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酸化的海洋與珊瑚滅絕

2020-09-06 獨目魚

根據一組科學家的研究,海洋溫度的變化對珊瑚和海葵的多樣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項新的研究,發表於8月31日的雜誌上。

新的遺傳分析表明,珊瑚和海葵,已經在這個星球上存在了7.7億年。經歷了氣候的巨大變化、海洋化學環境的波動和幾次大規模生物滅絕。

研究人員分析了數百個從世界各地收集的標本,這些標本現在在博物館的收藏品中,它們揭示了這些不同的動物是如何在地質時期進化的。

在地球歷史上,酸度和離子濃度的變化已經在兩種狀態之間改變了海洋的化學成分,這兩種狀態被稱為文石和方解石海洋。這些變化,以及海水溫度的變化,似乎在決定珊瑚能夠產生什麼樣的骨骼,決定其如何進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石珊瑚 從水中吸收礦物質,形成碳酸鈣構建的堅硬骨骼。其他珊瑚,如黑珊瑚,用蛋白質或方解石 (一種不太可溶性的碳酸鈣形式) 建造它們柔軟的骨架。珊瑚礁正在受到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威脅。未來,珊瑚礁可能會被不同的海洋群落所取代。這似乎已經在加勒比海發生了,那裡石珊瑚被海扇的 「森林」 所取代。隨著我們的海洋變得越來越酸性和溫暖,珊瑚的骨架很可能會溶解或無法生長。

然而,造礁珊瑚的消失將對依賴珊瑚礁的漁業、海岸線保護和旅遊業的將產生毀滅性的後果。研究人員說: 「過去,當氣候帶來挑戰時,珊瑚就滅絕了,將來我們很可能會再次看到這一點。」「現在保護它們的最好方法是控制我們的碳排放。"

