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7月18日發布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情況。鱗角腹足蝸牛(Chrysomallon squamiferum,一種印度洋深海熱液噴口特有的獨特鐵鱗片物種),已被新加入瀕危紅色名錄。這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第一個考慮深海海底資源開發的案例,表明評估人為活動對深海生物的影響的重要性。
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學和技術局(JAMSTEC)牽頭,與日本國內外的其他研究機構合作,利用眾多研究船和潛水器,調查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印度洋海底熱液活動。作為科學家超前沿和先進研究(Scientist, Super-cutting-edge Grand and Advanced Research,SUGAR)項目成員的Chong CHEN、JST STAR、JAMSTEC,他們在多個領域貢獻了寶貴的研究成果,包括該物種的生理學、進化和生態學,促進了IUCN紅色名錄對該物種的完整評估。
鱗角腹足蝸牛目前只被發現生活在印度洋的三處深海熱液噴口,生存面積相當於兩座足球場那麼大。近年來,人們想要在熱液噴口進行海底硫化物開採,這三個噴口中的兩個(Kairei和Longqi)目前正在接受國際海底管理局頒發的採礦勘探許可證。適宜的棲息地數量有限,其專門棲息地的範圍有限,種群間不頻繁且分散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未來海底資源開發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的關切,這些都有助於評估鱗角腹足蝸牛是否處於瀕危狀態。
紅色名錄的這一新增內容是一個重要的案例研究,它表明了如何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應用於居住在深海棲息地的物種,這些物種在收集到足夠的信息時基本上未被探索,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如何被用作深海保護的關鍵工具。相關研究論文於2019年7月23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上,文章強調了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
(刁何煜 編譯)