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雪梨5月2日電(何嘉悅)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顯示,某些品種的珊瑚能夠根據海水酸度來調節自身的鈣含量,以抵抗海洋酸化的損害,提高存活率。
「海洋酸化指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被海水吸收,海水pH值下降。」領導研究的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研究員託馬斯·德卡洛2日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
pH值越低說明酸性越強。珊瑚骨骼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隨著海水酸度增加,海水中的化學成分也發生變化,可對珊瑚骨骼的鈣含量造成影響,使其無法正常生長。「要麼珊瑚的骨骼變小,要麼在骨骼生長的過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德卡洛說。
在最新研究中,德卡洛及其團隊將兩種不同種類的珊瑚置於3種pH值的水中,並用一種新的雷射技術照射珊瑚的骨骼,以分析其化學構成,這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判定珊瑚骨骼的鈣含量。
「我們發現,細枝鹿角珊瑚在pH值較低的水中可以增加自身的鈣含量,從而抵消酸度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其骨骼生長速度與在酸度較低的水中相同。但楊氏軸孔珊瑚無法增加自身的鈣含量,在酸度較高的水中骨骼生長速度較慢。」德卡洛說。
實驗結果表明,細枝鹿角珊瑚等一些珊瑚種類具有內在鈣含量調節機制,可以幫助它們抵抗海水酸化,以在惡化的生存環境中存活。
儘管實驗結果為珊瑚抵抗環境變化帶來了一線曙光,但研究人員也有擔憂,因為這種變化的代價還不得而知,尤其是珊瑚對溫度上升等環境變化因素的抵抗力是否會下降。
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