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如何影響生態?海藻林過於茂密未必是好事,會讓珊瑚無處安身

2020-12-06 昕子說自然

藻類是一種單細胞植物,有些種類的海藻是可以作為浮遊生物在大海中央漂流的。筆者認為,我們所熟悉的海藻往往聚集在淺海區域,因為一般人認知中的海藻就像陸地上的植物需要找一處地方用來紮根一樣,它需要固著在海灘、巖石或者海底的泥沙上。對於需要固著於泥沙的海藻品種來說,淺海區域是最理想的生長地區,不但有綽綽有餘的陽光可以維持光合作用,而且同樣棲息在淺海區域的動物也很多,它們的排洩物可以使整片海域的營養變得極為豐富。單細胞的藻類長得並不惹人喜愛,科學家會知道單細胞藻類都是綠綠的、黏黏的,但普通人並不會把這種形象的東西和植物聯繫在一起。相比之下,成簇生長的巨大海藻不但蔚為壯觀,而且海藻群還養活了淺海區的數條生物鏈。雖然海藻林變成「荒漠」是值得擔憂的,但以海藻為食的動物也一種都不能少,否則珊瑚的「領地」就被海藻「霸佔」了。

世界上有兩個區域的海藻群,由於每株海藻的外表都極為巨大,讓科學家們非常矚目,這兩個海藻群分別是加利福尼亞的巨藻林,和澳洲的巨藻林。筆者認為,海藻是海洋生態中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為在淺海區域,海藻提供了百分之九十的氧氣和食物產出。不過由於淺海區域只是遼闊海洋中的一部分,所以海洋學愛好者們對它們就知之甚少,乃至不求甚解了。大大小小、各種形態的淺海動物都會以海藻為食,為了能更有效率地採食海藻,這些動物進化出了很多特別的進食方法。

當我們在海藻生長帶潛水,就會發現有很多較小的海生動物都正攀附在巨大的海藻葉上。這些海生動物有螺、帽貝、海兔和鮑魚,它們吃海草的時候用的並不是一種啃咬的方式,而是用「刮」的。很多人都以為像這樣的動物是沒有牙齒的,實際上它們是有的。它們的牙和下嘴唇連接在一起,專門為了刮取海藻葉表面的薄膜而進化得像銼刀一樣。如果它們直接攀附在海藻葉上刮食會比較輕鬆一些,有時候它們會爬上巖石,用銼刀樣的牙把巖石上附著的藻類刮進嘴裡。這聽起來對它們的牙齒健康不太好,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動物其實是經常換牙的。

海膽的取食範圍比較廣泛,它們可以從海底的淤泥中提取可以吃的有機物,也是天生的「海底細菌殺手」,故而它們對於很多海洋棲息地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不可或缺的「海底清潔員」。雖然如此,海膽的主食仍然是海藻,所以加利福尼亞和澳洲的巨藻林海域中都遊蕩著很多海膽。海膽的取食和繁殖速度都比較快,必須要有足夠的天敵來抑制海膽的繁殖數量,否則它們就會呈幾何倍數增長,把當地的海藻林消滅乾淨。事實上科學家已經觀測到過這一現象,在加利福尼亞海域,巨藻林一度退縮成為荒漠,而澳洲的巨藻林也曾經危在旦夕。於是科學家們決定人為幹預,在加利福尼亞海域放養海獺,在澳洲放置大龍蝦。

儘管海藻林面積極大縮小,是當地環境和生態出現問題的標誌,但任由海藻林的面積擴大,仍然會對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危害到其它生命形式的存活。所以筆者認為,我們在倡導環保的時候要懂得「平衡」這個道理,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環保,不能想保護海藻林的時候就讓一切都為海藻林服務,想保護海膽的時候又一切都為海膽服務。海藻的繁殖速度極快,在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只需數個星期即可「遮天蔽日」,海底的泥沙空間也會被海藻完全佔據,不給珊瑚礁活路。

