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

2021-01-18 瀟湘晨報

增齡伴隨的視網膜功能退化,是引起視網膜退行性疾病如黃斑變性等發生,進而導致老年人視覺減損或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視網膜能夠感受光刺激,並將其轉化為電信號通過神經傳導至大腦皮層視覺中樞,形成視覺。視網膜具有複雜的結構,主要分為神經視網膜層和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此外,與RPE緊緊相連的脈絡膜對視網膜也起著重要的營養與支持作用。由於視網膜結構具有高度異質性和複雜性,傳統的研究技術難以精確揭示視網膜退行性變化過程中的關鍵易感細胞,以及細胞類型特異的基因變化規律。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合作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文章,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系統解析了靈長類視網膜及脈絡膜退行性演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變化規律。

研究人員首先分別獲取了年輕和年老食蟹猴的視網膜及脈絡膜組織,並通過一系列形態學分析,發現年老的視網膜組織表現出視錐細胞、RPE細胞減少,以及感光細胞和RPE細胞之間結構鬆散、RPE中脂褐質增加等變化,提示年老視網膜中關鍵功能細胞出現了結構和功能的退行性改變。進而,研究人員利用優化的STRT(Single-cell tagged reverse transcription)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系統地鑑定15種主要細胞類型,包括視錐、視杆細胞、RPE細胞等在內的視網膜層細胞以及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在內的脈絡膜層細胞。此外,還鑑定出一類具有神經發育潛能的穆勒膠質細胞亞群,描繪了細胞類型特異的基因表達特徵。

通過對衰老相關差異表達基因(DEG)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視網膜層細胞表現出壓力響應通路的激活和神經信號傳導等功能的減損,而RPE與脈絡膜層細胞則表現出免疫炎性增加和結構支持功能的下降。進一步研究顯示,RPE細胞是視網膜中對衰老最為敏感的細胞類型之一:一方面,衰老相關DEG與衰老及眼病等基因集的聯合分析顯示,RPE中富集的衰老及疾病高風險基因數目最多;另一方面,RPE細胞作為神經視網膜層和脈絡膜層交界處的重要支持細胞,在衰老過程中表現出異常的細胞間相互作用,包括RPE與脈絡膜層細胞之間免疫炎症反應通路的上調,RPE與神經視網膜層細胞之間神經通訊信號的下調。

該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視網膜組織增齡性結構和功能變化的認識,解析了衰老過程中視網膜和脈絡膜層的關鍵易感細胞類型及易感分子以及視網膜層與脈絡膜層的交互作用變化,為預警和治療視網膜衰老及相關疾病提供了潛在幹預靶標。

該項研究由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北京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機構合作完成。該項目獲得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北京市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高精度單細胞圖景研究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曲靜/湯富酬/劉光慧/王思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機制
    視網膜具有複雜的結構,主要分為神經視網膜層和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層。此外,與RPE緊緊相連的脈絡膜對視網膜也起著重要的營養與支持作用。由於視網膜結構具有高度異質性和複雜性,傳統的研究技術難以精確揭示視網膜退行性變化過程中的關鍵易感細胞,以及細胞類型特異的基因變化規律。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人體視網膜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組織,可以檢測光線並將視覺信息發送到大腦。但是,尚不清楚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過程中的分子和細胞過程。,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但是,尚不清楚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過程中的分子和細胞過程。,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北京師範大學吳倩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曉群課題組合作發表了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皮膚的衰老伴隨其屏障和防禦功能的降低以及皮膚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
  • 科學家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發現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的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為延緩視網膜衰老提供潛在幹預靶標,為有效預防和治療年齡相關性視網膜疾病提供全新思路。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知覺,至少有80%的外界信息經由視覺系統接收、處理和感知。
  • 研究人員繪製「單細胞衰老圖譜」揭示靈長類卵巢衰老特徵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多家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封面文章稱,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衰老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這為預警卵巢衰老及女性生殖力下降提供了新的生物學標誌物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劉光慧/張維綺/宋默識合作繪製靈長類心肺衰老的單細胞景觀圖
    一方面,常用的嚙齒類動物模型無法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且其衰老規律與人類存在較大差異,難以成為研究人類增齡相關的新冠病毒易感性升高機制的可靠研究模型;另一方面,基於倫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者們難以獲得不同年齡段健康個體的臨床樣品用以相關研究。最新研究表明,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非人靈長類可以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且老年動物表現出與老年人群類似的高易感性。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現被認為是經典「長壽蛋白」的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並進一步研究揭示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
    中科院 供圖  中國科學院8月23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現被認為是經典「長壽蛋白」的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並進一步研究揭示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 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
    本報訊(記者丁佳、李惠鈺)8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動物所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團隊的一項成果。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人類視網膜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
    該工作通過對16個時間點的人胚胎視網膜和4個發育階段的人視網膜類器官進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建立了人類視網膜發育的轉錄組資料庫,闡述了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各種細胞類型命運決定以及黃斑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並通過跨物種分析,揭示了人與小鼠的視網膜在發育過程中的進化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
  • 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李惠鈺)8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動物所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團隊的一項成果。
  • 動物所等揭示金絲猴植食性適應分子機制及其進化歷史
    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組與北京諾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Illumina HiSeq2000測序平臺,對一隻雄性川金絲猴 (R. roxellana)(疣猴亞科,仰鼻猴屬Rhinopithecus)進行了de novo測序(測序深度達到146×)以及同屬的滇金絲猴 (R. bieti)、黔金絲猴 (R. brelichi)和緬甸金絲猴 (R. strykeri)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
  • 研究繪製靈長類卵巢衰老的單細胞轉錄圖譜
    研究繪製靈長類卵巢衰老的單細胞轉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7:45:56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劉光慧、曲靜、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以及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
  • 研究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皮膚是機體衰老過程中最先出現衰老表徵的組織之一。皮膚的衰老伴隨其屏障和防禦功能的降低以及皮膚衰老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
  • 動物所等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該研究以兒童早衰症和成年早衰症的人間充質幹細胞為模型,探究RNA甲基化修飾m6A及其核心甲基轉移酶METTL3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揭示細胞周期因子MIS12作為METTL3/m6A的下遊效應因子調控幹細胞衰老的新型作用機制。研究發現,m6A的修飾水平及其核心甲基轉移酶METTL3的表達在人類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中均顯著下調,暗示m6A修飾可能參與調控人幹細胞的衰老。
  • 研究揭示人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與合作單位在線發表於《發育細胞》的一項研究,繪製出人皮膚老化的單細胞轉錄圖譜,揭示出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2個促進皮膚細胞增殖、減輕炎症、抑制衰老的關鍵因子。而一種天然化合物——槲皮素,能夠延緩人真皮成纖維細胞衰老,這為幹預皮膚衰老提供了新策略。
  • 我科學家首揭靈長類動物壽命調控關鍵通路
    該研究首次結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人類幹細胞模型及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可調控靈長類動物出生前發育程序的關鍵分子開關。 該成果不僅為研究人類出生前發育遲緩症候群提供了重要的模型體系,還首次揭示了靈長類和嚙齒類動物在衰老調節通路方面的巨大差異,為開展人類發育和衰老的機制研究,以及相關疾病的幹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