相關焦點

  • 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原標題: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原標題: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這些年人們對「海洋酸化」的關注不亞於溫室效應,不少商家則從中嗅到了商機。    「海洋酸化」成了促銷口號    珊瑚變作搖錢樹    珊瑚是珠寶中唯一有生命的千年靈物,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開始打撈並欣賞珊瑚,並將其製成各種首飾、工藝品。
  • 海洋科普(1301)| 海洋酸化會帶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但是太平洋鯡魚幼苗不僅未死亡,而且生存率比通常更高。這可能是海水中溶入的二氧化碳增加,使浮遊生物增多,太平洋鯡魚的餌料也隨之增加。另外,太平洋鯡魚喜歡在海底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附近產卵。也就是說,太平洋鯡魚比喜歡在水面產卵的鱈魚等魚種更適應酸性環境。
  • 海洋酸化 日益加劇的環境危機
    威脅珊瑚生長   日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莫納羅亞氣象臺的傳感器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415 ppm,即二氧化碳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 研究發現某些珊瑚自身可抵抗海洋酸化損害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雪梨5月2日電(何嘉悅)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顯示,某些品種的珊瑚能夠根據海水酸度來調節自身的鈣含量,以抵抗海洋酸化的損害,提高存活率。「海洋酸化指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被海水吸收,海水pH值下降。」領導研究的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研究員託馬斯·德卡洛2日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pH值越低說明酸性越強。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隨著海水酸度增加,海水中的化學成分也發生變化,可對珊瑚骨骼的鈣含量造成影響,使其無法正常生長。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導讀研究顯示,1950年以來,海洋酸化導致大堡礁上的濱珊瑚骨骼密度下降了13±3%。中國南海的濱珊瑚骨骼密度下降也很明顯,1901年至2000年下降了20%。圖為當地時間2020年6月15日,阿聯富查伊拉,潛水員下水檢查移植的珊瑚生長情況。圖/視覺中國文丨實習記者 梅婷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對海洋珊瑚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威脅。
  • 海洋酸化的原因及危害
    > 一、氣候影響 1、暴雨侵害海洋吸收溫室氣體造成的海水酸化
  • 假如海洋裡沒有珊瑚(科技大觀)
    然而,科學家們多年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人類可能將面對一片沒有珊瑚的海洋。與此同時,數萬種以珊瑚礁為家的海洋生物也將一同消失。這一預測並非危言聳聽。近日,對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研究發現,新生珊瑚數量比歷史同期下降了89%。
  • 二氧化碳的另類問題——海洋酸化
    【核心提示】海水溫度的升高讓珊瑚褪去了華美的外衣,變成白色;但如果海溫回復到正常水平,蟲黃藻可能重新回到珊瑚體內,珊瑚礁將重新絢爛。然而,如果人類排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海洋酸化問題,珊瑚將面臨比白化更為可怕的命運。
  •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中美兩大國責任重大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聯合國稱中美責任重大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 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新華社臺北3月19日電(記者喻菲 祁星)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一些地區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未來珊瑚會否因此滅絕?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一些組織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數量的下降。他們提出,新的年輕珊瑚將促進珊瑚礁的恢復,使其恢復健康狀態。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到2100年,合適的珊瑚棲息地將所剩無幾。初步結果表明,海洋表面溫度和酸度是決定一個遺址是否適合恢復的最重要因素。研究人員稱,這些結果突出了地球氣候變暖對海洋生物的一些破壞性影響。
  • 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
    相關研究表明,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升高導致海洋酸化,這將危害多種海洋生物,然而更嚴重的威脅還未可知。在海洋酸化的影響下,世界同時面臨例如汙染問題、溫室效應、過度捕撈等威脅,哪些區域將最受影響?各類生物能否迅速適應相應變化?生態系統如何應對這些威脅?這些問題都是《海洋酸化研究-未來之路》報告所列出的研究前沿領域。
  • 海洋酸化帶來的生物影響有多嚴重?
    金斯敦大學微生物學家Jonkers和同事們表示,在1872年探險初期採集的樣品中,對現代氣候變化的認識非常寶貴:海洋酸性日益變薄。科學家多年來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水時p H值下降)對大多數海洋生物都帶來了壞消息。酸性水域會消耗蟹以及珊瑚等生物的骨骼,從而使它們更難建立這種結構。科學家迄今尚未能夠研究開闊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瀕臨滅絕的大西洋珊瑚產卵了
    近日,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坦帕市的佛羅裡達水族館表示,在歷時兩年、耗資450多萬美元之後,他們終於在實驗室裡成功地誘導瀕臨滅絕的大西洋(600558)珊瑚產卵。佛羅裡達珊瑚礁是世界上第三大珊瑚礁,位於佛羅裡達群島的海邊,寬約6至7公裡,從士兵島以東的福伊巖到馬克薩斯群島以南的福伊巖,綿延270公裡。
  • 骨骼受影響的加勒比海珊瑚有望能在未來地球的酸性海洋中存活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三種加勒比海珊瑚物種足以抵禦預計在下個世紀發生的海洋酸化水平的上升。然而,雖然珊瑚能夠在異常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生長,但它們的骨骼受到嚴重影響,使它們容易受到侵蝕。我們的藍色星球的多樣化海洋生態系統正在被人類戲劇性地改變。塑料垃圾和其他形式的人為汙染困擾著曾經原始的海洋,而整個物種正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其他形式的水下生活遭受以人為主導的氣候變化的副作用。溫度上升給珊瑚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它們驅逐共生藻類,從而「 白化」。這可能導致珊瑚死亡,這反過來又會對其生活的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
  • 生物大滅絕要來了?科學家已偵測到海洋中大滅絕明顯信號!
    生物大滅絕要來了?科學家已偵測到海洋中大滅絕明顯信號!
  •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酸化 珊瑚礁或於下個世紀消失
    中國網2月26日訊 據英國媒體《衛報》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海洋酸化,造成天然珊瑚礁生長減緩的現象,如若不及時採取行動,珊瑚礁或許將無法存活到下個世紀。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有關於天然珊瑚礁的實驗,該項實驗改變了海水中的化學物質,模擬出大氣層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影響。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外殼標本揭示海洋酸化影響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海洋酸化(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導致pH值下降)給大多數海洋生物帶來了壞消息。酸性的海水會侵蝕從螃蟹到珊瑚等生物的碳酸鈣外殼和外骨骼。但大多數證據都來自持續不超過幾年的實驗室實驗。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無法研究海洋酸化的長期影響。
  • 日本氣象廳:太平洋酸化加劇 海洋生態或遭威脅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11月27日報導,日本氣象廳發布消息稱,目前給生態系統帶來威脅的海洋酸化正在日益加劇,或將擴展到整個太平洋。而海水吸收了過度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被認為是其酸化的主要原因。報導稱,日本氣象廳與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將太平洋分為四大海域,分析了1990年以來的太平洋海水監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