增殖放流取得成效。
-
貴州舉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近55萬尾魚苗放歸水中
原標題:貴州舉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近55萬尾魚苗放歸水中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車璐)金秋九月繁似錦,花溪十裡客如雲。9月11日,「增殖資源保護生態」2015年貴州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花溪十裡河灘舉行,現場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54.5萬尾魚類育苗放歸水中。嘉賓將魚苗放歸花溪河中現場,自願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發放包含增殖流放等相關知識的宣傳手冊。
-
2020年新疆增殖放流瀕危保護魚類近150萬尾
2020年新疆增殖放流扁吻魚等瀕危保護魚類近150萬尾,不僅養護了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資源,還改善了水域生態環境。記者了解到,新疆增殖放流的瀕危保護魚類品種,涉及扁吻魚、北極茴魚、塔裡木裂腹魚3種國家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新疆裸重唇魚、斑重唇魚、寬口裂腹魚等7種自治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其中扁吻魚增殖放流近15萬尾。
-
達氏鰉9萬個孩子,回家了
29日,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在黑龍江遜克江段舉辦了2020年黑龍江幹流鱘鰉魚增殖放流活動。活動中9萬尾達氏鰉幼魚放歸黑龍江。這些達氏鰉幼魚是一條長2.9米長、體重約300斤、已生長30年左右的達氏鰉的後代。這條達氏鰉在一個月前因受傷被漁民誤捕,經遜克瀕危魚類救護基地救助後,對其進行人工催產輔助產卵培育了9萬尾魚苗。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1760萬尾魚蝦苗在文昌清瀾半島海域放流
8月5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在文昌清瀾半島附近海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海南移動供圖8月5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在文昌清瀾半島附近海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共計放流卵形鯧鰺90萬尾、紅笛鯛120萬尾、日本對蝦1550萬尾。
-
30尾中華鱘5.2萬尾胭脂魚放流-長江口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修復
記者 謝克偉晨報訊 昨天下午,隨著「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態修復(增殖放流)項目」放流活動啟動,30尾中華鱘和5.2萬尾胭脂魚被放流長江口。活動承辦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專家稱,中華鱘和胭脂魚放流後,長江中華鱘和胭脂魚的自然種群數量將增加,長江口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修復。據專家介紹,中華鱘和胭脂魚都是國家保護動物,其中中華鱘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與恐龍同時期生活的生物,素有「水中大熊貓」之譽,同時,長江口是中華鱘洄遊必經之道,對其繁育有重要影響。
-
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水中國寶」何去何從?
原標題:36尾中華鱘竟因施工死亡 「水中國寶」何去何從?「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它們能長到4米、1400多斤,是長江特有珍稀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國寶」,但現在卻面臨著滅絕風險。人工保護性養殖是拯救這個珍惜物種的重要手段。湖北荊州的恆升實業有限公司內建有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重要保種基地,567尾中華鱘暢遊其中。
-
新疆今年人工增殖放流2256萬尾魚苗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江斌偉)今年,全疆各地相繼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84次,共計投放2256萬餘尾魚苗,對改善新疆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根據日前發布的《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020年漁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項目實施方案》,今年在全疆範圍內人工增殖放流魚苗2256.9萬尾,其中,經濟物種2125.5萬尾,瀕危物種131.4萬尾。該項目涉及全疆12個地(州)市及自治區水產發展中心、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等單位。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記者 | 黃景源編輯 | 劉素楠12014年5月-10月,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持續監測近萬平方公裡水域,黯然而歸——未發現一尾中華鱘幼魚。各方研究數據相互一佐證,說明長江上遊中華鱘2013年沒有幼魚誕生。這是一個大事件。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健指出,2013年至今,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出現斷裂化停止的情況。
-
山東: 1600萬尾海洋生物種苗放流渤海(圖)
圖為參加放流的中國漁政船隊。 總計1600萬尾優質海洋生物苗種投放到渤海。 本次放流活動是以「養護海洋生物資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活動同時也拉開了今年山東海洋生物資源修復放流行動的序幕。 據了解,此次放流的品種和尾數是歷次增值放流活動中最多的一次。
-
7條放流中華鱘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
新華社宜昌5月10日專電(記者譚元斌)記者10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獲悉,7條今年4月24日放流的中華鱘已順利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它們距離長江入海口僅剩下100多公裡的距離。 4月24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