筆者認為,如果從珊瑚礁的角度上來看,鸚嘴魚和刺尾魚是最好的朋友。我們經常能夠在珊瑚礁生態圈裡看見這些魚類,而實際上它們是以海藻為食的。在它們和數量合理的海膽的共同作用下,海底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珊瑚蟲定居。而這些動物之所以總和珊瑚礁一起出現,是因為它們可以藏身在珊瑚礁的邊邊角角裡,以躲避天敵的追殺。將您的看法寫在評論區吧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奇特的安排是自然界最精美也最複雜的合作,但現在,面對氣候變化,兩種生物間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挑戰。
  • 全球變暖對珊瑚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關係形成威脅
    珊瑚的存活離不開氧氣及碳水化合物,而它藉助與單細胞海藻的共生,二者各取所需,相互提供食物。這個問題促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和破解珊瑚與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關係,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同時,單細胞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生產出氧氣和碳水化合物,而珊瑚則以單細胞海藻釋放出的氧氣和碳水化合物作為糧食。
  • 外媒:研究發現「超級海藻」可防珊瑚白化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隨著海洋溫度升高,珊瑚在逐漸減少,因為珊瑚體內的海藻因承受不了高溫而離去。不過,研究人員找到了對海藻進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使其可以承受更高的溫度,且能夠繼續與珊瑚保持共生關係。
  • 海龜誤吞 毒死珊瑚:亂扔塑膠袋 瞧人類幹的"好事"
    這些脆弱的生態系統被無處不在的紙尿褲、水瓶以及塑料垃圾袋搞得面目全非。研究人員記錄了他們在該地區工作中遇到的碎屑,數據顯示,在塑料與珊瑚礁接觸後,珊瑚受到疾病侵襲的可能性要高出20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珊瑚礁觀察項目負責人馬克·埃金(Mark Eakin)說:「看到塑料的影響如此嚴重,真是令人震驚!」雖然埃金沒有參與最近的研究,但他與其他幾位作者進行了合作。
  • VOA慢速 | 一種新型海藻正在"吃掉"太平洋珊瑚
    Sometimes,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n cause an explosion in growth, they explained.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PLOS ONE.I'm Susan Shand.
  • 農村山珍「松石蕊」,形似珊瑚,類似海藻,有錢難買,遇見別錯過
    農村山珍「松石蕊」,形似珊瑚,類似海藻,有錢難買,山上遇見別錯過有一種植物,它形似綠色珊瑚,卻不是珊瑚,類似海藻,卻不是海藻。雨後的荒地、巖石峭壁上、樹皮之中或松樹林下的芒萁叢中,常常能發現它的身影,這是什麼植物呢?
  • 水草和海藻該如何培育?這些知識一定要了解
    不管哪一種水族箱,只要能夠好好地培育水草,就可以做成更為華麗的魅力水族箱,水草會經由光合作用與根部所吸收的營養來育成,因此有時也必須從底部添加肥料。海藻與水草不同,幾乎沒有從根部吸收養分的情形,所以就必須要下多點功夫,使其從海水中吸取養分。水草與海藻雖然是重要的點綴,但是放任不管的話就會不斷地增長,看起來不甚美觀,而且枯萎的水草或海藻會產生氨,對於水質也有不良影響。
  • 珊瑚白化原因大揭秘
    4 海水鹽度鹽度是限制珊瑚分布的重要因素, 適合珊瑚生長的鹽度範圍為32~40 。造礁珊瑚是真正的海洋物種,對高鹽度海水錶現了較強的耐受性,在有些海區,如波斯灣,鹽度高達42,珊瑚可以很好的生長 。
  • 漲姿勢貼:你的珠寶珊瑚竟然會產卵!
    珊瑚的顏色與其共生的藻類有關,例如:蟲黃藻。當珊瑚體內的共生藻數量下降時,會造成珊瑚白化的現象。所以,珊瑚骨本身的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的珊瑚是由於在其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的珊瑚是由於其含有有機質所導致。
  • 海洋垃圾影響生態系統:廢棄漁網困住海龜 窒息珊瑚
    海洋垃圾影響生態系統:廢棄漁網困住海龜 窒息珊瑚 (1/4) "← →"翻頁
