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是一種單細胞植物,有些種類的海藻是可以作為浮遊生物在大海中央漂流的。筆者認為,我們所熟悉的海藻往往聚集在淺海區域,因為一般人認知中的海藻就像陸地上的植物需要找一處地方用來紮根一樣,它需要固著在海灘、巖石或者海底的泥沙上。對於需要固著於泥沙的海藻品種來說,淺海區域是最理想的生長地區,不但有綽綽有餘的陽光可以維持光合作用,而且同樣棲息在淺海區域的動物也很多,它們的排洩物可以使整片海域的營養變得極為豐富。單細胞的藻類長得並不惹人喜愛,科學家會知道單細胞藻類都是綠綠的、黏黏的,但普通人並不會把這種形象的東西和植物聯繫在一起。相比之下,成簇生長的巨大海藻不但蔚為壯觀,而且海藻群還養活了淺海區的數條生物鏈。雖然海藻林變成「荒漠」是值得擔憂的,但以海藻為食的動物也一種都不能少,否則珊瑚的「領地」就被海藻「霸佔」了。
世界上有兩個區域的海藻群,由於每株海藻的外表都極為巨大,讓科學家們非常矚目,這兩個海藻群分別是加利福尼亞的巨藻林,和澳洲的巨藻林。筆者認為,海藻是海洋生態中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為在淺海區域,海藻提供了百分之九十的氧氣和食物產出。不過由於淺海區域只是遼闊海洋中的一部分,所以海洋學愛好者們對它們就知之甚少,乃至不求甚解了。大大小小、各種形態的淺海動物都會以海藻為食,為了能更有效率地採食海藻,這些動物進化出了很多特別的進食方法。
當我們在海藻生長帶潛水,就會發現有很多較小的海生動物都正攀附在巨大的海藻葉上。這些海生動物有螺、帽貝、海兔和鮑魚,它們吃海草的時候用的並不是一種啃咬的方式,而是用「刮」的。很多人都以為像這樣的動物是沒有牙齒的,實際上它們是有的。它們的牙和下嘴唇連接在一起,專門為了刮取海藻葉表面的薄膜而進化得像銼刀一樣。如果它們直接攀附在海藻葉上刮食會比較輕鬆一些,有時候它們會爬上巖石,用銼刀樣的牙把巖石上附著的藻類刮進嘴裡。這聽起來對它們的牙齒健康不太好,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動物其實是經常換牙的。
海膽的取食範圍比較廣泛,它們可以從海底的淤泥中提取可以吃的有機物,也是天生的「海底細菌殺手」,故而它們對於很多海洋棲息地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不可或缺的「海底清潔員」。雖然如此,海膽的主食仍然是海藻,所以加利福尼亞和澳洲的巨藻林海域中都遊蕩著很多海膽。海膽的取食和繁殖速度都比較快,必須要有足夠的天敵來抑制海膽的繁殖數量,否則它們就會呈幾何倍數增長,把當地的海藻林消滅乾淨。事實上科學家已經觀測到過這一現象,在加利福尼亞海域,巨藻林一度退縮成為荒漠,而澳洲的巨藻林也曾經危在旦夕。於是科學家們決定人為幹預,在加利福尼亞海域放養海獺,在澳洲放置大龍蝦。
儘管海藻林面積極大縮小,是當地環境和生態出現問題的標誌,但任由海藻林的面積擴大,仍然會對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危害到其它生命形式的存活。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在倡導環保的時候要懂得「平衡」這個道理,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環保,不能想保護海藻林的時候就讓一切都為海藻林服務,想保護海膽的時候又一切都為海膽服務。海藻的繁殖速度極快,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只需數個星期即可「遮天蔽日」,海底的泥沙空間也會被海藻完全佔據,不給珊瑚礁活路。
筆者認為,如果從珊瑚礁的角度上來看,鸚嘴魚和刺尾魚是最好的朋友。我們經常能夠在珊瑚礁生態圈裡看見這些魚類,而實際上它們是以海藻為食的。在它們和數量合理的海膽的共同作用下,海底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珊瑚蟲定居。而這些動物之所以總和珊瑚礁一起出現,是因為它們可以藏身在珊瑚礁的邊邊角角裡,以躲避天敵的追殺。將您的看法寫在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