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跟我們一樣,都有一個熟悉的水域,一個日常生活的家園領地。海中美麗的珊瑚礁就吸引著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在這裡安家落戶,珊瑚礁生態系統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一個珊瑚礁就可以同時提供給四百多種房客在此居住。
珊瑚礁是是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的環境和生物。在深海和淺海中均有珊瑚礁的存在,它們是由成千上萬的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骨骼在漫長歲月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而這個時間往往需要幾千萬甚至上億年的時間。
珊瑚礁是一種多樣的立體結構,這樣就可以給許多生物提供了足夠的棲息空間。魚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動物都喜歡居住在此。此外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幼魚的「幼兒園」。珊瑚礁是維繫海洋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被譽為「海底森林綠洲」。
珊瑚基本生存在赤道兩側緯度30度以內的海域,而世界海洋魚類物種的分布從南、北極開始較稀少,隨著緯度變化,越接近這個海域種類越豐富,可以說珊瑚礁與海洋魚類相互依存,互不可缺。
珊瑚礁只佔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一,但卻佔了海洋漁業資源的四分之一以上,數千年來,經過無數的微生物堆積形成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生物群。
珊瑚礁是人類資源的寶庫,全球有109個國家的海岸線擁有超過10萬公裡的珊瑚礁,供養著成百上千萬的人們。太平洋大大小小的島國居民9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都是來自於珊瑚魚類。
來自全球性氣候變暖和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以及人類的破壞已經對珊瑚礁造成了巨大威脅,大面積的珊瑚死亡,無法為眾多生物提供棲息之所。
美麗的珊瑚礁吸引著眾多海洋動物在這裡安家落戶,據估計,一個珊瑚礁可以養育著四百多種魚類,在弱肉強食的複雜海洋環境中,魚兒利用珊瑚變色偽裝和躲避捕食,使得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在億萬種生物的頑強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生活在熱帶海洋珊瑚叢中的的魚與珊瑚礁也是互相依賴的關係。種類繁多,體型各異,但大多體色豔麗,遊泳緩慢,不作長距離洄遊。大部分為鱸形目魚類,有隆頭魚類、雀鯛類、蝴蝶魚類、九棘鱸類、石斑魚類、笛鯛類、胡椒鯛類、鸚嘴魚類、籃子魚類、刺尾魚類、葉蝦虎魚類等。此外鰻鱺目的海鱔類和裸胸鱔類,金眼鯛目的鰃類,魨形目的鱗魨類都有不少種類生活於珊瑚叢中。
珊瑚礁是一種由很多微生物為互惠互利而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複雜的生物群體(通常是為了生存),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們稱作——共生關係。
大多數珊瑚在沒有蟲黃藻的情況下是無法生存的,反之亦然。小熱帶魚和小觸手石珊瑚之間的關係證據確鑿。許多的小熱帶魚把珊瑚的枝幹當作它們的避難所和巢穴。作為交換,珊瑚有了「保衛」和「管家」,並且能夠從這些魚的排洩物中獲得營養。
在珊瑚和魚兒的共生體系中。有的魚特別善於清剿珊瑚礁生長過剩的海草,有的魚能勇敢地遏制食肉動物的猖狂,有的魚則是致病細菌的剋星。因此,這種相互依存的連鎖關係,巧妙地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身免疫體系,如果其中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便會導致整個系統患病。
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魚兒可以通過感知攻擊動物皮膚釋放的化學物質來判斷附近是否有捕食者。感知到可能的危險時,魚兒將化學信號和其他視覺或嗅覺信號結合來決定是否採取躲避行為。
然而,如果珊瑚在死亡後被各種藻類覆蓋,並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將會混淆了信號,嚴重影響魚類通過化學信號感知危險的能力,魚兒也就失去躲避捕食者的機會!
科學家研究發現,當魚兒在珊瑚的枝杈附近遊動時,珊瑚礁內的光合作用會顯著增強。與此同時,在活珊瑚礁中生存的魚類的呼吸作用卻低於那些生存於珊瑚礁之外的魚類。
那是因為魚兒的運動造成水圍繞珊瑚枝幹流動使得珊瑚的光合作用增強。當一條魚在珊瑚柱枝幹之間遊動時,它的通風作用可以使光合作用增加22%以上。
魚類似乎也在生理上受益於這種光合作用。當他們生活在死珊瑚而不是活珊瑚中時,它具有更高的呼吸率。較高的呼吸率是壓力增加的結果。無論是活珊瑚還是死珊瑚都為熱帶魚提供了庇護所。
然而,一些來自活珊瑚的物質給予熱帶魚更大的平靜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呼吸率。在活珊瑚中,魚的呼吸確實是要更容易一些。這項研究表明,珊瑚礁和魚兒正以一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錯綜複雜地相互交織纏繞。
「海洋離我們很遠,海洋也離我們很近」。海精靈希望能跟大家一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