  • 「熬過」白化 珊瑚變得更「堅韌」—新聞—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發現,儘管白化事件威脅大堡礁珊瑚,但能夠「熬過」白化的珊瑚會變得更為堅韌,能更好地抵禦環境壓力。 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但這些顏色並非珊瑚本身所有,而是來自寄居於珊瑚體內的海藻。微小的共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亡。由於氣候變化引起海洋溫度上升,致使珊瑚所依賴的海藻減少,珊瑚也因此更易出現白化現象。
  • 你見過藍色的珊瑚嗎?
    而在大浦灣內,有一片主要由蒼珊瑚形成的長50米、寬30米、高12米的巨大珊瑚群落。這裡的蒼珊瑚都是筆挺向上的棒狀形態,從海底仰望,整片群落猶如聳高的大山般,有著獨特的莊嚴肅穆之感。圖片:kushibuchi-mari-com 最為特別之處在於,這一整片蒼珊瑚共享著同一套遺傳編碼。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小丑蝦虎和珊瑚那些事
    一開始,SPS珊瑚看起來只是小丑蝦虎魚所尋找的一個庇護所而已。但隨著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更有趣的情況。有些用來抵禦捕食者,有些用來殺死附近的珊瑚,有些甚至在產卵時使用。 鹿角珊瑚會向小丑蝦虎魚發出一種「痛苦的氣味」,而小丑蝦虎魚會很快作出反應。 在實驗過程中,將鼻形鹿角珊瑚和綠色小丑蝦虎魚以及其他各種已知的共生生物成對放入缸中。
  • 全球海洋分析顯示: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將會崩潰
    「這個『簡化版』的海洋將對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對沿海居民和那些依靠海洋生活的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 阿德萊德大學環境研究所,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Future Fellow,副教授Ivan Nagelkerken說。
  • 海藻面膜用完別扔!純天然的海藻顆粒面膜真的會發芽嗎?圖解
    很多人都知道,海藻是無根、無莖、無葉的,有心的親,只要打開百度就能查詢到,那無根無葉無種的東西,到底會不會發芽呢?到底會不會發芽?一試便知!先準備東西,海藻顆粒面膜,面膜模具,面膜碗,量杯,調配勺。2.在量杯裡倒入20-22ml的海藻顆粒,也就是15g海藻顆粒,因為15g=22ml左右。在量杯裡倒入溫水50ml,先倒海藻顆粒,再倒入溫水,慢慢按壓,使海藻充分吸收水分釋放海藻膠。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財富,在所有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是最豐富的,其豐富的程度只有熱帶雨林可以比擬。 4、珊瑚礁保護海岸線。珊瑚礁對於保護脆弱的海岸線免於被海浪侵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珊瑚礁就好像自然的防波堤一般,約有70%-90%的海浪衝擊力量在遭遇珊瑚礁時會被吸收或減弱,而珊瑚礁本身會有自我修補的力量。
  • 什麼是阿卡紅珊瑚?阿卡紅珊瑚如何挑選?
    阿卡紅珊瑚是什麼,如何挑選阿卡紅珊瑚,今天紅掌柜就與大家就來說一說:一、什麼是阿卡紅珊瑚?常見的紅珊瑚種類有阿卡紅珊瑚、沙丁紅珊瑚、莫莫紅珊瑚。阿卡紅珊瑚具有清透感、光澤度最好、色澤最深等特點,是紅珊瑚中最好的品種。
  • 挽救海裡的珊瑚 科學家卻在天上做文章
    為了與大規模白化作鬥爭,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雲彩增亮試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看看反射部分太陽輻射(光)是否有助於減輕海洋變暖對脆弱的珊瑚造成的損害。  雲彩增亮技術是什麼原理,它是如何對珊瑚實施保護的?這個技術操作起來有什麼難度,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海藻有益於環境的驚人方式
    尤其是當海藻被衝到岸上時,豐收通常是在風暴後。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用這種傳統的方法採集海藻。如今,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球96%的海藻生產來自農場,而不是野生採集。根據海藻生長的類型,農業可能涉及將海藻連接到海岸外懸浮在海面上的繩索上,或在網中種植海藻。海藻養殖在日本開始於17世紀,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