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首揭靈長類動物壽命調控關鍵通路

2020-11-25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8月23日電(趙竹青)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今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一項最新成果。該研究首次結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人類幹細胞模型及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可調控靈長類動物出生前發育程序的關鍵分子開關。

該成果不僅為研究人類出生前發育遲緩症候群提供了重要的模型體系,還首次揭示了靈長類和嚙齒類動物在衰老調節通路方面的巨大差異,為開展人類發育和衰老的機制研究,以及相關疾病的幹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衰老是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神經退行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最大風險因素。衰老進程由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因此理解衰老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基礎是延緩衰老和防治衰老相關疾病的重要前提。

一直以來,在嚙齒類動物中,有一個參與了衰老及壽命的調控的名為SIRT6的基因,被認為是經典的「長壽蛋白」,並成為人們試圖延緩衰老的重要靶標。

然而,迄今為止幾乎所有SIRT6作為「長壽蛋白」的證據均來源於小鼠和其他低等模式生物,而SIRT6能否在靈長類動物中發揮類似的功能尚不清楚。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首次實現了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

基於該模型,研究人員發現,與SIRT6敲除小鼠表現的加速衰老表型明顯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數小時內即死亡。

多項分析顯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見加速衰老表型,卻表現出嚴重的全身發育遲緩。新生SIRT6敲除猴的腦、肌肉及多種其他器官組織均表現出明顯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細胞和分子特徵。此外,利用人類幹細胞模型開展的研究表明,SIRT6缺乏也可阻滯人類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的分化。隨後,研究人員對這一過程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進一步揭示了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該研究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中山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偉研究員和胡寶洋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責編:白宇)

推薦閱讀

我國科學家發現天然免疫模式識別新通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邵峰實驗室發現了一條新的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為開發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開闢了新途徑。相關論文近日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自然》同期配發了評論文章,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詳細】

劉珺解讀新經濟:科技不再是賦能,科技就是經濟本身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都到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麼?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珺認為,我們目前面臨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嬗變過程,用傳統視角觀察今天的新經濟,已經難以勝任。【詳細】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首揭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圖為高效製備基因編輯靈長類模型 中科院供圖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結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人類幹細胞模型及基因編輯技術,首次揭示了可調控靈長類動物出生前發育程序的關鍵分子開關
  • 【新華網】我科學家首揭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結合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人類幹細胞模型及基因編輯技術,首次揭示了可調控靈長類動物出生前發育程序的關鍵分子開關,首次揭示了靈長類和嚙齒類動物在衰老調節通路方面的巨大差異,為開展人類發育和衰老的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合影 本文圖均為 中新網 圖中新網北京8月23日電,中國科學院23日發布消息稱
  • 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
    本報訊(記者丁佳、李惠鈺)8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動物所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團隊的一項成果。
  • 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李惠鈺)8月23日,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動物所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團隊的一項成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
    中科院 供圖  中國科學院8月23日發布消息稱,該院動物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首次實現被認為是經典「長壽蛋白」的SIRT6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全身敲除,獲得世界上首例特定長壽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並進一步研究揭示出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的關鍵通路。
  • 科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生長和壽命相關的基因(雙語)
    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和在猴子和人類幹細胞上的實驗,發現了一種在調節靈長類動物的發育和壽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因。   1999年,科學家們發現Sir2基因在延長酵母的壽命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後科學家們發現SIRT6基因,即sir2的同源物,參與了齧齒動物衰老和長壽的調節。
  • Nature首揭:脂肪細胞是調控脂肪生成的關鍵
    近日,科學家們採用高解析度的單細胞轉錄組學技術,「點亮」了脂肪組織內不同類型的基質細胞,或有助於提高我們控制肥胖和胰島素敏感性的能力,從而治療包括2型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這項研究以「A stromal cell population that inhibits adipogenesis in mammalian fat depots」為題於6月20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
    光明日報北京8月31日電(記者齊芳)小鼠是生物學家們最常用的實驗動物,那麼在小鼠身上的那些讓人激動的發現,能「照搬」到人類身上嗎?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長壽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發現這個在小鼠身上起關鍵作用的「長壽基因」在靈長類動物中卻發揮著非常不同的作用。
  • PNAS:我科學家發現一新型ERK信號通路調控蛋白Raf-1
    生物谷援引上海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我科學家發現細胞關鍵增殖信號通路的空間調控新分子     本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影響小鼠壽命的基因也會影響人嗎 我科學家:差異非常大-光明日報...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敲除「長壽基因」SIRT6的食蟹猴模型,發現這個在小鼠身上起關鍵作用的「長壽基因」在靈長類動物中卻發揮著非常不同的作用。    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說:「基於小鼠的衰老研究為我們研究人類衰老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線索,但這一發現提示我們,這樣的研究結果如果要用在延緩人的衰老上,可能需要重新審視。」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我國科學家揭靈長類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關鍵進程
    據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董瑞豐)中國科學院一支研究團隊近日完成一項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發生的工作,為研究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礎。該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一生中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這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不同物種間的這種轉變過程各不相同,導致地球上動物形態的多樣性。由於技術和倫理上的限制,靈長類動物原腸胚形成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尚不清楚。缺乏處於原腸胚形成階段的靈長類動物胚胎樣品限制了科學家們對靈長類動物中這一關鍵事件的理解。近期,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了12到13天。許多政府和國際組織建議不要讓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超過14天。
  • 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及老化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變化特徵和調控解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汪香婷課題組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李家立課題組等通力合作,揭示了lncRNAs在靈長類大腦發育和老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作用。該工作以獼猴為實驗對象,通過RNA-seq和CAGE-seq深度測序,結合實驗功能驗證,發現靈長類動物腦組織lncRNA具有較mRNA更高的組織和性別差異;通過對不同年齡段RNA表達變化進行統計發現1歲到4歲間lncRNA與mRNA均發生明顯表達變化,而10歲到20歲間的變化最為微弱。
  • 科學家發現飲食影響幹細胞功能和壽命的關鍵調控因子
    已有的研究已經證實飲食限制(Dietary Restriction)不僅可以延長不同物種如果蠅和齧齒動物的壽命,而且在改善靈長類動物和人類的衰老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限制特定的飲食成分,特別是蛋白質,比全面減少卡路裡更重要。然而,其潛在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仍不清楚。
  • Immunity:發現NF-κB通路調控新機制
    近日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NF-κB信號通路調控的一個關鍵蛋白:NLRX1蛋白,這一分子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治療癌症和傳染性疾病的有效分子靶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期刊《細胞》(Cell)旗下的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上。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分化和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關鍵調控信號通路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Calcineurin-NFAT信號通路在胚胎幹細胞及胚胎的早期譜系分化中發揮精密調控作用,相關論文於2011年1月7日在線發表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科學家解讀Hippo信號通路研究進展
    Hippo通路是一條由一系列蛋白激酶和轉錄因子組成的激酶鏈;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 Hippo信號通路都具有高度保守性,該信號通路在機體細胞的各個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和Hippo信號通路相關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
  • 細胞自噬過程、通路、調控及其與肺動脈高壓的多重相關性
    該過程中一些損壞的蛋白或細胞器被雙層膜結構的自噬小泡包裹後,送入溶酶體(動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進行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背景:細胞自噬是真核細胞高度保守的溶酶體降解途徑,主要用於降解細胞內長壽命的蛋白質、受損的細胞器、細胞內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近年的研究表明細胞自噬在肺動脈高壓的發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對肺動脈高壓的治療至關重要。
  • 科學家再現了人類與靈長類動物在進化中分開的歷史時刻
    如果觀察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腦容量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1700萬年前,人科從長臂猿科的祖先中分離出來。1000萬年前,人族從大猩猩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700萬年前,人亞族從黑猩猩亞族的祖先中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